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初秋随笔(四则)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初秋随笔(四则)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存在的格式塔

窃以为“格式塔原理”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法则,也是对认知生命整体的有益指导。要学以色列人的绝处逢生和清醒的自我否定精神,扎实地立足于当下细节,而戒绝任何对未来的苟且设计。对个人之阶段性的、总体上的生存状态不抱什么幻想,而取本质上的弃绝态度。但对生活细节则要秉持认真的原则,立足于细节而不滞于细节;而且要具有合一、整合的生命存在的眼光,安于生命存在大图景之下的当下。

失望和绝望

失望是一种格式塔(指整体认知原理),一个又一个失望的整合,就形成了一种全局观,就是对有限存在的整体把握。绝望则是高山之巅,是高巅上的深渊感,它在一个凸显与深陷的交汇点上产生出来。蒂利希提出“绝望的勇气”一说,敢于绝望的勇气来自于一种更大力量的支持,即信仰。

漫游

无论如何,漫游是应当嘉许的。漫游意味着离开某个存在的滞点,或说,已从那个自我的奇点上被能量所推动。漫游认同陌生和新奇的事实,走在认知和未知、清晰和朦胧的道路上。漫游不应有目的或目标;若有,则仍在捆绑之中。目标会引发焦虑,以致催人狂奔起来,那就不是漫游了。自由才是漫游的性格。

苦难转移综合征

我朋友根据他的观察发明了一个词,叫“苦难转移综合征”。他说出这个词,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是患者。就“苦难”的普遍性而言,它必临到许多人;就“转移”的必要性而言,它似乎可以理解。朋友所察,是很多人经受过苦难,遭遇过伤害,以致形成了一种随机式的反应,动辄把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

网上有一个视频:主人故意打一条哈士奇犬的脸,以观察其反应。这只聪明的狗狗显然生气了,但它不对主人发怒,而是跳起来去撕咬椅子和沙发,它那“欢快”发泄的样子,很逗人笑。这条哈士奇犬表露出:愤怒的发泄里面是含有快感的。这是我们在发火和斗嘴时也有的心理成分,但却没有意识到。

《左传·昭公十九年》文中有载:某公“室于怒,市于色”。就是在家里发了火,到了大街上的脸色还气哼哼的。这是“迁怒”现象。

朋友的用词里说到“苦难”,就不只是说一时之怒了,而更指一种长时间积郁的后果:苦难改了人的脾气。

“迁怒”已接近于“转嫁”,是罪。人不可把临到自己苦难转嫁给他人,这种情形无异于传播苦难的病毒,以致使“伤害罪”大行其道。

对于苦难,以色列人的想法已深悟救赎之道。他们把个人或民族的苦难视为神的惩罚,因为犯罪而受到神的惩罚,以警醒自己从苦难中“转身”,积极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说他们只有“自责”而无“谴责”,而是说他们总是把自责和自我反思放在首位。读《旧约》可以体会到,以色列是最具内在批评意识的民族,他们的理念对于当今世界依然是富于挑战性的。

基督信仰则告诉人们:人不仅要在苦难中转身,也要从罪孽里重生。十字架上耶稣的善,倒转了这个世界,让爱能够成为真正的生活模式。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初秋随笔(四则)》 发布于2021-8-1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