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自己开头
如泣如诉地d音拉起,吉普赛人的流浪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是我少年时每当拉起手风琴独奏曲匈牙利舞曲《查尔达斯》的感想;这也是那个高中女同学每当拉起小提琴的《查尔达斯》时我的感想;d小调式,我在那时已刻骨铭心。
又是那首舒伯特小夜曲,我钢琴伴奏,她小提琴奏起,另一个女生再唱起;又是d小调,又是少年时。
当然,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更是我的拿手,更是我的最爱;想当年,一抱起手风琴就似乎像是抱起了我梦中的管风琴一样,一样的。
2.还得要从巴赫说起
“巴赫用一个简单主题呼唤出了一个世界”。这就是伟大的《恰空》【d小调】,每个小提琴家都心爱的经典,管弦乐和吉他版也动人心魄。
还有典型的d小调式的古钢琴代表作《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以及脍炙人口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等,一种无比的喜悦,一种对上帝的赞美,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尽在这样的作品中。
尤其是一个人的大提琴在d小调上构筑的音阶式起伏——音乐大厦,不,人类的精神大厦在此拔地而起。于是,有了呼吸,有了理性,也有了与生俱来的哀伤;这与生俱来的哀伤恰恰就是由巴赫的《d小调无伴奏大提琴第二组曲》奏鸣出的。正如大提琴之王卡萨尔斯所感叹的:“巴赫的d小调——真是美妙;多么有感情啊!——没有一个音符是冷冰冰的。”
再就是复调艺术的圣经——《赋格的艺术》,它是d小调,它一定是d小调式的;我们演奏,我们聆听,我们想象,无论钢琴的、管风琴的、四重奏的、古乐风的,室内乐的、现代管弦乐队的等样式,d小调的《赋格的艺术》都大过了我们的宇宙。
巴赫重新定义了d小调式,巴赫让我们听到了一个奇妙而美丽的d小调式。
3.不朽的d小调
海顿老爹一生写了四首d小调的弦乐四重奏,尤其以第三首d小调的《五度》享誉乐坛,叫人们百听不厌。
莫扎特著名的第20首钢琴协奏曲,正是d小调的,这也是他总共27首里的典范之作。一扫往日的天真烂漫,有了哀愁,有了深沉,也有了对命运的思索。
名满全球的天鹅绝唱《d小调安魂曲》,二百多年来,它是大家一致仰慕的庄严崇高的安魂曲之顶峰,绝对是大型声乐体裁的小调式作品方面的新约圣经;它的奇迹还在于竟被无数个国家地区的教会所接纳和上演,这是艺术音乐的在宗教界罕见的胜利事件,这无疑是天籁的声音打动了信仰者的魂灵,这必定是上帝在垂怜我们天才的莫扎特。
贝多芬的五大奏鸣曲之一《暴风雨》是d小调的,人们不仅听到了暴风雨,人们也读到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全人类的交响曲,全人类的欢乐颂,也是全人类的d小调。
舒伯特闻名遐迩的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就是动人的d小调的,舒伯特的天才在这一调式上抒情地淋漓尽致。
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的西贝柳斯的《d小调》,今天的知名度绝不亚于那早已盖棺定论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了;正是这首名曲奠定了西贝柳斯在音乐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不是他的交响曲,也绝不是他的那些所谓的著名的交响诗。
拉赫玛尼诺夫的巅峰之作《第三钢琴协奏曲》【d小调】,拉氏自己认为比他的最著名的《第二》更牛逼,真正的行家也认为《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技术上更复杂、在思想上更深刻。老肖重要的《第五交响曲》【d小调】,这是他在残酷年代的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心声,人们可以听出也可以想象出,那可是在比法西斯还法西斯的斯大林时代。
4.以d小调驰名的音乐作品
钢琴古典奏鸣曲之父斯卡拉蒂的那首牧歌般的三拍子的钢琴奏鸣曲就是d小调的。
备受巴赫推崇的阿尔贝诺尼传世有《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得以让世人知道了在伟大的巴赫时代,不仅只有亨德尔、斯卡拉蒂、维瓦尔第、普赛尔、库珀兰、拉莫、泰勒曼等大家。
C.P.E巴赫传世名作《d小调长笛协奏曲》,这也是一首我们能够透过巴赫的光芒所听到的他后人的优秀音乐。
歌剧改革家格鲁克的那首三拍子抒情的的d小调《旋律》,原为歌剧中的一首管弦乐舞曲,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而流传至今。
安魂曲大师凯鲁比尼写就的第二部安魂曲名作就是d小调的。
瓦格纳的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的调式就是采用d小调的,人们听起来倒像一首瓦格纳风格的单乐章交响曲,或根本就是一首地道的狂飙式浪漫主义的交响诗;下笔如神的他从1840年一直到1855年才得以完成此曲,他时断时续地竟用了整整15年的光阴,而这期间,他的几部光辉歌剧已经照耀了音乐的星空;现在想来,这真是一桩不可思议的事,当然了,人类只有一个瓦格纳嘛。
维厄唐的《d小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为历代提琴家所演奏和录音,尽管不如他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名头更大。维尼亚夫斯基的《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不仅是他的名山之作,也是提琴史上的名山之作,历代提琴家都留下了演奏、比赛和录音的各个版本。
布鲁克纳的d小调第三交响曲《瓦格纳》,因被大师瓦格纳赞赏而名满世界;他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未完成》,堪比最著名的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还有与他的巨作《f小调弥撒曲》齐名的《d小调弥撒曲》。
弗兰克以《d小调交响曲》坐在世界一流作曲家的椅子上,法国音乐的精致典雅在该曲中叫人一饱耳福。
