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必要步骤,背诵过后便是阶段性的记忆。“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基本(根本)认识”是残留在头脑中的几个字,且“基本”与“根本”仍含糊不定。一查,才将已为立论的内涵完满起来。
另外两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没有世界观那么定义化且存印记的深刻化。而常常言及或是受教育之时,则是固定格式的“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科学与正确,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之下,远非随口说说如此简单和有效。
普遍认定的“三观”,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称。由大到小而至微观个体,还可浓缩出一个“自我观”,即“我的人生、我的世界、我的价值”。这同中国文化探究人之初的本性,大致不谋而合。
认定“自我”的初始是“善”的,其“三观”顺理成章地正确或开始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本性趋“恶”,就必定少不了改造的流程,最终也要让这类群体弃“恶”从“善”。于是,在区分好坏、辨别真假、判断是非、选择善恶之间,我们都掌握了一把快刀利剑、生成了一双火眼金睛。
几十年过去,被我们成功改造的世界,在一片无奈叹息中不断修正着我们自己。你说“观观要正确”,可正确的标准是什么。那谁又会保证,正确“三观”,必然生出正确的人生。难道“三观”这张答题纸,只有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不成。
以“三观”标准衡量万事万物,看似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比如日前读到谈及婚姻的一帖,文章内容以“三观”为核心面和出发点,但文中并未单独解释什么是三观。其实越是大谈心知肚明的三观,越是远离实际的生活,让婚姻变成理想状态的至高境界。
我们不能只行走在理论的空间,或以浩大的理论为指导去任意放大一己之见和评判他人行为。但凡以“三观同而合”或以“三观异而离”作理论依据或现实结局,恐怕只不过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认知均衡为落点的理由而已。
严格意义上的“三观”,源于特定时期的特定理论、特定教育的特定含义。以此等“三观”为据,无异于作茧自缚,把原本轻松自然状态下的婚姻抽象化、概念化、理想化。眼观、达到一种触景是否生情;心观、体会一种心心能否相印;行观、验证一种天长可否长久。如此“三观”,那不好吗。
老城区自东而西、横躺着三条“曲流拐弯”带“观”的道路——观象路、观海路、观城路。这三观,可有五条道儿。观象山前后,有个观象一路、观象二路;观海山脚下,围绕着观海一路、观海二路;就连原先南北贯通的观城路,也因海底隧道的云南路出口在此,而被南北断成两段。
找找,竟还有一条不算长的观音峡路,南北三百多米,竖列在老城的最西端。以“眼观六路”的视野看世界,“三观六路”已不足为奇。
观观无误,不是要素。观观有路,方能进步。
2021.10.30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