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高丨我和学生关于两棵树的对话 - 世说文丛

赵守高丨我和学生关于两棵树的对话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近日往女儿家跑,经常在二中分校站候车。
候车棚较长,东西两端有两棵高大的法桐树(学名悬铃木)。有一次等车久了,无意中发现这树身有好多凸起的树瘤,圆溜溜、光滑滑。我不明白树身上的这瘤是如何形成的。就仔细端详起来。看得出这些树瘤大多是被人修剪砍伐枝条后,自己慢慢生长,最终把砍伐的伤疤包裹起来,形成这圆溜溜的瘤突的。我不由为这法桐树肃然起敬,她面对砍伐,面对或大或小的伤疤,默默地忍受,努力地愈伤,不懈地修复,终于使树身形成完整无缝一个整体,使人看不到任何砍伐的树疤或伤痕。
不懂植物,不懂园林,对这世界著名的行道树——法桐树,更是树盲一个。但我觉得这树值得人们思索,值得人们感悟,值得人们钦佩。于是我在微信中贴出了这树的图片,并写了几行文字。
不期这帖引起我的学生园林专家晓军先生的注意,并跟帖发表评论。
(下面是对话的全文)

晓军:树木形成瘤突是比较正常的现象,病菌病毒等,甚至外界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树木生长瘤突(非外力损伤,那个是结疤)。
不过有学者经过研究说这个和空气污染相关,其实相关是一定的,但不是唯一因素,所以调查结果不好说是否准确。
只是生瘤突的树木越来越多,污染也越来越重,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厉害!一语中的。法桐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行道树,在青岛有年头了。以前我没注意环境污染这一点,只是认为它妨碍交通及电线通讯,经常被人们砍枝,截枝。砍伐处留下的部位,它会慢慢地长成肉瘤,把伤疤完全包在里面了。光滑滑的,看不出是砍截过。我不懂植物,但这一点让我惊讶?别的树我不太了解。比如槐树,砍掉树枝后,特别是大树枝,就要露出木质的疤痕。长久保留。法桐则慢慢愈合包的圆滑,看不出来。

晓军:哈哈,赵老师观察很细致啊树瘤突形成与好多原因有关,我刚才说与外力损伤无关,是因为外力损伤的疤痕,会是突出的树皮,环绕受损伤的木质部,得需要好多年才能闭合,咱们说愈合或长死了就这个意思,但是得需要很多年才能只留下树瘤看不出疤痕。所以大部分树瘤都不是外力损伤形成的,但极个别的在树木植株比较小的时候形成的损伤会愈合得比较圆滑,所以我刚才那么说。
树瘤的生长变化过程比较漫长,除非植物科学相关人员,一般没有人从头盯着或者记录其过程,所以会认为树瘤都是疤痕转化生长形成的,也许有,毕竟我没盯着看过,但以前看过的文献资料说成因主要是其他因素。
向老师学习,细致观察,认真求证,并且从中汲取鼓励人们不畏恶劣环境,努力改善自我的精神并传播给我们。

我:这之后,我又仔细观察了大学路,延安路一带的法桐树,几乎都是这样,看来这树的自我保护能力特强。人们应该少动刀斧。

晓军:法桐(照片上是二球悬铃木,应该叫英桐)和国槐还有一个原因,法桐比较公认的寿命可达200年左右,个别的甚至说500年甚或更长,而槐树,刺槐只有几十年寿命,国槐长,现在有地方还有唐槐呢,但极少,所以法桐愈合得好一些,还有这两种树的韧皮部、真皮部厚度不同,法桐皮比较厚,但老皮很薄,也就是角质化的皮肤少,所以愈合能力强。
青岛包括国内大部分城市折腾树确实够狠的,只要道路改造,就一定要动行道树。城市文脉就随着移走的树木,一点点丢失了……

我:想当年,中山路改造,把好多遮阳的粗大的法桐树都砍掉了,一条大街光秃秃的,我还写了几篇博客。后来哪位先生拍拍脑袋,改种上银杏树(白果树),多少年了,还不见长,还是那么高。公孙树能做行道树?估计等他孙子长大,树就能遮阳了。
不知何原因,青岛的老法桐树,被砍掉的太多了。换上些南方的叫不上名字的树,多少年也不长个儿。法桐树,就像文革时一样,平白无故的遭到杀戮之灾。罪孽啊!

晓军:砍树这事和我没关系,不过种银杏的确是我们做的图,还挣了点设计费呢。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作为一个园林设计,张种树同志胡种八种的事,我都强烈反对并且都没有参与。

我:哎呀呀,谁敢违背长官意志。可怜的行道树也违背不得啊!所以他们的小命全捏在长官手里啊!
不过,我还是怀念那些大树,感恩那些大树,那些为人们挡风遮阳避雨的大树。
我忘不了中山路的法桐,忘不了十九中校门口那两棵几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法桐。
谢谢专家,聊了这么长时间,耽误你工作了,再见,祝你多为祖国绿化做贡献!

2016.5.2


赵守高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赵守高丨我和学生关于两棵树的对话》 发布于2022-5-3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