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桥段与真实的梅谭关系
电影《梅兰芳》中,有一段梅兰芳与“十三燕”打对台的情节,梨园行打对台从来都是看客津津乐道的段子,而电影虚构的“伶界大王”与少年梅兰芳打对台自然成为让人回味的话题。这段戏气氛渲染到位,矛盾点突出,加上余少群、王学圻两位演员演得精彩,是整部电影最抓人的部分。剧情大概如此:一次梅兰芳与“十三燕”爷俩一同上演《汾河湾》。头一回,梅兰芳饰演的柳迎春,让邱如白(原型齐如山)非常不满,认为角色表现太呆板。急忙修书一封,递给梅兰芳:“梅兰芳先生,柳迎春苦等了丈夫十八年,怎么丈夫到了家门口,她倒是像个死人一样,坐着不动呢?”梅兰芳觉得很有必要修改一下柳迎春的身段。但十三燕坚决不同意,坚持因袭传统做法不变,和梅兰芳没得商量。梅兰芳骨子里根本不服,第二次演出中,他修改了柳迎春的身段,“十三燕”也与他配合得天衣无缝,台下赢得了激烈的掌声喝彩。卸妆之后,他马上跑去找“十三燕”,兴奋地对他说:“爷爷,您戏改得真好!这回跟您可真是一棵菜了!”“十三燕”立刻回应他:“爷爷守旧吗?爷爷不守旧啊!什么老规矩啊,爷爷不在乎,爷爷在乎得是外人本来就瞧不起咱梨园行,你在戏里一会儿一改,这不更让人家说咱们是朝三暮四,靠不住吗?”作为唱戏的艺人,他遭受过太多的歧视和凌辱,渴望得到一份体面和尊严而不愿改戏。梅兰芳作为新秀,不会认同“十三燕”的观点,认为改戏并非朝三暮四,戏好才是真的,好戏谁也挡不住它的闪亮。
梅兰芳(左)与谭鑫培
“十三燕”的原型取自谭鑫培,现实中,梅兰芳与谭鑫培演出《汾河湾》的局面比电影要精彩得多,他们的“冲突”不是因梅兰芳出新,而是谭鑫培“搅局”:1916年初,梅兰芳搭了春合社,在吉祥园唱日场。巧的是此时谭鑫培也在吉祥园演出,因此梅兰芳经常能与老谭同台,两人合作机会也多了。
有一次,在段祺瑞的堂会上,梅兰芳陪老谭演出《汾河湾》。这次老谭即兴发挥,加了一点词儿。薛仁贵进得窑来先跟柳迎春吵嘴,吵完还向柳迎春要荣要饭:“口内解渴,可有香茶?拿来我用。”柳迎春答:“寒窑之内哪里来的香茶,只有白滚水。”薛仁贵说:“拿来我用。”原本这样演就过去了。不料老谭在“柳迎春”说“只有白滚水”之后,临时加了一句:“什么叫白滚水?”梅兰芳十分机敏,随口答道:“白滚水就是白开水。”接着“薛仁贵”问:“为丈夫的腹中饥饿,可有好菜好饭?拿来用。”“柳迎春”答:“寒窑之内哪里来的好菜好饭。”此时老谭又加了一句“你与我做一碗‘抄手’来!”梅兰芳一听,你不按套路,我也加词吧,顺口问到:“什么叫做‘抄手’呀?”老谭冲着台下的观众指着梅兰芳说:“真是乡下人,连‘抄手’也不懂,‘抄手’就是馄饨呀!”老谭是湖北人,“抄手”乃是湖北土话。这一段临时发挥的插科打诨,在剧情规定范围之内,活跃了现场气氛,一时成为佳话。
谭鑫培是京剧史上第一座高峰,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整个京剧舞台是生行主导的,无论多红的旦角都是配角,直到梅兰芳崛起为另一座高峰,旦角才取得与生行相颉颃的地位。谭鑫培无论从年龄、辈分还是影响力,他与梅兰芳绝无可能“对台”,更不存在创新与保守的对决。因为谭本人就是一位艺术革新家,他能获得“伶界大王”称号绝非抱残守缺所能致。
这里不妨梳理一下梅兰芳与谭鑫培之间的关系和交往。梅家与谭家的渊源颇深,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1842—1882),原籍江苏泰州,11岁时入苏州福盛班学艺,先从杨三喜习昆曲,后跟罗巧福学皮黄。他天资聪明,学艺认真,不久便成为四喜班中的主要旦角演员,并移居北京。梅巧玲戏路很宽,青衣花旦兼擅,扮相丰艳秀美,演技唱做俱佳,是清朝同光年间成名最早、声誉最隆的京剧旦角,又是一位旦角改革先驱者,是京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谭鑫培与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
