张勇丨石可先生与青岛火花 - 世说文丛

张勇丨石可先生与青岛火花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045.jpg

作为国内著名的版画家和工艺美术大师,石可先生(1924-2006)曾经设计了几套青岛风景的火花。半个世纪过后,当我们手捧方寸贴纸仔细端详之时,仍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以至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从火柴盒标贴上探寻,青岛火柴厂的发展脉络可清晰可辨。从五十年代初的“国营青岛实业火柴厂”、“公私合营青岛振华火柴厂”,到五十年代末的“地方国营青岛火柴厂”、“国营青岛火柴厂”,而后在六十年代简化至“青岛火柴厂”,这些都可以在被收藏者称为“火花”的火柴盒标贴或火柴商标中找到印记。

1958年,北京火柴厂率先推出新中国第一套成套的火柴商标设计之后,各地厂家纷纷仿效。一时间全国火柴盒图案的丰富多彩,也无不体现各地特色。而石可先生设计的三组青岛风景火花,成为突出青岛地域特点的代表之作。

海,是青岛的主题。沿着海岸线而凸出的建筑,自然成了画面的主体。其中栈桥是坐标原点、是经典中的经典,沿着栈桥东行的几百米,成了分解青岛风景的连环画面。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159.jpg

1965年青岛火柴厂推出了青岛风景系列火柴。其中一组尺寸5.5 x 3.5厘米的两套各六枚火花,是以栈桥为首、连续五枚展现鲁迅公园的画面,包括公园牌坊、西观海亭、水族馆、海产博物馆和东观海亭。以水族馆为主画面的这片绿色背景,在岛城特别显现出一种松绿欲滴的视觉效果。石可先生选择了以粉绿与黄橙配以留白构成云朵的手笔,把青岛的海天一色做了跳跃式的描绘。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203.jpg

与前一组在前海沿儿看栈桥不同,这组火花的另外一套六枚中的栈桥,是从海上的视角映入画面的,极像是对定式思维的一丝挑战,也多少映衬出设计者的人生感悟。其他五枚的图案有青岛湾畔的渔船、有汇泉湾内的帆点、还有太平角外的静谧。而那一只只大白帆,让人设想到后海的胶州湾了。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淡黄,配以枫叶红色,给人以暖心的安逸与舒适。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206.jpg

与此组火花出炉相隔时间不长,另外一组八枚5 x 3.5厘米的青岛风景也应运而生。图案包含鲁迅公园牌坊、观海亭、水族馆、小西湖、栈桥、第一海水浴场、第一体育场、工人文化宫剧场。在仍旧保留了大篇幅海滨风光的选材之外,增加了小西湖、体育场和文化宫三个主图。

小西湖是中山公园内西南侧的一片池塘,因为湖中央的一座凉亭和湖中生长的荷花而与杭城西湖相媲美,冠以“小西湖”自赏。第一体育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初,仿照美国洛杉矶的体育场而建。而文化宫的工人剧场也是与体育场同期的城市公共建筑,只不过标准的日式构建给世人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罢了。

从设计手法上看,这套火花构图更加完美、笔触更加细腻、主题更加完美、色彩更加斑斓。有别于现今的胶版印刷,当年的技术水准只能采取铅版印刷,这从一方面倒是给增加颜色互换提供了便捷。由此,这套八枚的青岛风景火花竟有八种色彩陪衬(8 x 8),足以让这划着的火光照亮八方、传遍四海。

六十年代初期,青岛火柴厂生产了一套“儿童”火柴。当时,石可先生任职于青岛美术学校(后改名“青岛工艺美术学校”)。为适应社会实践需求,教学中增加了实用美术课程。此套“儿童”火花的设计,便是诞生于美校的课堂之中。

一开始,石可先生将这套儿童火花的设计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交给了学生。而后完成的稿件经过层层遴选,马晓云同学的设计方案得到首肯。最终又经过石可先生的亲身指导和亲手修改,形成了现今的图案。那一张张稚嫩幼童的脸庞与一个个憨态可亲的动作背后,似乎潜藏着一位智者与长者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211.jpg

几十年前一盒小小的火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也许那时并没有太多的人在意这只普普通通的火柴盒上是个什么图案或者究竟是谁设计了那个图案。

岁月流水,时光斑驳。有朝一日,当我们有意无意地感知和领悟那些人生过往时,现在的你我是否才真正体味到原本朴素与平静的生活背后,恰似和风细雨般地漂浮和潜藏着一位大师的创造与智慧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刘海粟先生赠予石可先生以“石敢当”的美称。如今再回看青岛风景的一枚枚火花,方觉:

斯人已逝而花品依依犹在,
一石千浪真可谓久久难忘。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红礁石副刊》
2021.7.21 A8版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石可先生与青岛火花》 发布于2021-7-2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