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听八秩老人讲家族往事——丛兆桓先生访谈实录(二)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听八秩老人讲家族往事——丛兆桓先生访谈实录(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从大清北帮公所到中华华侨总会

采访者:您爷爷在日本创办了北帮公所,您能说说这件事吗?

丛兆桓:是这样子,当时日本的华商有很多行业的小组织,南方有一个叫三江公所,好像昨天晚上北京台讲的是上海有一个火柴大王刘鸿生,不知道你们看了没有。刘鸿生,比我的祖父要晚一点。北帮公所成立的时候还是大清帝国,是大清国的北帮公所,是日本的华商,在那里组织起来,也想维护国人的民族利益吧。在那里,我的爷爷大概做了一件什么事,让日本人有所顾虑,担心中国的民族资产要发展起来的话,会影响日本资本家的利益,所以就定了一条规定或者是法律吧,不允许日本产的东西由中国商人来包销,比如说日本某个株式会社生产的火柴都由东顺泰来包销。当时中国人在山东买火柴,都知道是东顺泰的火柴,当然知道这是洋火,却不知道在哪生产、怎么制造的。后来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就在青岛、济南、天津设了厂,天津是第一家,开始把他们的工业产品,就不是他们在国内生产的到这来销,而是在中国生产了再销售。那个时候也有一些其他各国的殖民者在中国招中国工人,用他们的技术、设备来生产。大量的中国人用这个东西,利润几乎所有的都被赚走了。

当时看到这个情况,丛良弼与另一个人写了一个呈请书给日本的政府,申明:如果你们要是不允许中国商人来包销你们的商品,对你们有什么害处,对我们有什么害处,中间隔着的,你们直接到中国来销是不可以的,呈请书影响了日本政府,他们经过调查认为建议很好,就采纳了,原来那些规定去掉了。这是丛良弼在北帮公所做的一个事情。再一个事情,就是将北帮公所、三江公所、南帮公所合并,成立了“商务会议所”,改过几次名字,就是后来的“中华华侨总会”。

采访者:也就是说,您爷爷后来在日本,在华人中间,包括在日本商人中间影响力都非常大?

丛兆桓:对,是有影响的,等于是一个华侨的领袖,现在叫侨领,现在各国都有这样侨领。原来这几个是南帮,那几个是北帮,甚至一个“帮”也内斗,比如说福建的商人,广东的商人和宁波的商人也许搞不到一起去,有时候也互相打架。我爷爷他起的作用,就是不管南方北方,不管哪一系哪一派的,让大家团结起来。都是中国人在日本人做生意的,他号召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就应该把原来四分五裂的这些一些商人和组织,统一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他听到了孙中山的宣传,辛亥革命的宣传——中国人要想有出路,必须推翻满清,建立一个民国。那时候实际上是一九零几年,中华民国还没成立,听了这个以后,他这个公所,就从“大清北帮公所”,变成“中华什么商业总会”这样的一个名称,“中华”两个字,中华民国还没成立他已经在日本先用了,他在思想上或者是情感上,都是比较先进的,这个给他奠定了后来帮助孙中山的基础。

有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1913年拍的,因为1911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的,1913年的时候袁世凯掌了权,想复辟。完了以后就发生了刺杀宋教仁事件,孙中山受到威胁,就逃跑了,跑到日本的时候曾经很苦,连吃饭的地都没有,那么这时候只有华侨来接待他、支持他。曾经有这样一张孙中山的照片,只是那张照片现在没有查出来,这张照片是1913年,济南振业火柴公司已经建立了,这张照片现在有的,我看青岛的报纸上写的不太准确,这张照片是1913年3月10日照的。

01.png
时任旅日华侨总商会会长的丛良弼率旅日华侨、实业家欢迎孙中山、黄兴来日合影。
前排居中者是丛良弼,向左依次是孙中山、黄兴


“振业”的由来,日本人的反应


采访者:孙中山当时曾去做实业救国的宣传是什么时候?

