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交通部青岛电信局”编辑的《青岛市电话号簿》出版。在“黄页”的火柴行业有几条广告,其中就包括“青岛国华火柴公司”。
国华火柴是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经营者标购敌产山东火柴工厂的部分设备,于次年开业投产的一家全新的火柴制造厂。公司地址在松山路四号,稍稍偏离辽宁路以北、围绕利津路曹县路为核心的火柴产业区。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企业职工总数62人。由此看出,十年发展,工厂规模并未增大多少。
翻阅青岛市档案馆一份“民国卅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填写的“青岛市工业协会工业调查表”,正好发现国华火柴建厂伊始的概况。
首先,“厂名”是“国华火柴无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无限公司”,在当时火柴业界极为少见。从经营方针到雄才大略,从连带责任到信用程度,“无限公司”有别于其他的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说明国华火柴的诞生确实独树一帜。
“经理人”的栏目,姓名王超凡、年龄四十三、籍贯山东牟平、住址乐陵路六号。这些基本信息显示,王超凡是1904年生人。而1996年9月30日《青岛晚报》刊载的一幅作品,作者标注是“王超凡(王著智),八十二岁”。依此,王超凡出生是在1914年。调查表与纸媒体的信息来源,应当说都十分可靠,但还是存有十年的差异。
紧接着,“调查表”对“职员技师人数”的记载是:职员10、技师5,共计11人。10与5的直接累加是15,实际上的11,透露出10名职员中至少有4人兼做技师。而在归属技师的5人中,至少还有那么一位重量级人物是企业的技术“大拿”。以劳动密集型为产业特点的火柴制造,生产者的竞争力仍需依靠掌握核心技能的专业人员支撑可谓其时的标志。“工人数”的男40、女30,共计70,算是一家不大不小的工厂。
公司开办的时间是“36年3月1日”,调查表填写时到了当年的十月底。在接近八个月的生产经营中,表格最后的“工厂最近状况”是这样描述的——“产销尚属平衡,惟物价动荡不定,原料涨价比率较成品为高,故应付困难耳”。短短三十个字,表达三层含义,即生产和销售尚可、市场物价波动太大、原材料的价格与实际产品的售价不成比例。一句话,企业被动应对、前景困难重重。
从“资本总额”的“贰亿元”看出,企业创办之时,也是国民政府币值改革的初期。随后出现的物价飞涨与通货膨胀,是导致经济瘫痪和政局失控的前夜。与其他厂家一样,国华火柴经受过一段原料短缺、生产关闭、经营停滞的至暗时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全行业得以逐渐恢复和稳步发展。
在表格的“出品种类及每年平均产量”中,国华火柴年产“硫化磷火柴一万大箱”和“安全火柴二仟大箱”。从“安全火柴以销路较差,现全部制硫化磷火柴”的备注发觉,原本在品质程度和技术水准都较硫化磷火柴高端的安全火柴,却出现实际销售不畅的情形。除了基于原材料和技术水平可能并未达到至臻完美,大众市场对于硫化磷火柴的认可程度、发火实效、价格定位乃至装盒支数等各个方面,都已形成固有的消费模式。这恐怕是国华不得不顺应要求、倾其全力,进一步投入硫化磷火柴生产的主要因素。再好的产品在没有得到消费者首肯的情况下,存在渐进的被认知的过程是无可避免的。不过,最终的结局还是更为便捷、更有保障的安全火柴替代了硫化磷等其他形式的火柴。时至今日,没有火柴的生活竟依旧绚丽多彩。
生产火柴的主要“原料名称”,分别在表格罗列着氯酸钾、硫化磷、赤磷、水胶、锌氧粉、松香以及对应的“平均每年用量”。火柴原料的统一采购、统一分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都是实行相同的行业管理模式。调查表的填写,理当基于最大可能地掌握各厂家的即时动态,以应对后续实际工作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动力设备”一栏还罗列了两台20马力的“电动机”,很明显这是火柴厂的主要动能来源。以人力劳动和手工操作为主的火柴制造业,凭借20马力功率的电动机作为传动,极有可能是用于“机器设备”栏所列的排杆机、顺杆机、卸杆机、乱杆机、蘸头机、蘸油机。据业内人士分析,电动机应是用作排杆机(即排梗机)、顺杆机(相当于理梗机)等生产设备的动力来源。包括蘸头机、蘸油机,同样需要在工人实施部分操作后,再在装备的辅助下完成相关工序的作业。在人工承担必要工作量的同时,依靠传送系统连接动力装置,进而再开启关联设备的运转,是火柴生产最终走向自动化程度的必然环节。
调查表过后的反馈以及对国华火柴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七十几年后与一纸表格邂逅,从中读取的信息和映现的景象,无时无刻不提醒人们向那个遥远时代致敬。
2021年8月16日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