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下岗女工三年求职经历的启示
梁女士是三年前西安市一家国企的下岗工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她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都未能如愿。实在没有办法,她只好去职业介绍所。总共去过两家,两次登记下来报名费交了40元,按说不多,但是,第一次,她被介绍到一家中档餐厅里,说是做服务员,一个月300元,可是干了仅一星期,老板就让她回去,说是年龄太大了,干服务员不合适。
她找到那家职介所,人家说:那用人单位不满意谁也没办法,还有别的地方,如果想去试试,就重新登记,再交20元钱报名费。
她很生气,以为是这家职介所不好,就去了另外一家。这次,她长了心眼,说要职介所出面跟用人方签个协议,保证她能长期做下去,而且能按时领到工资。对方答应了,介绍她去一家建筑施工单位给工人做饭,管吃,一个月也是300元钱。这次还好,她安安稳稳地做了三个月,虽然很辛苦,工资也不高,但维持一家人生活还可以。
可是,好景不长,原本她来的时候,工程已经接近扫尾阶段,原来做饭的因为家里有事才临时换的人,等施工队撤离工地时,并没有将她一起带走。
又没事情做了,她感觉干什么都没有保证,随时都在失业中。就在这时,原来同一车间的老姐妹告诉她,不妨去市工会职介中心或再就业工程办公室等地方试试。
她找到了市工会职介培训服务中心,接待她的工作人员问她有没有下岗证,她说有。拿出下岗证后,对方态度和蔼地让她填表,问她自己有什么愿望和要求,同时推荐她不妨先进中心的培训班学习一段时间,或者电脑操作,或者家政服务,目前中心还只有这两个培训班,磨刀不误砍柴工,接受过培训的人员找事情相对要容易一些也稳定一些。因为职介报名和职业培训,对持下岗证的人员是全免费的,梁女士自然乐于接受。
她学的是家政服务,到现在她已经在某家政服务公司从业半年时间了,业绩相当不错薪水平均每个月都能拿到五六百元以上。她对自己目前的境况比较满意,而且随着经验和服务层次的不断提高,业务量和收入还会有所提升。她说这个市场其实空间很大,她现在心里很踏实,不可能会有干不下去的时候。
梁女士的经历其实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对于太多从年龄和知识技能方面不具备优势的普通下岗和失业人员来说,目前能够真正设身处地和千方百计帮他们的,只有带有很大扶持性质的政府职介培训机构。而大量面向中高级人才的服务和交流机构、面向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等等,政府都给了很多的扶持和关怀。去年,国务院派员下到省市检查再就业工程工作时,也一再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全市在省市工会底下、省市妇联底下、省市劳动厅局底下总共有6个类似这样政府投资扶持的职介培训服务机构。但是,作为面向非知识技能型人力市场服务的机构,大家几乎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供方市场远远大于需求市场。尽管各机构工作人员一直都很努力地跟社会各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不断寻求和拓展再就业的机会与市场,但仍有杯水车薪的感觉。
那么,再就业工程机构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大量的急于求职以续生计的非知识技能型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出路在哪里?
只要是蛋糕,就会被瓜分
要回答上面两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普通人力市场真的已经是水泼不入、针插不进了吗?回答是:NO,社会服务行业、简单劳动力市场永远是一个源头不断的活泛之水,不可能断流的。只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整合,这一市场跟别的市场一样,也在不断地规范化和细分化,不断地被切割和瓜分,对简单劳动力需求的胃口和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和提高,未经过职业化培训的原始劳动力终于被挤出了竞争轨道。
那么,都是什么人在瓜分和切割这块社会上最大却最不起眼的蛋糕呢?
最早,跟政府扶持的再就业职介机构抢市场的是大量个体职业介绍所。大约在四五年以前,我们还能满大街随处看得到那些门面窄小的私人职介中心、职介所,这些最原始的个体职介机构比政府机构诞生得要早一些,因为,即便是在那些口袋里只有50元钱而急于找工作的人身上,同样还有二三十元钱的中介费可赚。但是因为太多的欺骗性和低层次服务,这些个体中介机构已经到了不再有市场的提升期和淘汰期。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在大街上见到那样的小门面了,偶尔在僻静街巷见到,也是门可罗雀的寥落状了。其间,政府职介机构对这一个体市场起了很大的转化作用,首先.这些机构以人为本的非功利性、扶持与服务性以及许多政府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是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体职介机构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对持有下岗证和失业卡等证件。
然而,好的境况持续时间并不长,随着报名人数的不断增多,可供选择的需求市场却在不断缩水。市场到哪里去了?
