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其名,如其后人家人忌之请相告。先致歉也。
○丛民生,青岛包头路小学同学,曾住商河路部队大院。在某区政协任上病逝,起因据说是被歹徒袭击后脑所致。
○魏博厚,青岛包头路小学同级同学,曾住青城路海军大院,印象中甚聪慧,左利。1980年代某日,路过辽宁路三角地,见一书店字号中有他的名字,立即想到他,但当班者说不知。后另一好友开书店,说与其曾有联系,之前提到的书店确属他,但此时魏同学已病逝多年矣。
○陈文毅,浙江人,海军某学院学兵,有时被写作陈文艺,考入师专,与余同窗,系唯一现役军人在读(那样一个荒凉颓败的校园里,时常可见其身穿蓝色或白色水兵服的俊俏身影)。时,班上不到40号人,分为胶东、鲁西北两大部分,生活习俗、气质迥然,而南方人更是凤毛麟角,陈同学除外,还有一当地的李同学,虽也是浙江人,但自幼生活在当地,语言、生活习惯完全当地化,只是气质上还有吴越人的特征,再一个就是余——这个山东化了的吴越人。校、系、班学生会干部基本由胶东人统揽,陈、余皆是。毕业后,余进机关,陈同学回原单位部队。其家乡女友来欲续前缘遭冷拒,陈同学举动出格被处分,后转业回浙,在甬城某警校任教。1990年代余去杭州出差,提前约了他在杭州见一面。后罹患肝疾而逝。
○刘金明,师专同学、挚友,胶东金城人氏,眉清目秀,擅京剧,多愁善感。假期邀其来青,居于余家。央家父为其安排在船厂打工。工余,带其赴燕岛海滨观海,面对汹涌澎湃之滔天巨浪,他抓住余之手,竟能感觉到他浑身颤栗不已,泪流满面,情感丰富可见一斑!毕业后,他初在家乡中学教书,后转干,任乡官。到他家两次,一次是另一个假期,到他家拜访,其父母热情,以水果酒款待,竟酩酊大醉。其家乡北边不远处也有海,但那海比较青岛之海岸,太缺乏海之气势,所以见到青岛的海,他才会如此动情。他家附近不远处有煤矿、金矿,他叔父曾带余下井参观,此为余唯一一次下井。第二次是他转干之后,那时他已有一双胞胎儿子,余住他家,他已发福,没有了当年读书时的英俊模样。他每日午、晚被酒席缠扰,又无可奈何,余在那里的几天,每天午、晚皆有宴席,疲于应付,不胜其烦。后他升职,联系渐少。多年后,其在京任司局官之胞弟来青,视察湛山寺等处,带余同往,其间款待余,忽神色凝重,徐徐告知其兄沉疴不治,不啻晴天霹雳,一时语塞,万语千言无从说起。呜呼!
○王传贵,前北海分局营房科助理员,军籍,东北大汉,家父好友,1977年余高中毕业后失业,家父请其安排余在其所在之营房科下属施工队打工,做小工,两家来往频繁,余曾与其长女相恋,未果(后患病早逝)。1994年余调青岛出版社时,他还来找过。频戳“狗牙”,均未果。后闻其与妻先后病逝。
○张桂祥,海军某学院教官,诸城人,上校,曾在南方舰艇做政工主官。余主编团市委机关刊物时之特约作者,几乎每月都有来稿,应邀参与编纂一本理论工具书巨著,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暨知识出版社出版。1989年8月,余下厂调研时不慎骨折,张兄背着余到部队医院就诊。后张兄转业到某区机关,日日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后病逝于任上。曾一起去济南参加省级青年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