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多年来,因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学术研究,我很少看文学作品了。家里上百部世界文学名著,一直被我视为一万多册藏书中的珍宝。但这些珍宝在书橱里已经沉寂多年。除了写文章需要,不得不查阅以外,我没有再认真读过这些大部头的作品。

但杜帝的散文我是经常看的。这不仅因为散文的“短平快”适宜忙中偷闲地阅读;更重要的是,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让人不忍释卷。

跋涉在研究东西方文化的长途上,总有疲惫的时候,停下来翻看杜帝的散文,所有的疲惫都在一种赏心悦目的阅读中消失了。

徜徉在杜帝散文的一道道风景里,是很好的休息,是轻松的散步。

这种散步中偶尔听到一句虽粗俗却并不低级的玩笑,会感到格外的开心。

散步的浏览中,出现的触景生情,让人生发来路无尽的情感波澜,以及生活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万端。

散步中偶尔见到的那些多么熟悉的细节,却在凝重的文字中引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平息……

散步中,尤其让人难忘的是,杜帝横跨万里北美大陆,亲临北极圈风光的日子,给读者带来的新奇、神秘、惊心动魄的阅读兴奋——都是未曾有过的精神享受!

我发现,在杜帝散文的道道风景里,不断回响着一种质感优美的声音——那是胶东人才有的温馨、质朴,又不乏阴平、阳平交替变化的声调。这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很好听。

我是胶东人,杜帝散文语言散发出的这种声调,让我倍感亲切。听着听着,心底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浓郁的乡情……

这样说,有读者可能认为“阐释过度”了:文字怎么可能听出“抑扬顿挫的声音”来?

——这样的质问就脱离常识了:文学作品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看的。

杜帝散文语言发出的那种胶东特有的动听腔调,不是从字面上看出来的。而是从阅读中感觉出来的。

就像有人听了《嘎达梅林》交响乐后感叹:不啻为经历了大草原上的一场暴风骤雨……

这样的“暴风骤雨”,难道不是从《嘎达梅林》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中感觉出来的?

当然文学艺术欣赏中的感觉,都是以文学修养为条件的。让那些从来不读书的人谈这种“感觉”,可能吗?所以在众多议论杜帝散文的文章中,鲜有人谈到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是什么。

杜帝散文最吸引人的语言色彩,恰恰是其蕴含的地方语言特性在读者欣赏中升华的结果。杜帝散文之所以有着吸引人的阅读魅力,与其语言涵有的这种地方语言特性密切相关。文学界有句广为人知的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全国的。”

当代小说《白鹿原》因为反映了中国大西北黄土坡上才有的风土人情,所以《白鹿原》拥有了全国的读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学界津津乐道的文学语言特色,又何尝不是以作品语言含有的地方特性为条件的?不难想象,文学作品的语言如果没有了地方特性,都是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文字组合,这样的文学语言还有特色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界看重的那种与众不同的作品语言特色,都是从淳厚粗糙的地方语言中提炼出来的。

以胶东腔调为“主旋律”的语言特色,无疑增强了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毋宁说这样与众不同的魅力,肯定吸引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读者。

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有着神奇的作用:读着读着就放不下了。这个现象在杜帝的三部散文集中,都会出现。

杜帝散文没有蒋勋散文那种庸俗浅薄的自作多情;也没有周国平散文那种故作深刻的自以为是。

散文大都是抒情的。杜帝创作散文时的情感,用胶东腔调为底色的语言渗透在叙事的娓娓道来中,活跃在生动的说话中,体现在对意象、对场景的绘声绘色中,使作者的情感在个性化的文学语言中,愈发生动感人了。

