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正门在临清路上,后门直通第三公园,放了学就去那里玩。十三四岁的孩子都好奇,听到足球场那边不时传来掌声、欢呼声,便挤过去看。运动员勇猛剽悍的气概感染着我。课间和同学在操场上乱跑,有个姓吕的老师走过来对我说,小家伙跑得还挺快,以后跟我们一起踢球吧。就这样,我懵懵懂懂地下了场。吕老师常带我们到第三公园练球、看球,他指着一个后卫说,他叫杨昌,从威海来的,球踢得特别好。当时对这位高高大大的球员,只有尊敬的份,觉着可望而不可即。
1950年,我考入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青岛造船厂(海军301厂、4808厂前身)工作,业余时间就练练脚法和短跑。厂里财务科有个叫崔岱志的会计,从1951年起就在青岛足球队担任主力前锋。1953年,厂里建立足球队,他是组建人。我进了厂队以后,便更加自觉地跟其他队员一起练球。崔岱志看到我踢球的特点,培养着让我当中锋。
1954年下半年,崔岱志推荐我进入青岛队,第二年2月份,便随队赴上海参加全国大中城市分区足球锦标赛上海区竞赛。当时队里除去教练李洪文,几位核心队员是:王德章(队长)、沈蕴昌、杨昌、崔岱志。我作为入队只有几个月的新兵,在替补席上观看了全部比赛。与上海队决赛之前,青岛工人队(青岛队)四战一平,上海队五战全胜,他们占尽主场之利,气势很盛。开球之后,对方的右边锋钱允庆仰仗娴熟的脚法,一路向禁区猛攻,被青岛队左后卫贾寿庆抢在禁区外接住,几次既凶又狠的脚下铲断,打得对方一遇这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山东大汉就犯怵,退到前卫位置打接应去了。接着,上海队改为攻左侧,这是他们判断的薄弱环节,这一来,充任右后卫的杨昌压力顿时加大。李尧是上海队著名左边锋,自认为攻破防线有把握,谁知一冲过来,便尝到厉害,杨昌踢球虽没有贾寿庆那么凶悍,但他拥有全面熟练的后卫技术,下脚精准又不乏力道,裁判也没法吹犯规,一对脚,对方便感受到分量,加上中后卫王德章的及时协防,搞得李尧也是办法不多。就在场面胶着,需要有人站出来时,崔岱志以他鬼魅般的灵巧晃开后卫,突施冷箭,守门员张邦伦扑救不及,球进。我们以1:0拿下比赛,夺得冠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坐在下面,品味着场上的点点滴滴,读懂得了许多前辈踢球的诀窍,这对我以后的足球生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上海之前集训时,队长王德章力主全队每天跑万米,累得小青年个个受不了,啧有烦言。33岁的杨昌已是几个孩子的父亲了,体能自然比不上小伙子,可他没有厌烦,一边跑着,一边抚慰发牢骚的队员坚持下来:到时候会有用处的。果然,上海队踢到下半场,体力明显处于下风,使他们高于青岛队的个人技术打了折扣,我们的进球,也就是在下半场快结束时攻进的。上海之行,我观察到,杨昌在队里年龄不是最大的,但有着明显的威望,最像老大哥的反倒是他。青岛工人队3月4日回到青岛,领队阎成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深切体会到:没有很好的体力,不仅不能打出好球,也不能保证生产。”(1955.3.5《青岛日报》)
1955年6月,我报名参加了青岛市第一届工人体育大会,百米成绩跑出12.2秒,名列第五。前四名(都不是足球运动员)均打破山东省、青岛市工农组纪录,我平了上述纪录。这个速度拿到今天稀松平常,可在那时球场上算快的了。杨昌知道了这事,高兴地对我说,这是你的优势。如果能把脚下功夫再提高一步,以后慢慢就能打上主力。从这次交谈中得知,二十岁前后,他除去踢球,对短跑跳远均有涉猎,而且成绩优秀。有了这位老师、大哥的鼓励,不管是踢球还是短跑,我练得更起劲了。到了1958年4月,我随青岛队参加山东省足球锦标赛,得到更多的出场机会,高兴的是,能跟杨昌大哥一起踢球了。最后全队捧得冠军奖杯。
来青岛之前,杨昌曾在威海生活,那里长期被英国人租借,由他们的水兵、侨民组成的球队与当地中国球队常有比赛,杨昌曾与他们多次交手。作为现代足球的诞生地,足球比赛的规则大多由英国人制定后推向世界。他们认为:足球是一项兼具涵养和品德的绅士运动,比赛应该是一场光明正大的较量(英文fair play音译,费厄泼赖)。这种理念深刻影响着年轻的杨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足球价值观。在以后几十年里,他在场上中规中矩地踢球,从不下黑脚,即使紧急时不得不采用战术犯规,也以不伤到人为原则。有时遭受侵害,他大都隐忍不发,不去报复,从而养成了良好的球德。杨昌踢球是这样,做人同样如此。青岛队有个昵称“大老黑”的队员,那年赴上海比赛回青后没多久,因种种原因丢了工作,老婆孩子总还要吃饭。