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茅盾①
新生月报②正当时,摈弃鸳鸯另举旗。
惆怅牯岭③迷去处,徘徊迪化④遁重围。
春蚕⑤勾画乡村苦,子夜⑥细描世道黑。
登上城楼⑦无力作,个中三昧可深思。
注:
①茅盾(1896.7.4—1981.3.27):原名沈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②新生月报:1920年,茅盾接编《小说月报》,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摈弃鸳鸯蝴蝶派内容,以传播新文化为宗旨,发表了不少优秀作品。
③惆怅牯岭:1927年7月,茅盾登上庐山,准备从南麓下山坐火车去南昌参加起义,未料南麓已被军警严密封锁,无法通行。茅盾在庐山居留了半个月,认真思考了有关文艺创作的一些重大问题,后来写成长篇文艺论文《从牯岭到东京》。8月,南昌起义失败,茅盾试图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因大革命失败而悲观失望,感到苦闷彷徨。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有茅盾当时的心理阴影。
④徘徊迪化:1938年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茅盾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在新疆学院任教。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几经周折,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
⑤春蚕:《春蚕》是茅盾写于1932年8月的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同《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⑥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
⑦登上城楼:茅盾在中共建政后任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每年的10月1日都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张宣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