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子承父业的杨安利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子承父业的杨安利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的军队,除去作战,早在抗战岁月,八路军120师就保有非战斗队伍——战斗剧社、战斗篮球队。这两个业余组织,可以看作日后各大军区歌舞团、体育队伍的雏形。训练有素的战斗篮球队,打遍八路军各师无敌手,军队形成了开展文体活动的传统。120师师长贺龙后来当体委主任与之不无关系。中共建政后,归属解放军总政治部管辖的八一体工大队,集中了全军的体育英豪、各路高手。长期以来,八一足球队的实力和影响,只在国家队之下。

杨安利2.png

1971年,岛城足球名宿杨昌之子、青岛油漆厂青年工人杨安利由于足球潜质,被在北京体育学院担任军代表的刘国江相中。这期间,全国各大学皆停止招生,能留在城里就业已经够好了,上山下乡是中学生毕业后无奈的选择。当然也有例外,早在1970年,国家足球队就已经在北京体育学院恢复了训练。曾在八一队踢过11年足球的刘国江,1971年赴青岛,任务是考察挑选年轻运动员,选中者将进入北京体院青训队的足球队,他们会成为特例中的时代骄子,比理工医农学科的工农兵大学生更为耀眼。

当年秋天,主持军队工作的中央领导是叶剑英。其间,外国军队系统的足球队访华,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球队交流,有关部门只好从当时还存在的国家队里找人,代替八一队出面打比赛。刘国江以一个体育院校普通军代表的身份,斗胆直接向叶帅上书,提出恢复八一足球队的建议,谁知竟获得书面批复。就在各级领导部门层层落实首长指示的过程里,经过两年多系统严格的训练,北体青训队也面临结业分配的关口。按照计划,队里近300人只能留下32个,其余的分配到各军区、地方的运动队。1973年6月,八一足球队重新建立,从32人中挑出足球运动员16人补充到队中。刘国江和张世训经过不懈努力,办成了这件当时被认为不可能办成的事。杨安利由于在后卫位置上的优异表现,又一次被选中。顺便说一句,这32人中,还包括女排的曹慧英、陈招娣、杨希,这等于说为80年代女排五连冠奠定了基础。北体青训队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广为业界瞩目。

作为青岛基层企业的足球运动员,杨安利能够进入八一队,过程还算顺利。刘国江未成年时,曾在青岛少年业余体校足球班里学习两年,教练就是杨昌。每天早晨6点,杨指导就会在走廊上吹响哨子,孩子们一个骨碌爬起来,要按规定出门,从第一体育场跑到浮山后再折返回来。这个细节,至今留存在这帮孩子们的记忆中,难以抹去。就是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严格正规的足球训练。少年启蒙时期的动作靠肌肉记忆力形成,是习惯性的,就像打地基,这种习惯一旦固化,将贯穿孩子的一生。

1958年,这帮孩子中的优秀者,被选入八一青年队,其中就有刘国江等人。1969年,近千人的八一体工大队被当时的军委办事组下令解散,只留下极少数人在部队继续工作,刘国江有幸在列,这就为日后青岛运动员不断进入八一队埋下了伏笔。青岛少年经过八一队而国家队,为中国足球事业作出一定成绩,离不开刘国江的贡献。

杨安利出生在一个有着体育传统的家庭里,他祖父生逢满清末世,练就一身武功,体格高大强健。父亲杨昌当教练之余,经常拿个皮球,教给他认为有些天赋的小儿子触球、颠球、盘带,还不时带着他到一体、二体、海泊河看比赛,这使继承了父亲运动基因的小男孩杨安利慢慢对足球产生了兴趣。读中学时,杨安利进入素具足球传统的青岛第十中学,接受到体育老师金天民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而金老师曾和杨昌在青岛队并肩作战近10年,同为主力,打过恶仗,得过许多荣誉,也同时在青岛少体校、山东二队担任过教练。金天民家距十中不远,可为了与踢球的孩子每天零距离接触,他把小铺盖卷拿来,在校队队员旁边打地铺。杨安利回顾道,给予他足球启蒙的,应该是金老师。

