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青岛百货批发站首批下放干部在毕致祥、王衍堂的带领下,来到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沙子口公社南九水大队的农村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二十一名下放干部,分别住在不同的社员家里。多数是一户一人,只有胡心源、刘坤生两人住在弹月桥旁边的一户社员家,我则住在大石头村刘学成的家里。吃饭和社员一起吃,主食是地瓜干儿,另有地瓜叶做成的菜团。劳动时,大家和公社社员一起下地。这就是所说的“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
崂山以海拔400多米的柳树台山口为分水岭,北面是北九水,南面是南九水。北九水是岛城的旅游景点,驰名海内外。南九水有一条长约10公里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宽大山谷,依山势和水流散布着十几个自然村。下放的地点,就在南九水的这片区域。
南九水的耕种地分为两种,一种是近处的地,出门就要上山,地的面积虽然不大,但也算层层梯田。另一种是远处的地,出门要走两三里路才能到达,我们大多都去远处的地里参加劳动。
刚开始的时候,我没干多少农活儿。多数时间是帮生产队搞宣传,写大字标语,比如“毛主席万岁”和“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这些标语是使用石灰水,写在村头南九水小学的外墙上。
干了一段时间,大家感觉在社员家里用餐有很多不方便,于是在村东头找了一处闲置小院、自设伙房,我们开始动手做饭。李子聪年龄较大,主动提出为大家服务,他成了兼职的炊事员。由于二十几人住的分散,吃饭时不可能都来,有的就自己解决部分用餐问题。这样的生活,坚持了很长时间。
在李村展览后的合影
1958年秋天,上级派我到李村的崂山文化馆,参加在那里举办的“青岛市郊区工农业生产技术革命展览会”的筹备工作。从布展准备到展览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任务完成后,我同崂山文化馆和李村部分文娱活动积极分子,共同组织了一次慰问驻军某部的盛大晚会。在这次活动中,我还和银行系统下放的干部萧庆锬合说了一段临时自编的相声。
1959年的春节,在那年的2月8日。接到所有下放干部春节放假的通知后,我就利用这次机会回了老家蓬莱。这是我14岁离开家乡后的第二次回家,时间跨度达十一年之久,也是我1955年第一次回家后的第二次探亲之旅。
与三年前的首趟回家不同,这次再归故里,三奶奶已于年前去世。距离的遥远、信息的隔断、联系的缺失,现在想起来,依旧是异常懊悔和极度难过。妈妈说,就到三奶奶坟前磕个头吧。我含着泪水,跟妈妈到了奶奶的坟前磕了头,大哭一场之后,把对亲人的牵念和对故乡的思念画上一个暂时的句号。
春节过后再回劳动的群体,上级已做出决定,统一安排到沙子口的姜哥庄修水库。财贸系统许多下放干部也来到这里,大家一起干活还挺热闹。我和毕致祥、王衍堂、胡心源、杨世礼等六人住在一起,是在姜哥庄一位曲姓社员家。
白天在水库干的活儿,主要是刨地和运土。晚上是在这位社员家的一间闲房中,将地面铺上一层草,作为睡觉的处所。毕致祥以特有的荣成口音,说话幽默、发声响亮,通常会逗得大伙儿开心欢笑。如此这般,一天的劳累都抛到了脑后。由于地处海边,有时公社社员还能帮我们买些新鲜的海货,像八带鮹、笔管鱼等。这些小海鲜在九水劳动时是看不到也买不到的,顿时发觉这里的生活还真不错。
下放劳动前后跨越两年,前一整年在南九水、后大半年在姜哥庄。1960年1月返回青岛百货批发站时,我被分配到工会做宣传工作,胡心源到了竞赛办公室。一起下放的姜玉玲没多久到了国货公司,后来她工作成绩突出,八十年代担任国货公司的总经理,九十年代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我与心源(二排居中)在一起的合影
同为百货站领导和同事的胡辑五,在五十年代末受命组建青岛财贸展览馆,地址就在中山路54号。随着财贸展览馆业务的扩大,与商标设计、展览宣传、实用广告、美术用品相关联的业务成为新的发展重点。胡辑五从财贸系统选调了一批工作人员,我在1960年正式调到中山路54号,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市美术公司。
参加下乡劳动的同事,基本上都在原单位工作至退休。如今六十几年过去,有幸与老同事联系上的已是寥寥无几。与心源微信沟通,他写来的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我们这些人对那个年代的真情回望以及当下的无限感叹:
九水青山炼忠魂,地瓜咸菜伴青春。
唯叹战友渐凋零,尚能追忆有几人!
是啊,当年我们不过二十几岁,难忘南九水,令人回味的小社会。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