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柴标准的GB393-93新版本正在加紧审定时,1993年6月的《消费时报》刊载一篇《火柴产销危机四伏》。7月,《市场报》又登出《火柴行业怎么了?》,文章中提出的问题令人担忧,察觉的现象发人深省。
以火柴出口的统计数字为例,1988年青岛火柴厂的出口数量仅有2万件,比1961年的2.5万件的记录还要低,是三十年以来火柴出口排序的倒数第四,与1978年的42万件的水平形成天壤之别。
火柴出口数量的下降,预示着生产经营渐入困境。九十年代初,当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完善现有机制与建立现代制度为目标前提时,1993年11月,在国营青岛火柴厂的框架基础之上,新成立“青岛源隆实业发展总公司”。利津路20号的青岛火柴厂改头换面,转身成为一家新注册的公司。随之而来的1995年10月,青岛火柴厂背景下的源隆公司与平度市门村镇政府共同投资,“青岛隆门火柴有限责任公司”在近郊的平度诞生。
平度,与岛城的市区相距一百公里。1948年平度新业火柴厂的创立,是当地难得一见的火柴生产企业。当年的生产和经营,前前后后不过四年。1952年根据全省工业调整的安排,新业火柴北移50公里,就近并入掖县火柴厂。之后,平度再无火柴生产。
如此算来,43年前的1952,平度迁出一家火柴厂。1995年,新的火柴厂宛若梦境般还原出一段流逝的岁月。据知情人介绍,在平度的火柴厂安装了部分老厂的设备,延续了部分品牌的生产,使用了部分库存的包装,时断时续地向萎缩的市场推出品种和数量有限的几种常规火柴。然而依旧是平平淡淡,以至不足五年,星星之火终归随风飘散。
新形势下的隆门火柴,坚守在青岛地区火柴生产的最后一方净土,悄无声息地度过短短几年的“后青岛火柴厂”时代。据史书记载,“平度”之名的来历,源自两千多年前的“选良吏,平法度”的治国理念。而现代人惯以表象的“平安度日”来诠释平度之名,传递各自不同的愿景和对美好未来的祈求。
遗憾的是,整个火柴行业的大势并未如众人所期、平稳安定地度过。1994年初,济南火柴厂在走过八十年风雨历程后被一家小企业兼并,同年北京火柴厂开始解体搬迁。不知不觉中,几家大厂率先开启全行业生产和经营无可挽回的颓废趋势和没落定局。2000年7月,青岛隆门火柴在工商登记的名录中消逝。千禧龙年的新纪元,刚好给青岛火柴的历史画上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完美的句号。
1916,丙辰龙年,岛城首家火柴企业开办;2000,庚辰龙年,青岛火柴生产无奈终结。龙年起始、龙年停止,前后历经八十四载,这或许就是青岛火柴的命途和归宿。
从胶州湾的租借地到台东镇的工厂区,从日本工业资本到中国民族产业,这是政治的舞台;从屈指可数的几家作坊到鳞次栉比的排排厂房,从核心企业到配套集群,这是经济的发展;从产品制作到技术创新,从本地销售到海外出口,这是管理的内容;从点灯取暖到生火做饭,从休闲喜庆到依稀可见,这是生活的场景;从制作方法到工艺秘诀,从火柴图案到包装标贴,这是文化的内涵;从创业先驱到一代新人,从空地到建物再从厂房到废墟,这就是八十几年的成长轨迹。
如今,又是21年过去。如果再以一个43年上推,那正好是公元1978年,它是新时期与新时代的开始,又是之前一个甲子的1918年日资大规模火柴生产的开端。以青岛燐寸和山东火柴为起点,外来投资逐步唤醒和刺激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启动和发展,并适时推动了整体行业的奋起直追和相互竞争。
可喜的是,民族产业的先行者和创业人最终还是超越域外的投资商和淘金族,成为城市工业发展史上令人肃然起敬和难以忘怀的积极参与者和真实见证人。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