1970年前后,杨安利在青岛油漆厂足球队踢后卫时,还得到原山东二队主力队员吴胜泰经常性的指导。小杨时常代表该厂参加全市企业球队间的比赛,逐渐成长为露出尖尖角的一枝小荷。刘国江来青岛时,昔日八一队战友刘金海、杨臣书都特意找过他,不是为自己家的人,是为了推荐杨昌老师最小的儿子。刘国江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小杨的技术水平,又详细了解了他在工厂的表现(政审),肯定了两位战友的好意。就这样,杨安利登上了进京的火车。他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他很有感情地重复一点:刘国江是我的恩师,刘金海、杨臣书是我的恩人。

北体青训队足球队有54人,分为三个队,杨安利在一队,在这里,有幸得到自1970年至1973年在队里任教练的张宏根的悉心培养。张指导1950年代在国家队司职前锋,是全队的进攻核心,被誉为中国头号球星。杨安利从他身上学到了崭新的足球技术,较之在青岛发生了质的变化。1973年6月,八一队重新组成,包括各大军区选拔的精英汇聚在一起,赋予了这支队伍新的基因。队中教练为朱一先、周兴、张世训,之后,周兴长期担任队里的教练。他是与年维泗、张宏根等一起1957年上榜的国足队员,善踢中场,对八一队重建后实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安利至今难忘,八一队重建那天,上午领来新军装,大伙全都美滋滋的,1970年代成为现役军人,是每个年轻人的梦想,更何况是在八一队。当晚即乘火车赴沈阳参加全军运动会。队员一个个骁勇善战,正好趁此练兵,干净利落地斩获了重建后的第一个冠军。八一足球队自此开始了新的征程。杨安利像他父亲一样,一如既往地担纲后卫。他在比赛中作风勇猛,体能充沛,有良好的预判意识,常常能够准确卡位,以慢制快,得到教练的认可。1974年,八一队应邀出访“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阿尔巴尼亚。经领队、教练一致决定,身高1.82米的杨安利手执国旗,带领全体队员与主队并肩进入球场。

八一队历经征战,1974年获得全国甲级队联赛冠军(第一阶段),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足球赛第三名。几年下来,杨安利很快赶上了技术出众的裴恩才、陈奕明等人,教练也着意培养他,队里涌现出令人生畏的“八一五虎”:杨安利、张群、徐增幅、刘志才、罗怀远。这使人油然想起1960年代的“八一五虎”刘国江、李文锦、杨臣书、刘金海等人(多为青岛人)——遥想1958年,国家体委下编制给经费,经总政治部批准,成立八一青年足球队,队员有来自大连的阴合源、毕福秀等11人,来自青岛的刘国江、李文锦等6人,这是两个国内输出队员最多的城市,由此可知什么叫足球城的底蕴,也可看出这两座城市在足球方面的些许差距。一年后,杨安利又与队里的刘志才、张群、徐增幅、罗怀远一起,被中国青年队招入帐下。在这里,杨安利还遇到了新队友、青岛老乡徐永来。中青队的教练是陈成达。陈指导是1949年考入圣约翰大学的学生,首届国足队员,善踢多个位置,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足球理论知识,自1957至1963年连续7年担任国足教练。他喜欢杨安利的踢球风格,对他格外青睐栽培。

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全国掀起经济建设的热潮,体育战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年,国家体委决定,由八一队代表国家队,出访新西兰、斐济、澳大利亚,主教练由八一队主教练周兴担任,他对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队员非常熟悉。全队19名运动员不孚众望,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杨安利作为主力后卫,顺理成章地进入国家队。这是他首次入选国足。

这一年7月5日,新组建的国足在北京同联邦德国奥林匹克队举行了访问比赛,1:1平分秋色。中国队没有畏首畏尾,面对欧洲强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年,第六届亚洲杯预选赛在香港举行预选赛小组编组赛。6月5日,1:0胜朝鲜队,前卫李国宁打入全场唯一入球;6月23日,在小组半决赛中2:1战胜日本队;6月26日,以1:0同样比分再胜朝鲜队。这样,中国队获得进入亚洲杯决赛阶段的资格。

