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渡边淳一的“爱情观”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渡边淳一的“爱情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岛城某青年作家发来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谈爱情的文章,我没看。因为爱情问题是个学术问题,不是个文学问题。未见中西方学术界谈爱情问题的专著有让人信服的说法。一个作家对爱情这个学术问题能谈出什么新东西来?

几天后,青年作家发来微信问我对渡边淳一文章的看法。于是我不得不看了看这篇文章,并给青年作家回复道:渡边淳一这篇文章是些没有用的废话。青年作家看了我的回复十分惊诧:渡边淳一这篇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于是我感到问题的“严重”了:一篇尽是废话的文章,怎么会被网上纷纷转发?于是我写了以下文字,回答青年作家的问题:为什么说渡边淳一这篇文章都是废话?

1.渡边淳一说:男女关系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领悟。这个说法存在语言毛病。

实际上他说的男女关系指的是男女爱情。但是男女关系不仅仅是爱情关系。父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哥哥与妹妹、姐姐与弟弟……都是男女关系,这些关系显然不是爱情。

所以渡边淳一用男女关系谈爱情问题是很不恰当的。这样明显的语言问题,被作者头上的大作家光环掩盖了,读者竟然没有看出来。中国读者缺少理性的盲目崇拜大作家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2.渡边淳一说:爱情不是学问,是一种领悟。这个说法经不住推敲,是不成立的。

人类文化中自从有了文学以来,所有的文学家几乎都搞过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创作,这种创作是什么?这种创作是复杂的思想与饱满的情感交织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是文学家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艺术造诣、以及文学天才,集中在爱情问题的思考中,最终付诸文字表达,成了作品。

——爱情小说如此来之不易,说明爱情不仅是学问,而且是大学问,是永恒的学问!否则,爱情怎么会是写不完的永恒题材?

至于渡边淳一说爱情是一种领悟,这句话让人费解。

领悟是什么意思?常识告诉我们:领悟是明白了的意思。问题是,世界上还有搞明白了的爱情吗?爱情如果能搞明白了,就不会有爱情中人爱得要死要活、爱得宁肯不要父母,也要爱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爱情悲剧了。

读完这篇文章也没看明白作者到底从爱情中领悟了什么。实际上渡边淳一根本就不清楚:爱情是人类才有的一种理性不在场的情感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爱情的专家才说:爱情是一种奇妙而又神秘的、说不明白的情感。爱情说不明白,谈什么领悟?让人不敢相信的是:驰名文学界的大作家渡边淳一,怎么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问题的发人深省处是:中国读者跟着渡边淳一这种说不明白的“领悟”,是要领悟什么?

中国读者拿作者自己都说不明白的“领悟”当宝贝,这些读者明白了什么?其实这些读者也不明白渡边淳一到底“领悟”了什么。把不明白的话当宝贝纷纷转发,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中国人有这样一个老毛病:把文人,特别是把自己崇拜的文人说不明白的话当学问。文人越说不明白,读者越感到是大学问。以至于到了文人把明白的问题说糊涂了——这学问大着呢!

例如《道德经》里的“道”,其实是古代作者受时代的局限,把自己说不明白的现象用“道”一言以蔽之:天地人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源于“道”,“道”囊括了万物。万物是“道”的发扬光大。

实际上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人就是人,动物就是动物,植物就是植物,风就是风,雨就是雨,雪就是雪……——都是明摆在那里的现象。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怎么可以用一个字“道”来概括呢?这种荒唐的概括岂不是把明明白白的现象掩盖得不明白了?

问题是,《道》问世两千多年来,历代研究《道德经》、研究这一个“道”字的文人汗牛充栋,其中不乏学富五车的硕学大儒,但是无一人研究明白了“道”是什么!这样永不明白的学问及其作者真是今古奇观了:在21世纪的今天,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洗礼的这个民族,在今天又搬出《道德经》,众多的国学家纷纷讲《道德经》,人们又在谁也说不明白的“道”面前五体投地了。

专业化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是科学赖以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但是今日中国文人未能反省:用一个字“道”掩盖了专业化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心理?崇拜一句说不明白的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情结?