大致分析一下,近年介入并不断切割这块市场的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扩大和成熟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在向社会输送和提供大批年轻而接受过严格职业训练的服务行业和简单技能型人力资源。据最新消息:今年西安市参加高考的人数是22万,统招录取比例是2:1,加上民办高校,基本达到100%;而参加中考的人数大约是11万多,录取比例却只有3:1不到,而且,落榜考生不再有复读机会,这样,大量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进了各类职业培训学校,而且职业培训的科目和门类也在根据市场需求逐渐调整和细化。这样,大量服务行业和简单技能劳动岗位被这些职业培训学校所瓜分,很难再插足。
2.中高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渗透。据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李维东主任介绍,该中心虽然以面向中高级人才市场和企业服务为主导方向,但因为高新区企业对员工的经常性职业培训意识已经形成并蔚然成风,上到经理、总经理,下到勤杂、门卫等,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层次和程度不同的职业培训。李主任说:企业需求是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风向标,需要怎样的培训,就建立怎样的培训体系、请怎样的培训师,都是按照国际化标准来运作的,也跟国际上许多大的人力资源咨询和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一般性职介机构很难插入高新区这一前景广阔的市场中去。
3.部分行业内滚雪球式的职业培训。最典型的是保险业市场,这是目前最大的一个职场自由发展的平台,不要求学历和身份,只注重个人能力和实绩。在分层管理的体系中也有严格的分层培训,往往在最初的受训过程中就会淘汰许多人。这样,在来去自由的人流中,能够坚持做下来的人,占不到报名人数的三分之一,而且,经受住了初期的强化训练,并不意味着不会被淘汰。淘汰几乎是随时的。一位已经做到区主任的女士,讲起她终于有机会去总部受训的经历时说,到了第三天时,最初的喜悦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疲惫到极限的苦熬,老师也知道总会有人坚持不下来,中途停下来,说:有谁坚持不下去了可以站起来,其他学员背过脸去不许看。她也站了起来。在一分钟的考虑和选择时间里,她差一点就走出逃兵,但在时间到了时,她还是重新坐那种训练是非常严酷的,很难在体系外完成。
鉴于以上种种,还有一些别的竞争因素,留给普通职介机构可供选择的劳动力需求市场空间已经小之又小了。据西安市工会职介培训服务中心张主任讲:今年职业介绍的主要市场是建筑行业和家政服务这两项,几乎占到全部的90%以上,别的行业和领域,几乎渗不进去。
只有市场需求才是硬道理
市场的残酷性就在于它总是以生产力整体摧当
枯拉朽的发展、推进和参与竞争者的盈利为准则,而不以同情和扶助弱者为己任,但社会永远都有不可推卸的扶弱济贫的责任,只是,就连这种责任都已经到了必须纳入市场规则中才能生存下去的时候了。
因此,到今天,在满世界已经没有一块不被争夺和瓜分的蛋糕的情况下,那些失去和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人们,已经不能坐等政府分一些蛋糕屑给自己了,就连那丁点蛋糕屑也要自己必须学会去争夺才能获得;而一直以来,以帮助这一被市场挤出竞争轨道的弱势人群为己任的政府再就业工程机构,也不得不转变方向,一开始发挥了主要作用的单纯职业中介功能,到今天已经处于不断萎缩状态,临近末路,而通过培训和提升向社会输送新的技能型、职业型人力资源则上升到了主要位置。这就意味着,它必须去跟那些职业培训学校和其他面向企业服务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抢市场。
这真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
张主任说,中心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现在长期开设微机操作和家政服务两个培训班,免费为下岗人员提供培训机会。
但是,说句实话,这远远不够,简单的微机操作培训还有市场吗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不一定能顺利找到工作,何况各大专院校都有很专业的学制不等的计算机培训班,社会上也有许多
个体电脑培训班。电脑操作,已经成为一项日常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不再是求职优势了。
家政服务,目前还算比较有市场,但是已经列入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学科目中了,如果不做系统和配套提升,很快也会成为昨日之花的。
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就业工程已经不能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和政府扶持来勉力为生了,必须主动出击,从机构本身进入市场,就像先行一步的中高级人才市场和交流、服务机构一样,借着政策优势,把自己推到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上去,最终达到逐渐脱离政府扶持,能够自求生存与发展的效果。
其实,这些机构一旦实实在在从内部进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话,其空间和优势还是不可限量的:首先得天独厚的是政策绿灯;其次有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再次是因为机构优势,具有跟其他先进人力资源机构交流与合作的对话平台……如果说菲律宾可以将“菲佣”做成一个国际化的产业输出,那咱们可做的应该有许多。
可能目前最迫切需要调整的是方向与视角;将服务于每一个个体求职者转变为服务于市场需求.只有了解并切实是为市场需要服务的.才会知道要将所有前来报名的人员朝哪个方向培训否则便是盲目了。
原载《新西部》2002年第八期
胡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