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王崇修与“明星的摇篮”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王崇修与“明星的摇篮”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0.jpg
王崇修老师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并非艺术学校的普通中学青岛39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涌现出80多位蜚声国内艺坛的成功演艺界人士,他们占青岛此类人士的比率之高,着实令人惊讶。学校因此被誉为“明星的摇篮”,在全国也颇有名声,就连戴玉强这位来自河北的知名歌唱家,也因能成为在京的“青岛39中永远的校友”感到由衷的欣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39中的校牌如此令人艳羡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王崇修老师。

01-王崇修与陈好等学生.jpg
题图:王崇修(右三)与陈好(右二)等学生

正如20世纪60年代初直至70年代末,青岛10中足球队称霸岛城中学足坛并在全国也赢得名声,主要得益于该校体育老师金天民20多年的付出与坚守;市北区少年宫力压市南、台东等区级少年宫,成为全市少年文艺演出的头牌亮点,是因为小演员们师承了宫内不知名教师的技艺和“家传”;而39中明星辈出,得益于话剧队的成功,而话剧队的成功应该首先归功于王崇修老师。可以说,王老师在这方面的作用超过了校长。

青岛39中的前身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当年,地处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曾有一批蜚声中外的学者,静幽的校舍里,传出过老舍京味的小说,沈从文幽远的散文,闻一多激愤的诗句,梁实秋华美的英语以及洪深深刻的戏剧,学校还培养了罗荣桓、黄敬、吴伯箫、臧克家、王元、潘承洞等一代人中俊杰。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时曾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戏剧、后曾任山大校长的赵太侔,作为我国现代戏剧学校的创始人,与其夫人俞珊在山大开课讲授戏剧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都为39中后来发展艺术教育做了雄厚的积淀。

1.jpg
39中校话剧队的老师们。左起:孙钦、王崇修、张敏、王亚和、隋稳掬、卢云霞

39中之所以成为“明星的摇篮”,最早得益于1972年学校的一个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改为话剧队)。当时,一些文艺、体育团体陆续恢复活动,在“停课闹革命”后的无序状态中,猛地杀出个文艺宣传队,很是吸引了一批精力过剩又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

此时,曾任39中团委书记的王崇修老师开始发挥她独特的作用。王崇修为人有正气,且有文体家风。她的兄弟,有的在电影《长空比翼》中担任主角;有的是运动健将,在1974年亚运会上获得过击剑名次。王崇修在包头路小学读三年级时就饰演过工人;六年级,演一个志愿军护士。她曾被称为“童星”。1964年,由她编剧的话剧《十四五岁的时候》,获青岛市大中学校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她属于那种在文艺方面确有专长又富有强烈事业心的老师。她独具慧眼,相继为唐国强、倪萍、陈好、王静、傅淼等一大批想走文艺之路的学生指点迷津,在音乐、朗诵、表演诸方面加以悉心传授,而且勉励他们考艺术学院。倪萍回忆:“王老师领着我们去高校和文艺团体参加艺考,上午在这个考场,下午在那个考场,中午渴了,侧着脸从水龙头喝点凉水,但感到很投入、很幸福。我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纺织女工,像老校友郝建秀当年那样穿着白兜兜,巡梭在轰鸣着的纱车面前。可以这样说,没有王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倪萍与王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年夏天,已成为央视“一姐”的倪萍接到王老师一个电话,问她能不能回校参加开学典礼。尽管事很多,倪萍还是立即订了当天的机票。谁知突降暴雨,航班停飞。倪萍怕耽误飞机,在机场呆了一夜,第二天准时回到母校。

2.jpg
年轻时的倪萍

作为学校话剧队的领队、总导演,王崇修老师从发现苗子、培养训练,直至排演话剧,联系演出,都是亲历亲为,不稍松懈。更可贵的是,她只求付出,不求索取。数年内,话剧《半亩黄瓜地》《最后一幕》《一双绣花鞋》,以及苏联独幕剧《破旧的别墅》、日本儿童剧《回声》等50多出大小中外剧目,都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排演完成。义务演出后,大受工矿企业、部队院校,以及市民、农民、渔民观众的欢迎。其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风华正茂》就在全市20多个剧院演出50场。作为一个中学业余话剧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王老师就能做到。一次又一次真切具体的戏剧实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艺坛小兵。曾几何时,哪个班的同学如能成为学校话剧队的一员,会变成其一生的骄傲:因为他们不仅具有令人羡慕的文艺特长,而且将近一半的队员能够凭借自己的文化课分数升入各类高校。这在80年代初和此前一段时期,是一条非常难得的成才之路。
那时,青岛其他中学的学生到北京参加艺考复试,往往会多次被考官先入为主地问道:是青岛39中的吗?

当然,39中不仅有王崇修老师,还有一批好教师——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饶民、全国先进工作者蔡重民、全国优秀教师张继坤,还有老教师官清海,有来自青岛9中、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郑式照,有来自青岛2中、擅长排球训练的体育教师刘健甫,更有那些在话剧队里默默耕耘的诸位老师:隋稳掬、孙钦、张敏、卢云霞、韩曙黎、王亚和等,这些教师的组合力量,启迪了学生各方面的才智。

3.jpg
39中特聘艺术教育教师。左起:李宏茂、胡萱、刘延茂、王崇修、张俊武、张潇、韩军、滕海伦、张乃衡

39中出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并非因为他们全是最优秀的生源,或许更富有培养前途的孩子,“不幸”分到了别的学校,机缘也就擦肩而过。一批懵懂少年有幸进入这所位于登州路5号的中学,有幸遇到王崇修等老师,是他们的造化。

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发展的道路上,39中也经历过坎坷,令人心酸。由于某些人所共知的原因,39中在1997年被降为初级中学;后来,王崇修老师被调离,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呈退步趋势。后来,经过全校上下的努力,2003年,39中挂牌为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2004年,学校重获普通高中招生资格,这成为学校再次崛起的一个新起点。

4.jpg
倪萍与王崇修老师(左三)及校友合影。前排左一于民钢、左三王崇修、左四倪萍,五排左三王绘春

39中现在是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特色学校。“正心、立人、尚学、修能”的校训,持续发挥着它的效能。学校艺术班不断送出一批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艺术学院等著名院校的学生。“尽量掌握一门艺术特长”,在39中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不止39中,青岛其他中学也培养出了诸如黄渤、黄晓明、林永健、白百何等这样优秀的艺术人才。39中的“明星摇篮”光环不再闪耀,并不说明曾经的传奇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普希金说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会成为你亲切的回忆。”39中,会记住王崇修;在京的明星们,也会记住王崇修老师!

5.jpg
王崇修在上朗诵课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年10月11日 A7版
改写 / 组稿编辑:周晓方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王崇修与“明星的摇篮”》 发布于2021-10-1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