无独有偶,某特级语文教师看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说“没有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缺陷”,认为这个说法是不了解先秦诸子的学说。其实“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先秦诸子早已经解决了:“孔子是从社会秩序角度看人,老庄是从宇宙角度看人,韩非子是从权力看人,墨子看到了一点点人本,孟子是从上到下看到了人本”。

这位特级教师罗列了先秦诸子眼中的各种“人”,似乎在显摆其研究过先秦文化中告诉读者:中国文化对“人是什么”有着异彩纷呈的表达!但是这个特级教师有所不知,他的这个说法暴露了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人是什么”——人就是人,不可能是别的。人是个事实存在。判断“人是什么”,就是判断这个“事实存在”是什么。对“事实存在”的判断,最终在理性的思维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科学的结论。科学的结论都是真理意义上的结论,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结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所以对“人是什么”,众说纷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在“人是什么”的问题上众说纷纭,岂不是“瞎子摸象”的说法?

特级教师没有看出来:他罗列的先秦诸子对人的不同看法,都是后天文化中的人,是不同价值观中的人,是站在不同文化立场对人提出不同道德要求的人。不是天生的人,不是“原旨要义”上的人,不是具有天性能力的人。

按照特级教师的说法,人这个“事实存在”,成了人言人殊、见仁见智的现象,成了怎么说都有理的“事实存在”——这不是很荒唐的吗?

特级教师有所不知:正因为先秦诸子所谓的人都是后天教化中的人,而且是必须教化的人。他们未能看到人是有天性能力的,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断能力,不需要出于其他目的的教化——这个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缺陷,为后来误尽天下苍生的“政教合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特级教师引用的上述先秦诸子关于“人是什么”的众说纷纭,只能说明先秦诸子没有在人的天性能力上搞明白“人是什么”。特级教师拿这种众说纷纭的话当宝贝,与中国文人的老毛病同出一辙。难怪不是特级教师的其他普通读者,拿渡边淳一说不明白的话当宝贝呢!

让人很失望的是,岛城不少诗人作家,也拿着渡边淳一这句说不明白的话当宝贝转发。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拥有的丰富深邃的意义并未被人类的其它文化揭示出来;只有西方文化对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存在于:从古罗马的奥古斯丁开始,历经一千六百年,由西方历代哲学家贡献的思想逐渐完善出的自由主义内涵中。我从这个内涵中总结出了“人是什么”的明确意义。这个答案在《人类为什么需要信仰》中有较详细的表述。这里不赘。

好了,回到渡边淳一的文章上。

3.渡边淳一说:给人最大安慰的是爱。

这是一句不说都知道的废话。这个道理,大概连没有文化的农夫村姑也知道吧?农夫村姑何尝不知道用爱的心意去安慰需要安慰的人?农夫村姑的安慰不会讲大道理,只会讲爱心。

实际上,人世间凡是正面的情感,都不乏爱意。例如悲悯、仁慈、同情、可怜、抚恤、怜惜、关怀、崇敬等等,不都是含有爱的意义?

4.渡边淳一说:人类历史几千年来迅猛发展,但有一样东西是完全没有进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这个说法反映了渡边淳一历史知识的贫乏。

人类历史并非几千年都在迅猛发展,大部分时间里人类历史并不发展,而是停滞不前。欧洲在中世纪有点进步,却说不上迅猛发展。

中国秦汉以降两千多年都蹒跚在农业文明社会里,长期停滞不前。哪来的迅猛发展?

日本的发展,也不过是十九世纪中叶黑船事件以后的事,仅是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人类历史的大发展,是文艺复兴出现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后的事了。文艺复兴至今才七百年。科学革命才过去四百年。工业革命才过去二百多年。纵观人类历史,哪来的迅猛发展?渡边淳一真是信口开河了!