布拉姆斯早年正是以这首《d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奠定了他往后的音乐江湖地位的;他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和他亲爱的克拉拉合作的情感产品,很经典,固然不如他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风行更甚;他的经典管弦乐《悲剧序曲》也是d小调的;当然他的最后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也是d小调的,即《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这可是一流小提琴家们必拉的曲目。
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自1877年问世以来,为历代独奏家所得手的名曲,这也是他个人继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之后,最最得意之作了。
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尽管跻身于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列,但他的第二、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也是音乐会和录音室里的抢手曲目,这两部作品竟然都是的d小调式的。
德彪西的《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是他自己生命晚期的力作,也是大提琴音乐的力作。
马勒的《d小调第三交响曲》,六乐章的超规模结构,空前庞大,到底对自然、人类和对神的礼赞,还是对自己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极端表达?
西贝柳斯唯一的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就是d小调的,人们称之为《友情之声》。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首钢琴三重奏《悲歌》即是d小调,这是20岁的他为刚刚去世的柴可夫斯基而创作的;至今各个三重奏组合一般把它与老柴的那首三重奏经典放在一场音乐会上或同张录音唱片上。
阿连斯基的《d小调钢琴三重奏》,如果没有此曲,大概我们只知道他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而已,或者知道他是拉赫玛尼诺的老师,或者知道他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弟子,甚至知道他是《和声学大纲》和《曲式学大纲》的作者罢了。
米亚斯科夫斯基为大卫/奥伊斯拉赫写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至今为苏联学派的代表作。
美国犹太人布洛赫的代表作《希伯来祷歌》正是d小调的,这首大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名曲令人们听得耳朵直冒油。
5.这些作曲家都与d小调有染
维瓦尔第的《d小调小号协奏曲》,至今在上演在录音。《魔鬼的颤音》的作者塔尔蒂尼曾作有一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是d小调的,门德尔松作有《d小调钢琴庄严变奏曲》、《d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d小调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舒曼的《第四交响曲》是d小调的,他在发疯状态下创作的正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肖邦和李斯特也作有d小调的钢琴曲,很遗憾,但均不是他们的代表作。瓦格纳有18岁创作的《d小调音乐会序曲》;鲁宾斯坦的《d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是仅次于他的那首著名小品《F大调旋律》的东西了,除此之外,人们只记得他是大名鼎鼎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创立者和继李斯特之后的大钢琴家了。布拉姆斯和圣桑都用d小调式谱有《小提琴奏鸣曲》;圣桑还作有《d小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不过显然不如他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更具代表性。捷克音乐之父斯梅塔那著有《d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当然名气不如他的《我的生活》【e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德沃夏克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和《第七交响曲》均为d小调式;他那首别致的《小夜曲》【管弦乐、大提琴和倍低音提琴】,就是d小调的。理查/施特劳斯作有d小调的《第一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西贝柳斯再用d小调的是他的《第六交响曲》。挪威作曲家辛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均是d小调的。美国本土上第一位被世人记得的专业作曲家、钢琴家麦克道尔于1889年在纽约亲自上演了他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而这首协奏曲正是d小调的,至今也是麦克道尔能流传下来的极少作品之一。前苏联音乐教头格利埃尔作有自己的三大协奏曲,其中之一的就是《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并把它题献给了当年的大提琴青年才俊老罗。勋伯格作有一首d小调的《弦乐四重奏》。普朗克在1932年应约为两架钢琴与乐队写了d小调的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40号即是《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它是大提琴家比拉的现代曲目之一。
6.再从自己结束
d小调是我的初恋,所以至今,即便我不想演奏、哼唱、聆听这个调式的作品,我也喜欢在这个d音上开始起奏【假如我有时间有心情坐琴上的话】,即兴幻想,哪怕是在d上写写诗。
王音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