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的明信片
但是我对郭嵩焘其人是很好奇的,逛书店时也时常注意有没有郭嵩焘日记卖。我对版本如何、价值几许实在没有概念,说实话对日记的内容更感兴趣。直到不久前,热心的微信好友传来一套电子书,才知道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经印刷出版了郭嵩焘的日记,正式的名称叫做《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编者是大名鼎鼎的编辑大家钟叔河先生,本书也是编者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的《走向世界丛书》的一部分。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关于郭嵩焘其人,相信今天的许多读者已不再陌生。1982年,编辑家、学者钟叔河为此书作了序,详细介绍了郭嵩焘的事迹与终局。作者开头即说,1876年,“天朝帝国”派出了同“地上的世界”接触的第一位代表,这位代表就是郭嵩焘。这一段话其实缘于马克思的嘲讽之语,原话是“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马克思的话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郭嵩焘作为第一位驻外公使,其实是被迫去的。在天朝的历史上,从来都是“万邦来朝”的,岂有屈尊事洋鬼子的道理?可见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伦事件,是天朝历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当时还流传一幅对联,反映了朝野上下对待此事的态度:“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郭嵩焘半身像
更加出格的是,这位“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却因为对“地上的世界”的观察,讲了一些关于这个新世界的好话,而在他所属的“天朝帝国”演出了一曲悲剧。
后来,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记录过这个故事。
“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随同出使英国的郭嵩焘的如夫人梁氏
同僚给他列了十大“罪状”,简直十恶不赦。其中有三条今天看来忍俊不禁。比如,因为天冷披了件洋衣,“即令冻死也不当披”;见巴西国王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听音乐会时,取节目单,乃“仿效洋人之所为”。
郭嵩焘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
我所敬佩的是郭嵩焘的态度,即使被罢黜回国,在讥笑怒骂中度过一生,仍然不改其志。他在写给朋友信中说:“谤毁遍天下,而吾心泰然。”晚年《自题小像》诗云:“流传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翻开郭嵩焘日记,狷介耿直的性格跃然纸上。光绪二年,也即1876年,郭嵩焘出使前夕,二月初九,慈禧太后第一次召见郭。
太后:各国公使可时常到署?
郭:时常有公使来署会议。
太后:威妥玛可时常到署?(威妥玛是英国驻华公使,曾发明威妥玛拼音法)
郭:威妥玛有公事亦时常来署会议。
慈禧太后
太后:近来可提起云南一案?(指“马嘉理案”,英国藉此要求中国派遣大员亲往英国道歉,清政府最后不得不派郭嵩焘赴英“通好谢罪”。)
郭:近来不曾提起。据臣愚见,洋患已成,无从屏绝。惟其意在通商为利而已,亦望中国富强,而后利源可以不匮,无致害中国之心。要在应付得法,使不致有所要挟。经洋人一回要挟,中国亦伤一回元气。所以应付之法,先审度事理,随机以应之,不可先存猜嫌之心。
太后:他们只是得一步进一步?
郭:得步进步是洋人惯技,然要须是有隙可乘。若一处之以理,遇有争论一以理折之,亦不致受其要挟。
与太后谈话,应为第一国家机密。郭嵩焘居然毫不避讳,用日记的形式就给捅了出来。不过据此我们也可以了解,那个年代君臣之间还是能讲一些真话的。可谓问得坦率,答得大胆,也算一种气度。
张祚臣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