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秋日杂感(四则)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秋日杂感(四则)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存在”的好奇

台湾大学李嗣涔著有《灵界的科学》一书,试图探究物质世界之外的时空存在。他说的“灵界”又叫信息场,是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永生的灵魂则并不能确定。他也研究了许多超能力现象,提出了一些有关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猜测。现代物理学自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建立之后再无重大进展,科学家们不懈地探索,仰望宏观宇宙,探察微观世界的努力从未停止。如:以粒子无限组合为理论依据而提出的“平行宇宙论”,通过振频试验而提出的“超弦理论”等等。

哈勃望远镜据说已望到了“天边”;中国的“天眼”雷达所见极广,但人们对宇宙奥秘依旧茫然。有人说这是人类通讯技术的局限。假如真像科学家所猜测的那样,宇宙空间无限,宇宙膨胀速度超光速且不会停止,那么光速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有人说,想象才是是最快的速度,可惜想象是从诺亚方舟放飞的乌鸦,并不会叼回来橄榄枝。

科学探索也是为了支持存在的意义,人是追问“存在”的动物。毕竟,我们不仅在地球家园里存在,也在宇宙穹窿下存在。面对浩瀚宇宙,科学家满怀好奇,我们则好奇着他们的好奇。

lingjie.jpg

心像和意味

过去了的事情能够在回忆中显现出某种意味。即以往的某种情景、某个人物在回忆中显现时,会让人体味到当时所不曾有的东西,产生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或认知。以前以为这是一种“时间加工”效果,如今想来更是一种“精神提纯”作用。

说时间加工,不过是说时间给出了精神活动的平台,给出了精神提炼的可能。说精神提纯,会想到反思,即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其实这是还远远不够的。这里所谓“提纯”,主要是指精神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比如,在当时的“那个”情景之下,我们的身心共同参与着体验;而在回忆中出现的“这个”情景,所呈现的就是纯粹的心像了。纯粹心像与原初的景象相牵连,但不重叠。为此,它就有了别样的意味。


互蔽与解蔽

在认识论的语境中,荀子第一个提出了“解蔽”这一概念,而且还指出了“互蔽”这种普遍现象,他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使用了“解蔽”一词,意指心灵对存在真实的观照需要解蔽。

“解蔽”的意思是解除蒙蔽,让心灵视域不被遮挡。在荀子看来,遮蔽之物非常之多。欲望、习惯、观念、成见等等都造成遮蔽。在今天的多元文化视域中,更大的遮蔽就是文化生态本身。有人把习常的文化观念比作水池,池中之鱼无法知道外面的世界。只要池水不变污或干涸,也不必知道。

荀子提出的解蔽方法是“知道”。这里的知道不是合成词“知道了”什么的意思,而是两个词,“知”是指人的认知,“道”是指客观终极真理,即所谓“大道”的道。王朔著《知道分子》一书,把知识分子说成是“知道分子”,批评文化人滞于常识,而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荀子要求过高了,大道玄妙,知之甚难。王朔言辞苛刻了,常识可鉴,能知多少算多少。


其实

其实,罪过就在于性格本身,不只是欲望这个单一因素导致罪过。欲望只是作用于性格而使之“过”或“不及”而已。鉴于此,老庄的“无为”之说早已是明智的告诫。无为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本身的无所作为,因为自我发动处,就是自我的损毁。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秋日杂感(四则)》 发布于2021-9-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