所以,杜帝散文虽然没有别人散文的激情澎湃;没有别人散文的柔情似水。但是,杜帝散文却以朴素的、生动的、勃发着胶东地方声色的文字表达出真实的亲和之情。

把自己的情感体现在每一句话、每一段细节、每一个场景中,不是谁都有的能力。杜帝的散文体现了这种能力。这是一种大手笔。

一般地讲,驾驭文字的能力,通过读书与练习,都可能得到提高。

但是,像杜帝散文的个性化语言深蕴着情感的温度,就不仅仅是读书所能实现的了。其中的生活积累与实践提炼,属于“非一日之功”。

这个“非一日之功”,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杜帝几十年从读书到生活实践;从生活实践到散文创作,如何从胶东语言升华出个性化的文学语言,用于自己的散文写作中,是杜帝长期不懈的文学创作目标之一。这个努力的结果,便是杜帝三卷散文集散发着胶东地方语言的声色,构成了杜帝散文独具风采的个性化文学语言的风格。

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如何用涵有地方特性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彰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倾诉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是作品能否在焕发出地方性语言特色中增强阅读魅力的关键!当然更是难点。这个难点不容易突破。但是,杜帝突破了!

他的散文创作,在长期的“千锤百炼”中,从胶东地区的语言文化、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语言的审美特征等方面入手,终于通过散文创作的实践,形成了属于杜帝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杜帝散文与众不同的阅读魅力,创造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在散文界,不是奇迹,也是一枝独秀。

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五十多个民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为文学作品语言的色彩纷呈提供了深厚丰富的资源。杜帝是利用这种资源的成功者。

他的散文为当代文学界,突破上述难点、创造出语言特色的新气象,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成功范例。

不过这里应该特地指出的是,杜帝用带着胶东语言底色的个性化文学语言创作的散文,实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并非是个简单地将地方性语言提升为文学语言的问题;而是作者在一种精神坚守中才可能出现的语言造诣的结果。

众所周知,运用语言的技术是谁都能掌握的。从地方语言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性化文学语言,是个只要下功夫谁都能成功的语言技术问题。但是像杜帝这样,在急功近利又浮躁轻佻的环境里,坚守一种不能立竿见影的精神,在世俗的胶东生活实践中探索、打造、提炼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文学语言风格,谈何容易!

杜帝在眼花缭乱的当代文学界,没有迷失方向,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拒绝外界的干扰与诱惑,“坐得住冷板凳”,守住文学创作中的地方性语言本色立场,用洞若观火的眼光,从粗糙的地方语言中,终于发现了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语言要素,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属于自己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语言,从而创造了杜帝散文语言与众不同的风格。诚然,构成杜帝散文阅读魅力的这种语言风格来之不易,这是一种长期的、艰辛的、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

毋宁说,杜帝的这种探索与创造成功了!杜帝的这种成功向文学界昭示:成就文学作品的阅读魅力,首先要有语言特色。而语言特色源自地方性语言的本色。

然而,将地方性语言升华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文学语言,绝不是引用几句地方流行的俚语俗言所能奏效的。杜帝探索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文学语言的成功,隐含着一种精神,一种甘于平俗亲近生活的精神;一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种文学道路上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唯其这种精神的努力奋斗,才有了杜帝散文的独特的语言魅力。

不过,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仅是构成杜帝散文阅读魅力的一个方面,不是其阅读魅力的全部。众所周知,“世界文学名著的不朽,都是思想的不朽”。实际上,就是人类文化中广为流传的某句话的不朽,又何尝不是思想的不朽?例如“情感是一条无序的河流”,之所以被学术界持久地引用,是因为这句话真实地道出了永远不变的人性特征。杜帝散文阅读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都是散文语言内蕴的思想永远勃发着生机。

对于作家来说,思想就是看法,是作家对人,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大自然的看法。只是这种看法既与众不同、又前所未有罢了。当然文学作品中涵有的思想不像理论文章中的思想那么直观、那么集中、那么一目了然。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犹如盐溶于水中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阅读杜帝散文,这种“感觉”会不时地出现,甚至会“感觉”出一种拍案叫绝的阅读兴奋!

