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丨与哥哥的重逢 - 世说文丛

张敏丨与哥哥的重逢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6.jpg
 
哥哥长我六岁,壬寅虎年已届九十五岁高龄。儿时在蓬莱老家,我与哥哥一起玩耍嬉戏。八岁时举家赶赴长春,当时称作新京。可是在长春待了不到一年,幼童的我难以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便与三奶奶和母亲又返回蓬莱,那是1943年。
 
1948年我只身从老家来到青岛,先在北仲家洼的志成针织厂做工,后到劈柴院的玉生隆打工。青岛解放后,与哥哥通过书信联系上,那时他还在部队。新中国处处呈现出新面貌,当年我还用原来的名字张乐孙。与哥哥商量后,他为我取了两个新名。一个是张敏、另一个是张一夫,随后我就选了前者并沿用至今。

1952年6月,我正式在中山路的青岛百货公司参加工作。年底,青岛市成立中国百货公司青岛采购供应批发站及国营青岛市百货公司。随后,我便调到吴淞路的中百青岛批发站。1953年哥哥复员,分配到天津第三建筑公司。有一次,哥哥给我寄来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把一切献给党》。在书的扉页他留言写道,“希望你学习吴运铎同志的英雄事迹”,鼓励我努力工作、学习进步。
 
1960年,我由青岛百货批发站调到中山路54号的商标设计展览宣传服务部,后来改为青岛市美术公司。那年我正在曲阜路的商业俱乐部集训,准备参加青岛市文艺汇演。忽然有一天,哥哥同包头广播电台台长一起到青岛开会。兄弟相见,惊喜无比,大家格外高兴。

记得哥哥住在离我工作不远的湖南路市委招待所一楼,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市档案局的办公所在地。青岛广播电台文艺部的张玉麟先生接待了他们。由于我忙于汇演,没能腾出更多时间与哥哥相聚并互诉衷肠。想想上次分别是1943年,此刻再见面已是十七年过去。
 
哥哥住宿的地方与我的工作单位仅隔着一个路口,我便请他到我的工作地看一下。同时又联系到在台东区委工作的表弟吴道麟,大家一起去中山路的美丽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遗憾的是,时间太短、工作太忙,大家竟也没能好好坐下吃顿团圆饭。

7.jpg

时间飞快,转瞬即逝。巧的是又一个十七年过去,我才与哥哥在青岛有了第二次见面。那是1977年,哥哥去南方几座城市出差。返回时,路过青岛,计划经北京再回包头。当时他们一行几人,住在单县路广播电台后院的招待所。
 
这次见面,合家团聚。于是抽出难得的空闲时间,大家在沿海一线拍照留念。平日里翻翻老相册的黑白照片,一段段记忆历历在目、宛如昨日。1982年的时候,哥哥出差再次来到青岛,全家人又在万年青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

9.jpg

1986年暑假,哥哥和嫂子一起来到青岛,此时已开始流行彩色照片。于是在家中、在海边、在崂山、在老家,都留下串串绚丽多彩的时光记忆。1988年6月,哥哥离休。时间上虽相对宽裕,但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哥哥和嫂子才有富余的空闲再来青岛。

耄耋之年,感慨无限。如今兄弟二人虽远隔三千里,但网络联系更便捷。寿比南山,感怀一个时代;福如东海,感恩无数至亲。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敏丨与哥哥的重逢》 发布于2022-2-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