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方丨​我的“老熟人” - 世说文丛

周晓方丨​我的“老熟人”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周末之夜,接好友张老师电话,说是邀我跟他的几位做设计的朋友认识一下。
约的地方是位于闽江路美食街的一家酒店,从家里到那边没有合适的车,只好步行。
穿过繁华的云霄路-闽江路美食街,灯红酒绿,车流人流,光怪陆离。
三宝粥店门前,几个小孩围住了几位打着饱嗝走出酒店的老板。
“跟我走吧,我养着你。”说话的是一位腆着鱼腩肚的家伙,红光满面,走路趔趄。他大概以为,领养一个孩子会像养一个宠物一般。
但小孩不依不饶,依然是讨要,并不领情。
走出几十米,回首看时,鱼腩肚不见了,车尾冒着青烟,糁人的尾灯像瞪着血红眼珠的怪物。
在向酒店里走出来的食客们乞讨的丐帮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一位小个子妇女,一个幼童跟在母亲身后。
幼童看见了我,跟他的母亲说了句什么。
“你在这里住啊?”小个子妇女看见了我。
“啊,不……办点事。”我支吾道。
“你就在这里……啊?”我反问她。本来想问她是否“每天就在这里‘干’”,“干”字话到嘴边却又咽下了。
“是啊……”小个子似乎有些难为情,很快从我眼前走开了。
这位小个子妇女是“老熟人”了。大约很多年前的深秋时节,下了夜班,从位于徐州路的报社出来,从高坡上往下走,时常会在半路上遇到这对母子。每次相遇大约是在午夜之后。经常能看到这位个子矮小的操着南国口音的女子,以南方常见的那种背囊把熟睡的孩子绑紧缚在身后,艰难地攀登着高陡的坡路。在坡上的某个地方,大约有他们的住处。偶尔也能见到不在母亲背上的男童,被母亲牵着攀爬山路。他们大约是在坡下的某个地方讨生活,以致夜半才能回家。每次都想问,都是欲言又止。看着孩子圆圆的小脸,被深秋的子夜的寒风吹得红扑扑的,叫人不禁生出几分怜意。这时,若是手里有不想吃的盒饭,菜,米饭,牛奶,便会顺手递给他们,女子于是引导男童向我道谢,但孩子总不肯说话,瞪着一双清澈有神的大眼睛看我。每次见到他们,远远就打招呼,女人总是问:回来了?我总是点点头。
目送他们走过去的背影,感慨,这就是母爱!不知那个背上的小男孩,若干年后,当他融入这个城市的时候,会不会记得有这样一些带着寒意的夜晚,他睡在母亲温暖的脊背上,而母亲却浑身是汗地艰难攀爬,他会不会记得有一个关注过他的人。那个孩子到了我这个岁数的时候,会不会像我现在这样,在静谧的秋夜里,在高陡的夜路上遇到另一对艰难讨生活的母子。
后来,下班的时间推迟,也就看不到他们了。以为他们找到了不需要夜晚出来,且不需带着孩子谋生的工作了。直到有几天夜半,见到一位魁梧的小伙子,也在攀爬山路,那男童骄傲地骑在小伙子肩上,雄赳赳的样子,而孩子的母亲,跟随在小伙子身边,步履轻松地边走边说,有说有笑。他们是一家人吧!我猜想道,也很为他们一家人祝福。再后来,几乎见不到他们了,真的以为他们找到了不需要夜半出来谋生的工作了。但是,那之后的大约半年里,又见了几次,长时间不见,小男孩好像没怎么长大,因为他依然偎依在母亲的脊背上。
没想到,竟然在这繁华的街市见到了他们母子。原来他们一直都是在这里“工作”啊!不禁唏嘘不已,想着,手伸向口袋,打算找点零钱给他们。但是,他们很快地走开了,在阑珊的夜里,可见母子俩影影绰绰的影子。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8.2 A6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周晓方丨​我的“老熟人”》 发布于2021-8-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