阅读杜帝散文,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在平常的细微处能闪烁出智慧的亮点;在不经意的叙事中,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习以为常的旅游中,能发现不寻常的意义。从而使其笔下的文字出现发人之未发的新知卓见。

杜帝的《漫游者》里,一个街头卖煎饼果子的个体户,街上来往的人熙熙攘攘,没有人在意他。是啊!一个街头摊位个体户怎么会引人注意呢?但杜帝却从这个街头个体户十分平常的言语举止中发现了人性的弱点,发现了人们蹒跚在通往富裕道路上的最大精神障碍是什么。这种“发现”是一种眼力,一种洞识,一种别人没有的看法,把这种“看法”写进散文里,就是这篇散文中蕴含的思想。一篇很平常的叙述街头早餐的散文,却因为有了作者的这种“看法”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帝散文没有“宏大叙事”,所有的内容都是读者熟悉的平常生活。但杜帝却能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发现不平常的“瞬间”,把这种“发现”及其“看法”写成文章,便有了散发着独特阅读魅力的杜帝散文。

卓越的文学创作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从平常的人、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常的文学价值,用平常的语言创作出涵有不平常意义的作品。这种“不平常的意义”其实就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思想不仅使作品增添了阅读魅力;更使作品拥有了不朽的价值。

在色彩纷呈的世界文学名著的长廊里,鲜有“宏大叙事”的作品。绝大部分名著的内容都是千百万人熟悉的平常生活。文学家的本事就是能从人类熟悉的平常生活里发现了不平常的“瞬间”,并对这种不平常的“瞬间”表达自己不平常的“看法”。唯其这种不平常的“看法”,才成就了不朽的文学名著。

都说雨果的《九三年》是写法国大革命的。但《九三年》里没有大革命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雅各宾政权的腥风血雨。但《九三年》叙述的大革命期间那些寻常的新旧较量中,军曹们对司令官的死表达的不解与愤慨,是《九三年》留给人类永远的精神震撼!当然《九三年》含有的这种精神震撼,是作者对大革命与众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九三年》中不朽的思想。

杜帝的三部散文集,每一篇都有作者的“看法”,所以杜帝的散文都涵有思想。杜帝散文创作时驾驭文字的思想,使语言叙述中的寻常内容,蕴含了不寻常的意义——这是杜帝散文远远高于文坛那些平庸的抒情散文的深刻之处。毫无疑问,这种“深刻”为杜帝散文用胶东底色语言打造的阅读魅力锦上添花了。

当代散文大都在书斋语言中不是“宏大叙事”,就是吟风弄月。这个文坛的常见现象,愈发彰显杜帝散文用质朴的语言、寻常的内容表达了不平常“看法”的难能可贵!这种难能可贵意味着什么呢?

换言之,如果说杜帝散文拥有的胶东底色的个性化文学语言,是杜帝在源于生活中的长期创作实践中打造的结果——这是个努力奋斗谁都能成功的技术活,那么,杜帝写作散文时,思想驾驭文字的创作就不是个技术活了。技术是可以学会的,驾驭文字的创作思想是不可以学的,只能思想。杜帝是个会思想的人,所以杜帝有驾驭文字的思想。

都说“散文是审美意义上的情感表达”。但是,情感是有高低不同档次的,审美是有雅俗不同层次的。作为文学天地里独具特色的散文,毋宁说,其表达的情感属于高档次的;其体现的审美属于高层次的。高尚的情感与高雅的审美,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的问题——两者都与文化修养有关。文化修养不是个文凭学历问题。而是个读书问题。

杜帝的文化修养内含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体现在散文的阅读魅力上。杜帝的文化修养不是源于他的西北大学的经历,而是源于他几十年的读书不辍!这可能是杜帝散文水平远远高于那些多产作家的根本原因。因为那些多产作家都是“写书不读书”的人。

如果说人的境界决定了人的情感档次,那么,人的思想则决定了人的审美层次。如上所述,构成杜帝散文阅读魅力的,除了迎面扑来的胶东底色的语言光彩以外;还有散文中蕴含的高档次的情感与高层次的审美意识——这是读者回味无穷的精神内涵。杜帝散文中能有这样的精神内涵,不是写作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作者文化修养在创作中的发扬光大!

dudi_副本.jpg

杜帝散文:
《绿岛的沉没》,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
《梦荒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
《阁楼天象》,作家出版社,2009年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杜帝散文的阅读魅力》 发布于2021-7-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