谭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其父谭志道先学汉戏,后改京剧,应工老旦,因声狭音亢如“叫天子”(云雀),时人称之为“谭叫天”,由此,谭鑫培得艺名“小叫天”。谭鑫培幼年入北京金奎科班,习武生和老生。出科后搭三庆班,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程长庚去世后,谭鑫培改搭四喜班唱老生。光绪十六年(1890),他被选为内廷供奉。1907年独尊京华剧坛,被誉为“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唱腔,是在余三胜、王九龄等人唱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改变以往直腔直调、高音大嗓的情况,创造了花腔和巧腔,追求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尽管他的嗓音虽不十分饱满,却能运用自如,有“云遮月”的美名,唱腔悠扬婉转,饶有韵味,略带伤感。表演方面,谭鑫培注重唱做结合以刻画人物,戏与技紧密相联,形成最早的老生流派——谭派。谭派的影响极大,当时的京剧界就有“无腔不学谭”之说,后来的京剧老生流派可以说都得益于谭派。
梅巧玲与谭鑫培同为“同光十三绝”中的名伶,且曾同在四喜班从艺,梅巧玲本人十分捧谭派。
梅兰芳的伯父、京剧琴师梅雨田长期为谭鑫培操琴。他与鼓师李奎林被誉为谭鑫培的左辅右弼,而谭鑫培、梅雨田、李奎林合作,人称“三绝”。这样算来,梅兰芳应是谭鑫培的孙辈。
梅兰芳7岁学戏,10岁登台,12岁入喜连成科班带艺搭班。在此期间,梅兰芳观摩了众多前辈名家的演出,其中他最仰慕、最迷恋的,正是谭鑫培。1907年梅兰芳12岁时,谭鑫培获“伶界大王”称号,其演艺已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大红大紫。1911年北平评选“菊榜”,梅兰芳荣膺“探花”,渐露头角,获得了与谭鑫培同台演出的机会。民国初年,田际云、余玉琴等发起组织“正乐育化会”,由谭鑫培任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1912年冬,正乐育化会筹措基金,在天乐园组织两天义务戏。那次演出,梅兰芳陪谭鑫培唱《桑园寄子》,老谭无论是在唱、念、盖口还是身段、部位上,给梅兰芳留的尺寸都恰到好处,演出结束,梅兰芳向老谭道谢,老谭十分满意。
电影《梅兰芳》中,费二爷提议他爷孙俩当着全北京人的面,打三场擂台以决出胜负。“十三燕”答应了,也逼着梅兰芳不得不应战,戏院老板马三儿也凑过来攒了个赌局……这纯属艺术虚构。现实中梅兰芳不曾公开与谭鑫培打对台,不过,两人无意中在相近的两个戏院内同时演出的情况,还是有的。1914年10月,梅兰芳在翊文社最初尝试编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这出戏由贾润田根据北京本地的实事新闻编写,反映了恶霸的凶暴和妇女的不幸,分头本、二本两天演完。梅兰芳在天乐园演出,而老谭在邻近戏园演出;由于梅兰芳演的是新戏,观众较踊跃,客观上影响到了谭鑫培的卖座。还有一次,老谭在丹桂园演出,梅兰芳事先不知,答应了俞振庭的邀请,于同一天在临近的吉祥园开了戏。事后,梅兰芳专门向老谭打招呼,从而及时消除了不必要的误会。
电影《梅兰芳》写“十三燕”(谭鑫培)是因为与梅兰芳打对台失利而气病交加而死,更属虚构。其实,谭鑫培的死与他的最后一次演出有关。那是1917年3月,广西军阀陆荣廷到北京,北洋政府代理总理江朝宗在金鱼胡同那相府组局欢迎,并请谭鑫培上台演出。其时谭鑫培尚在病中,故而拒绝。然而,到了堂会那天,江朝宗派车百般威逼,无奈之下,老谭去了金鱼胡同。那天梅兰芳也去了,他的戏码是《黛玉葬花》,老谭则是大轴《洪洋洞》。老谭饰杨六郎,唱到中间,联想到自己的遭际,禁不住老泪纵横。本来有病,又加动了感情,老谭唱得是声嘶力竭。待等下得台来,他一头趴在了桌上。回家后虽然延医诊治,但从此病情愈重,卧床不起,终于不治,于5月10日与世长辞。临终前,老谭叹道:“伶人命苦,命不值钱啊!”当时,社会上曾有“欢迎陆荣廷,气死谭鑫培”的说法。
作为前辈谭鑫培一向器重、提携梅兰芳,梅兰芳则对前辈谭鑫培非常敬仰和崇拜,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道:“我心目中的谭鑫培、杨小楼这二位大师,是对我影响最深最大的,虽然我是旦行,他们是生行,可是我从他们二位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最重要。”他还说:“我认为谭、杨的表演显示着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谭鑫培、杨小楼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国戏曲。”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