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文化里院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文化里院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5.jpg
 
每每假日来临,岛城的访客必至劈柴院。报章媒体也来吹风,盛赞“美食遍地、游客爆棚”。报道列举了一大堆名吃,劈柴院俨然就是旅游胜地、美食天堂。
 
若仔细回味,那有名的豆腐脑算不上本土,它南北都有且各具特色;甜沫出自济南,与其茶汤并称“泉城二怪”;朝天锅、出自潍县,要的是那“杂碎”氛围;铁板,到底与东洋的铁板烧是否存有差异,也是顾不上探究;烤肉串,印象深刻的还是新疆独有的“唯吾尔”;菠萝饭,涉及真菠萝和泰香米,典型的东南亚特色;小龙虾,更与本地无关,挑选、清理、制作,都有“技术含量”。虽猪蹄与熊掌可比,但不知哪等美女会在街头大快朵颐、如此补充胶原蛋白。莫非剩下的炸昆虫,会让你垂涎倾倒吗。
 
劈柴院算是青岛的文化地标。与其慕名而来只为尝一口同各地食单几乎一样的小吃,倒不如我们静心找寻劈柴院与城市、与历史、与大众的关联。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连同沿海几座墙体可见1899、1901等的民宅和公共建筑,它们是城市建置后自身成长的明晰见证。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劈柴院的繁盛期,这里是商业和娱乐的中心。南北不长、东西互通的劈柴院内,有一条“江宁路”。江宁是南京的旧称,江苏之名便取自江宁和苏州的首字。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是在时称江宁的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的,因此也称《江宁条约》。劈柴院取江宁路名,是借“六朝古都”的余辉,还是昭示一个不同时代的开始,似乎无关大局、不得而知。
 
6.jpg

劈柴院所处的街道,北有北京路、南有天津路,西边是河北路。再扩展则是济南路至泰安路、保定路至大沽路、河南路与湖北路和湖南路垂直相连,再往南就到了前海沿儿。以劈柴院的视野、朝着有海上湿润空气的区域展望,恰如审视了大半个中国的版图。
 
兴盛时期的劈柴院,伴随着里院这种独具青岛特色的民居的建造而愈加兴盛。当时的青岛是特别市,虽没有如今的一线城市庞大,但小的青岛总有某种大的情怀。有小港、还有大港,有小鲍岛、还有大鲍岛;有小湛山、还有大湛山,有小麦岛、还有大麦岛。就连海上二岛,还是小公岛和大公岛之别。
 
当劈柴院的商业步入低谷时,这里又发挥出它本身具有的居住功能。当历史又回过头来想复原它往日的繁华时,却又千方百计地把三代人居住的屋子置换出来,变成一幢幢崭新的旧楼。可能这便是今日劈柴院的尴尬吧,说大不大、说旧不旧、说没人还真有爆棚之时。
 
劈柴院劈出的柴火,如果不是用来生火做饭的,恐怕也必然能生出个风风火火。

原载  rossen 2022-05-07 17:57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文化里院》 发布于2022-5-1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