杨安利1.jpg

从1976年开始,杨安利担任八一队队长(直至1981年)。同年6月,亚洲杯决赛阶段比赛在伊朗举行。任彬、张俊秀担任重新组建的国家队教练。张俊秀是守门员出身,而任彬是原国足、八一队主力队员,退役后担任过八一队教练。这次,八一队李富胜、张群、杨安利再次入选国足,随队飞往德黑兰。6月5日,在伊朗城市布里兹,中国队与马来西亚队交锋,前锋王积连在0:1不利局面下,射入扳平一球。这也是中国队在决赛阶段的第一粒入球。6月7日,在布里兹,中国队0:1不敌凶悍的科威特队,但仍以净胜球优势进入半决赛。6月10日,德黑兰,中国队遭遇伊朗队,但全队士气高昂,轻装上阵,毫不畏惧实力强于自己的主队,面对6万多一边倒的伊朗观众,奉献出一场酣畅淋漓的攻防大战。以戚务生领衔,包括相恒庆、迟尚斌、杨安利组成的后防线,顽强抵御了对方一次又一次猛烈的进攻,在90分钟内力保城门不失。因为拼得太凶,国足在加时赛中体力下降,被他们抓住机会,在终场哨前连入两球,以0:2饮恨,未能进入决赛。足球就是这样,若有半点闪失,就会功亏一篑。杨安利在四大后卫里年龄最轻,名气最小。他感慨地说:“戚队长是大哥,他带着我踢。”总结了教训,3天后的6月13日,在德黑兰,中国与伊拉克争夺第三名。前卫何佳在大禁区附近踢出世界水平的神仙球,洞穿对方大门,以1:0将其斩落马下,中国队赢得铜牌。赛后,杨安利作为主力之一,获得个人三等功。在第六届亚洲杯上,中国队是四强中唯一的东亚队,稳居亚洲前列,与今日国足的状态,很不一样。中国队回国后不到四个月,“四人帮”被抓捕。中国自此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1977年,八一队在泰国“泰王杯”中荣获冠军,杨安利被授予“最佳运动员”称号;1978年,八一队在泰国“泰王杯”中获得亚军,他再次成为“最佳运动员”。

为参加1978年第八届泰国亚运会,国家足球队组建,国家体委十分重视,全队名单刊登11月19日《人民日报》:领队杨秀武,教练年维泗、张宏根。队员18人。这时年指导45岁,已经是中国足球界翘楚,威望极高;张宏根则是几年前北体青训队的功勋教练。这次,八一队李富胜、杨安利、刘志才入选。杨安利在国家队与后卫相恒庆是青岛十中的前后同学。两人用青岛乡音聊到亲聆金天民老师谈笑的细节时,感到特别亲切。当年12月,中国队在预赛A组3:0胜卡塔尔,1:0胜沙特阿拉伯,0:2负伊拉克,两胜一负晋级复赛。在复赛2组,以0:1负韩国、4:1胜泰国队、7:1胜马来西亚队两胜一负被挡在决赛之外。半决赛中,中国队迸发复仇之力,1:0战胜刚刚赢过自己的伊拉克队,获得季军。相比1976年第六届亚洲杯的季军争夺战,在对手、比分、名次上如出一辙。中国队成了伊拉克队的苦主。赛后,全队荣获集体二等功。此后,国足在连续三届亚运会共12年内,都止步于前八。有人一直执拗地认为,改革开放前的国足,底气远超现在。

杨安利4.jpg
第六届亚洲杯对阵马来西亚队的11员大将,前排右三为杨安利(五)

当时,国家队建制不是固定的,有国际比赛才组建,打完国际比赛就解散,队员各自回到原来的队中。杨安利1975、1976、1978年三次从八一队入选国家队,参加亚洲杯、亚运会,1978年底至1979年初,打完泰国亚运会后,杨安利回到八一队继续踢后卫。自此再未入选国家队。

从国家队回到八一队,杨安利调整了一下身心,作为队里的后防中坚,重新投入到激烈紧张的各类大赛中去。1979年,八一队获得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第三名;在同年的第四届全军运动会上荣获冠军;1980年,杨安利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健将”(这是运动员级别,由低而高依次是三级、二级、一级、运动健将)。1981年,八一队夺得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冠军。八一队的成绩稳居国内足球第一集团,随着国门慢慢打开,出访任务多了起来,一年至少有两三次出国,杨安利大都随行。他特别留意各国球队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随时做出笔记,并与他们交流这方面的信息。