丛兆桓:那是一九零几年。

采访者:现在只留下这张照片,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了。因为我们看有的材料写的是,因为丛良弼于1912年见到孙中山,听到他实业救国的呼号,他才回国办企业的。

丛兆桓:对,是这样的。但是初期建厂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图片记载。前面讲他在日本听孙中山的宣传,是推翻满清之前,那个时候已经有支持辛亥革命的行动。辛亥革命当时也是很复杂的,曾经有波折、失败,因为反动势力很大,所以他们一直是支持孙中山的。而我提到的1913年的这张照片是证明已经建立了中华民国以后,革命又一次被打垮,孙中山没饭吃了,又跑到日本去。我爷爷接待了孙中山以后还影响到什么呢?就是军阀政府对他的迫害,爷爷回到济南以后,军阀政府就在振业火柴公司建厂还没有生产出成品的时候,把他关起来,关到监狱里。

这件事情是日本的蒋教授在他的文章里讲的,文章引用的什么材料呢?是日本派到天津的一个,现在说可能属于经济情报员,经济特务之类的人,他给日本的外务省,给日本的政府写的报告,一共三个报告。

第一个就说现在我们不用担心了,原先担心的丛氏,就是丛良弼,他这个振业公司建起了以后,会影响到我们日本火柴业的利益,现在不用担心了,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把丛良弼给抓起来了,因为说他是革命党,是孙中山的革命党抓起来了,这是第一个报告。

第二个报告,就是9月份又有了一个报告,就说坏了,丛良弼不但出来了,而且他的振业火柴公司已经开始正式生产了,一个月生产多少箱,质量怎么好,咱们完全敌不过他,这样一个报告,是日本的经济情报员给他政府的报告,现在从日本的档案里头拿回来,是可靠的。这是日本人说的,他从反面来证明,丛良弼这个振业火柴公司当时的规模、质量、威力,对日本这些老牌的火柴工业的影响。这段事情我想如果你们要去日本会找到,毕竟我没有到那里去,这些资料也是通过朋友弄来,待会可以给你一个他写的论文原文,还有照片也可以给你。


东瀛学艺,实业报国


采访者:当时生产火柴的技术,您爷爷是怎样掌握的?

丛兆桓:我知道的这个是属于秘密,或者说小道消息。他有一个把兄弟,是天津人,姓张,好像叫张厚安(音)的一个人,很聪明。他到日本去以后,我爷爷就也有一些想法,他有民族、爱国心,或者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虽然在日本待这些年,学习日本的技术,他自己又担任很多工作,包括所谓总商会的这些事情,人事关系很多,所以他就派了他的把兄弟,到了日本的火柴公司里面,去当一个工人,从工人开始当职员,再把整个火柴生产的全部过程,包括火柴头、化学配方这些东西全部由这个把兄弟掌握了。回来以后,在济南建厂,他是一个技术的总头。1913年建厂以后,那时候不叫科技部,他就自己住一个院,是谁都不让进的,就只有这一个人,他选人,他弄这些配方,还有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所有的技术方面都由他有一个人,从日本把技术带回来了。但是据说这个人脾气不太好,打骂工人,所以引起工人不满意,这个人后来没有了。应该说他对振业公司的发展,在科技这方面,应该说他是一个很主要的人物,但是由于他打骂工人,济宁厂里曾经有工人都罢工了,就说他打骂人什么影响很恶劣。这个在一百年前就很难说的事情,人无完人嘛。至于资金、设备这些都可以筹集订购,那个时候日本比较开放,你随便到哪个工厂里去,成套的设备可以买回来,当然也有各式各样的,也有欧洲的,有瑞典的,有德国的机器,什么都有。

他说不办就不办,要办就办好的,所以在1913年,现在这个都是有记载的,在济南叫普利门的地方买了一块地,这是第一家,明年(2013年)是山东的火柴工业100周年,不知是今年还是明年,他们要纪念这个活动,我想打听一下,要是有纪念活动的话我就去一下,你们也可以去,因为这个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它会有很多历史的材料呈现出来。现在济南还有一位振业火柴公司最后一任厂长,他叫蔡吉庭,还活着,今年(2012年)101岁。

采访者:是解放前的厂长?

丛兆桓:他一直干到解放后,一直到公私合营,一直到改成济南火柴厂,这个厂和这位厂长等于是代表着山东的轻工业的一个方面,是山东轻工业发展整个百年历史的见证,这个人已经101岁了,他是最后一任。我是前年(2010)夏天,他99岁,虚岁100岁,我去给他过生日。我到他家去,他瘫痪在床上,“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断了腿。他能够讲出全过程,因为他很小就到了振业,我去看他,他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我告诉他我姓丛,他说:“哦,你姓丛,你是谁?”我就告诉他我叫什么名字,我的爷爷是谁。他说:“我知道了,不用说了。”脑子还挺清楚的,他说:“你知道我吗”,我说:“不是很知道,就知道你是一个老厂长。”他说:“你的爷爷,我跟他的关系不一般,你爷爷在蓬莱办了一个良弼小学,这个学校是个私立学校,1925年开办的,办了10年吧,到1936年,日本进来以后才停下来,办得非常有成绩,在山东省数得着。它10周年的时候,什么蔡元培等大员都有祝贺,有的去送匾,有的送什么东西的。”老人说的这个学校,现在在蓬莱市里面也有很多的资料。他说:“我是这个学校唯一的一个,从入校到毕业一分钱没花的孩子,我是穷孩子,最穷,交不起学费,你爷爷就不收我的学费,我给你爷爷的回报,就是我从入校到毕业,永远是全校第一名,没有别人拿过。”