有人看到,他给人家低头弯背拉着地排车爬陡坡,汗珠子吧嗒吧嗒滴到柏油路面上。这位曾经在球场上威风八面的猛将,有过体面的工作,这回一下被抛入社会底层。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可也没有办法好想。后来我偶然在街上遇到他,聊起现状,他提道,“是杨昌帮我找了个商业部门的临时工差事,有了较为固定的收入。”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那时的临时工是可以一干好多年的。我了解杨昌在单位也是无权无势,可他在社会上认识人多,有点人脉,这次托人关照,可能费心不少。以后我见到杨昌,他也没跟我提这事。他就是这么个性格——帮了人并不声张。自此以后,我心里更加敬重老大哥,觉着此人可以深交。
由于杨昌在足球方面的造就和声望,1956年10月,他被调到刚刚组建的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担任足球教练。经他调教的一批1930年代末1940年代初出生的小男孩,多次代表青岛少年队出战,分别获得全国亚军、三次山东省少年足球比赛冠军。不少队员以后成长为驰骋国家足坛的台面人物,其中赵书田、刘国江等人,声望享誉中国足坛。1961年夏天,杨昌作为山东足球二队的三位教练之一,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我从1958年起,担任了301厂足球队的队员兼教练,队长是李志新,守门员马承和。厂队在1959年第一次获得青岛市职工足球比赛冠军。此时的山东外贸足球队是一支青岛强队,宋福绥担任队长多年,贡献多多。1962年7月,山东二队解散,杨昌被安排到山东外贸工作,理所当然地成为外贸队的教练。同时,他还带回郭承文等5名省队队员,郭承文不久接任了这支球队的队长,此举奠定了该队以山东队队员为骨干的基础。我们两支队伍互有交手。外贸队个人技术强于301厂,301厂擅于团队配合,得到的冠军次数能多出几次(1972年以后,林维玉担任了4808厂足球队教练)。这时的杨昌年龄虽然大了,可有的关键场次仍能披挂上阵。有些主力在场上往往呵斥丢球的队友,杨昌从不摆老资格,见到队友踢得不好,他会用平和的口气予以纠正。我看过他几次现场身教年轻后卫不能只盯着球,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及时补位的意识,才能少犯错。足球场上对阵的年轻人火气大,有时会争执起来,杨昌见状总是跑过来劝解。岛城会踢球的没有人不认识他,见他来了,都给面子,火气先自消了一半,打不起来。
常言到,“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但杨昌从不评论他人是非,我也几乎没听到别人背后说他什么。他低调做人,谨言慎行,没有私敌,在1960年代的那场内乱中,较好地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家庭。由于积善行德,泽及后人,他的学生在1970年代初从北京到青岛选拔足球运动员时,先是看到杨昌的小儿子球踢得好,加上不少好友当面推荐,小儿子由此顺利进入北京体育学院,继而加入八一队(当过队长)、国家队,成为杨家足球血脉的传承人,也给青岛足球带来骄傲。
1955年的那支青岛队,到了1983年1月份,整体变成了青岛元老足球队,同时吸收了几个后来的青岛队队员,杨昌被推举为首任队长。记得有一年,担任过海牛足球俱乐部主任的郭承文邀请元老队队员吃饭。他平时特别敬重杨昌,趁机提议:“杨昌老师的生日快到了,到时候咱们请他老人家一起庆祝一下好不好?”没有人说不好。散席前,他反复叮嘱:“等我电话,订好日子我就通知你们。”
等啊等,哪知等来了郭承文因病去世的噩耗。大家一时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杨昌老师听说爱徒过早走了,非常难受。这次计划中的祝寿活动没有搞成,留下双重遗憾。郭承文一手建立了海牛队,这支脱身于山东队的足球队,前身是山东经贸委队、山东外贸机械公司队、山东外贸队,是青岛市众多企业业余球队中唯一杀入甲A、中超之林的足球队。这支队伍成就的迸发,源自几十年的积淀,得益于杨昌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几代人的拼搏,无可争议地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追根溯源,我觉得,杨昌先生应该是青岛足球“师爷”级的人物!
安殿平口述 / 刘开明整理
2021.8.10
获得一九五八年山东省足球锦标赛冠军的青岛队。上排左三为安殿平,下排右三为杨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