1982年,在任球员期间获得7次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的杨安利,经八一体工大队领导班子安排,改任教练工作——到了发挥他十几年沙场经验,培育新人的时候了。杨安利带的第一支队伍是八一少年队,该队在当年全国青年联赛中获得第三名;第二年,该队在青年联赛中的成绩上升为第二名。1984年,杨安利参加八一队一队教练工作,该队在全国首届足协杯上获得第七名;1985年,八一队夺得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亚军。1986年,以刘国江为主,包括杨安利、王晓和的八一队教练组,率领全队夺得当年全国足球甲级队联赛冠军。教练组全体手执奖杯的照片,被收入刘国江撰写的《享受足球》一书。有趣的是,老师和学生现在共同执教八一队,可以算作一段佳话吧。在1987年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上,杨安利作为八一队一队教练,带领队伍获得季军荣誉。同年,杨安利执教的中国黄队参加亚洲俱乐部冠军赛,参赛者都是亚洲的职业俱乐部球队,实力很强,结果,中国黄队进入前八名。1989年获全国甲级联赛亚军、优胜者杯冠军。1990年,获甲级联赛第五名。从1991到1992年,任八一青年队主教练,率队获得全国青年联赛第五名。在教练生涯中,杨安利得益于八一队“体教结合”的传统,逐步在文化理论方面充实自己。另外,在书信里和探亲时,父亲杨昌告诫儿子:你在足球方面是有一点成绩,但比你强的人很多,做人千万不要张狂。对受教的年轻队员,必须耐心,无论在什么情绪下,都不许打骂人家。杨安利对此谨记在心,身体力行。

1992年6月,中国足协召开“红山口会议”,决定中国足球要尽快实行俱乐部体制,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此后,有大公司支持,资金雄厚的地方球队将获得快速发展。尽管八一队拥有一流实力,但囿于体制,无法引援尤其是外援,需要在军费压缩的大环境中勉力求生。从1992年起到1994年,在全国足球甲级队A组比赛中,杨安利作为教练,配合贾秀全与教练班子一起,带领人心已经浮动的八一队,在1993年、1994年克服重重困难保级成功。1995年,杨安利担任八一青年队主教练,率队进入全国青年联赛前八名;在1996年的全国足球锦标赛上,夺得季军,并获得全国青年联赛第四名;1998年,获得全国青年联赛第五名,并在全国乙级联赛中进入前八名。1999年至2003年,杨安利改任八一队(U17)(U19)青少年队主教练,继续培养后备人才。其间,杨安利作为军队文职人员享受师级干部待遇。八一队在1998年降入甲B,后来勉强回到甲A ,势不如前,以至经历过“十连败”的尴尬。可了解情况的圈内人都知道,八一队时至今日,“非战之罪也!”

在国外,军队足球队大多不参加国内的足球联赛,已成惯例。2003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八一足球队撤编。杨安利一年多后正式退休。从1973年八一队重建算起,杨安利在这支队伍干了30年,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他为之奉献出青年和壮年。对红山口这片土地,杨安利爱得深沉:见证了它的荣耀,承受了它的落寞。万千感慨,唯有埋于心中。不久,他应邀承担北京华星BTV三高足球俱乐部足球队的教练工作,带领该俱乐部六队获全国中学生足协杯第二名的成绩。跟喜欢足球的孩子们在一起,杨安利感到很开心。

最近,一个1970年代在青岛足球队的队员偶然看到杨安利近年的生活照,茫然地问:“哪个是他?”熟人指给他看,他感慨道:“一点认也认不出来了!”他脑海中储存的还是那个油漆厂足球队清瘦青涩的男孩。球场风霜雨雪,人生酸甜苦辣,半世纪岁月的镰刀,扫过每个人的容颜。不过,尽管年逾七旬,头发灰白,杨安利的腰背依然不驼,这一点,酷似他的父亲;而退休不褪色,继续关心中国足球事业的那份坚韧,也酷似他的父亲。

杨安利5.jpg
杨安利(左一)与国足教练年维泗(中)

2021.10.13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子承父业的杨安利》 发布于2021-10-2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