蔡吉庭老厂长对我说:“从良弼小学毕业以后,你爷爷就给我放到哪去了?就放到徐州,就跑到江苏去了,江苏去干什么呢?推销振业的火柴。他用我,做的成绩非常好,在那里一下子,很快就让苏北也都用了山东火柴。”我祖父就觉得蔡吉庭这人很有能力,就把他调回来,调到济宁厂。济宁厂建厂的时候,技术上也是请的那个张厚安(音)作技术总监。

采访者:当时你爷爷这个工厂开起来以后,在山东是第一家?

丛兆桓:对。

采访者:全国呢?

丛兆桓:全国应该不是第一家,我看过一位研究清末民初中日贸易的日本人的研究资料,振业在全国不是第一家,在它前面,好像安徽还是宁波开始有了火柴厂。

采访者:除了生产以外,你爷爷在经营上,是不是也特别有他自己的一套理念?

丛兆桓:肯定是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他能够一下子搞起来,发展特别快,他应该是用的比较先进的设备,比较先进的技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什么股票,什么股份制,这些东西那个时候在中国都还没有,有一些洋行是这样的经营方式,实际上东顺泰也有这样的性质。但是从我爷爷开始,他的民族意识非常强,振业火柴公司,他是按照孙中山的想法:“振兴中华,实业救国”,“振业”这两个字,是从这八个字里头选出来两个字命名的工厂,这个工厂的章程第一条,不许外国人入股,纯民族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点志气,中国人要自己制造东西,不要什么都是洋的,就是这样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在当时的中华民国,当年孙中山的政府很支持。我爷爷就是要发展自己民族的东西,他觉得一个民族,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工业,什么都靠外国人,或者我们只能给外国人做买卖就不行了。所以在这一点上他是比较突出的,而且他很厉害,如果某一个中国人,他的钱实际上是外国人通过他进来投资,查实以后全部没收,这很厉害,或者是给你轰出去,这个企业是纯中华民族的企业,不靠外国人。因为这点,山东省里都认为他是爱国民族资本家,第一代民族资产阶级,他是属于一个爱国的实业家。

采访者:到1914年的时候,日资工厂大量出现在山东并开始生产,火柴厂也建了很多,那时候他是不是面临很大的竞争?

丛兆桓:对,那个时候济南好像还没有日资工厂,青岛开始有。青岛是从德国人手里到日本人手里的,日本人管理的企业都在青岛。我祖父没有到青岛之前,就有四五家日本的火柴厂,青岛的日本火柴公司生产的火柴,全部倾销山东省,他要想把这个市场夺回来,或者把日本挤出去,肯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

开始的时候,他先从济南周围,当时的军阀政府给了他一个特权,就说“振业”所在的济南三百里之内只能有振业的产品,什么蜜蜂牌、三星牌,三百里以内就不允许再进来。三百里当然是很小的一块地方,它是沿着胶济铁路,一直到津浦铁路。济南是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处,竖着是津浦铁路,津浦铁路往北走,因为天津有火柴厂,往南走,就一直走到济宁、徐州,就到江苏了,所以在济宁有一个第二分厂。1920年,振业火柴公司在济宁建第二分厂。青岛是1925年进去建的,生产出来产品的时候是1928年,青岛厂的规模比那几个都大。后来在蚌埠还有一个分厂,算是济宁厂的一个分厂。振业当时有四个厂。

青岛的行政管辖权是到1922年才归中国人,王正廷等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青岛的管辖权拿到国人手里。我爷爷1924年就到青岛,1925年开始筹建厂,买地,现在青岛的档案馆里,我看到一些他在曹县路买地,还有别的地方买地的资料,那些档案在青岛档案馆里都有。还有后来他去的同时,筹建红卍字会,红卍字会的档案资料是最全的了,连书信,账目全部都存在青岛档案馆里。(待续)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听八秩老人讲家族往事——丛兆桓先生访谈实录(二)》 发布于2021-11-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