至于他把爱情对比于历史的进步,说明爱情不进步。这个对比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比。不要说爱情,萌发爱情的人性又何曾有过进步?有文字记载的人性,不是五千多年一直未变?所以渡边淳一说爱情没有进步,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渡边淳一在搞不明白“爱情是什么”中,看不到爱情的突出特征,谈不上这些特征涵有的深邃意义是什么。所以可以相信:渡边淳一的爱情小说肯定是浅薄的、无聊的、不值得一看。

虽然爱情是一种神秘的情感,但是,看看世界文学名著长廊里那些琳琅满目的爱情小说就知道,爱情是有其特征可以把握的,这些特征可以从众多世界文学名著中总结出来:爱情是非理性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苦乐交融的情感现象。

正因为爱情是非理性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爱情悲剧。正因为爱情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非她不娶,非他不嫁”的爱情的执着。正因为爱情是苦乐的交融,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爱情之苦:望断秋水的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苦,万事牵心的苦,爱得要死要活的苦。没有苦、只有乐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从文章可以看出,渡边淳一并不明白这个学问:爱情是非理性的,但婚姻是理性的。非理性的爱情能否导致理性婚姻的幸福?——这个文学家不应回避的问题,恐怕渡边淳一就没有考虑过。不过兴趣低俗的渡边淳一也提不出这样严肃的高级问题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

文章中有段叙述:渡边淳一的朋友和他说,妻子早晨刷牙时,她挤牙膏的方式不当,朋友在批评妻子这个不当的做法时,妻子与其吵了一架。渡边淳一听后,很受感动。为什么很受感动?渡边淳一说他发现了这个吵架凝聚着十几年婚姻产生的一种厌倦情绪。

渡边淳一不愧是大作家,能从挤牙膏这样一件俗不可耐的琐事深受感动中,发现了“微言大义”,并写成了小说。我怀疑这样的小说有人看吗?渡边淳一的朋友与妻子能因为挤牙膏发生吵架,夫妻二人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教养之低俗可想而知。为这样一件不足挂齿的琐事而深受感动,渡边淳一的境界与水平是否与其作家的身份有点不相称呢?这样说,绝无要求小说创作都应该是“宏大叙事”;而是不明白:渡边淳一怎么会因朋友与妻子挤牙膏方式不当出现的吵架而深受感动?值得感动吗?再说他是如何能从中发现“十几年婚姻产生的厌倦情绪”?挤牙膏与“厌倦情绪”之间看不出有让人信服的关系呀!

众所周知,“十几年婚姻产生厌倦情绪”是个普遍现象,也是个永恒的话题,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这其中涵有的“为什么”才是作家驾驭文字中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渡边淳一的小说没有这种思考的思想痕迹。说渡边淳一压根就没有过这种思考,应该是实事求是的。

我并不看好“宏大叙事”的小说。阅读经验告诉我,热衷于搞“宏大叙事”小说创作的中国作家,没有贡献一部成功的作品。例如《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堪为名作家创造的“宏大叙事”小说。不过这部“宏大叙事”小说在获得臭名昭著的国际奖后,便永远被读者丢入历史的尘埃里了。

但是,中国作家能像莫言那样,从再平常不过的“红高粱”发现不平常的故事、从名不见经传的高密土地上发现生动深意的生活细节的小说家,实在太少。为什么会“太少”?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篇长文专论。这里只能提醒那些崇拜渡边淳一的青年作家,不要盲目地崇拜日本作家;认真看看自己身边的莫言小说,从中思考一下:莫言为什么能从平常的生活发现不平常的故事?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生动而有深意的细节?这叫“从一粒沙子看出风景”呀!

“从一粒沙子看出风景”,不仅是莫言的出色能力,也是所有作家必须打造的素质。怎样打造?这个问题,我在评论岛城作家杜帝的散文中已经谈过了,只是好高骛远的青年作家,看不到杜帝创作的示范价值罢了。杜帝上学并不多;但杜帝的文化修养很高,杜帝的思想水平不低——杜帝看书很多,这恐怕是青年作家所不曾注意的。想想看:写书的不读书,能写出什么书来?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渡边淳一的“爱情观”》 发布于2022-5-1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