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观影记——这些年看过的电影(32) - 世说文丛

学周丨观影记——这些年看过的电影(32)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烈日灼人》与《无主之作》都是关于极权统治之下人性与人心的扭曲与挣扎。两部电影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烈日灼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烈日.png

《烈日灼人》

《烈日灼人》又译“毒太阳”,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95年,这部俄罗斯影片和张艺谋的《活着》一起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次年,这部电影又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剧情如下:1936年夏天,“斯大林号”热气球升空六周年纪念假期,红军师长、战斗英雄科托夫和妻子玛露莎、小女儿娜迪雅来到乡间别墅度假。别墅是玛露莎父亲、沙俄时期著名音乐家波瑞斯留下的遗产。在午饭之前,一个长发长须、戴着墨镜的人走进别墅,此人是波瑞斯昔日的得意门生米迪亚,他离开这个家已经整整十年,没人知道他的下落。米迪亚通过给小姑娘娜迪雅讲故事道出了十年来的经历:当年他本打算与心爱的玛露莎结婚,过一种平静的田园生活。可红军的一道指令让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要么前往巴黎为苏联进行间谍活动,要么留在坐监。米迪亚选择了前者,没想到一走就是十年。当他现在来到这本应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却发现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米迪亚还揭开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当年下命令让他离开的人正是现在别墅主人、玛露莎的丈夫科托夫。米迪亚是在出卖了八名白军将领的下落,才得以回国了结私人恩怨。讲完一切后,米迪亚私下向科托夫透露了此行的真实目的:以叛国罪名逮捕科托夫。科托夫确信米迪亚逮捕他只不过是个人复仇,作为苏维埃富于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科托夫知道斯大林的热线电话号码,过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特权生活;受人尊敬的他,一个电话就制止了苏军破坏庄稼的坦克演习,靠他的声望和他与斯大林的密切关系,秘密警察不敢碰他。
等待秘密警察上门的两个小时里,科托夫按原先的安排与朋友踢球、接受少先队员的敬礼。两小时后,装满内务人民委员会特工的黑色汽车来了,临走前,科托夫气定神闲地与娜迪雅捉迷藏。在汽车上,他告诉特工们,晚上他就可以给斯大林打电话。然而,当他试图离开汽车,特工们对他拳打脚踢,科托夫这才明白了真正要逮捕他的人是谁。他久久地凝视着自己与斯大林的合影,不禁自问:难道,我为之献身的一切都是谎言?
回到莫斯科的寓所,米迪亚在浴缸里用剃刀割腕自杀。科托夫也在被捕后不久即遭枪毙;玛露莎被判处十年监禁,死于集中营中;随母亲入狱的娜迪雅最终住在了黑山共和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直到1956年,赫鲁晓夫为科托夫叛国事件平反。
影片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与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和谐”并存,形成强烈的反差;毒太阳以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的超现实形象多次出现在镜头里,它穿过河岸、白桦林、客厅,具有毁灭一切的可怕能量。
科托夫从害人到被害的可悲经历,堪称大清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一个缩影。洁身自好、置身事外、与世无争只是幻想,时代的旋涡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的契卡成了地狱使者。 米迪亚本身是个受害者,要想在体制内生存,向情敌复仇,只能变成一匹野兽。
当汽球吊着斯大林的巨幅画像在金黄色的麦田上空冉冉升起,清风习习,斯大林的微笑顿时变得狰狞,令人毛骨悚然!在美丽的背景下这样一个让人心碎故事的发生是人性幽暗和黑暗制度杀人最好的诠释……
《电影评论》认为:《烈日灼人》虽不是政治片,但是作为一部饱含着浓厚政治现实的作品,它始终将人性放在政治这块试金石上进行拷打。作为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并没有简单地以好人受诬陷和坏人乘机作恶来总结和认识当时政治环境的恐怖,影片没有树立那种面对邪恶能够独善其身的道德英雄,也没有塑造一个笑傲迫害,面对死亡还能把酒放歌的革命英雄。导演没有用个人偶然遭遇苦难的故事去消解或者阐释那个年代的荒诞,而是描绘出人在特定的社会时期所面对的境遇,从而较深刻地揭示了和斯大林极权统治的某些性质和在这种体制下人性所彰显出来的形态。

无主.png

《无主之作》

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编剧: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主演:汤姆·希林 /塞巴斯蒂安·科赫 / 葆拉·贝尔 /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奥利弗·马苏奇。
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是《窃听风暴》导演的又一部力作。影片获2018年第75届威尼斯影展主竞赛单元首映殊荣,并代表德国角逐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获提名。
故事讲的是,年轻艺术家寇特虽然逃到了西德,但他仍深受童年经历的纳粹时期及东德政权的阴影和创伤所折磨。当他遇见了女学生艾丽,他相信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但艾丽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两人的关系……于是他开始绘画,这些画作不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一整个世代的创伤。
全片长达3小时,从主角童年目睹纳粹德军缉捕至亲的记忆开始,长大从东德逃向了西德,横跨当代德国历史20世纪一战二战与战后三个不同时期。通过男主如何逃离纳粹统治寻求身心解放,一路努力思索着真我存在的意义,与艺术创作特色的心路历程;几经挫折最终得以破茧而出,找到了属于自己创作路上独特的真实,也藉由艺术的创作,映照出历史的伤痕,抚慰了人心。
《无主之作》的德语意思是“没有作者的作品”,有点“作者已死”的意思,而英译是“永远不要转移目光”(Never Look Away) — — 这来自影片中的一句台词,直接与主题关联:在集权与战争年代,无论政权对个体如何压迫,却并不能阻止个体追求真我、美的信念。不同于过往描绘20世纪极权统治的电影,聚焦在战争无情的年代,纳粹德军残酷迫害人命如蝼蚁的血泪细节,而这部电影关于纳粹德军、秘密警察与专业医疗人员帮凶迫害人民的言行举止,都是点到为止,不刻意去挖掘那些令人心惊胆颤的残酷细节,而是透过艺术家的双手与画笔,以另一种形式去揭示历史的伤痛。则聚焦在极权统治下,一名艺术家的养成与我思故我在的创作心路历程,电影情节交错了亲情、爱情、工作、创作,自由与独裁等多元素。
电影《无主之作》片中男主角的原型,德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师葛哈.李希特,1932年生于时称威玛共和国的德国德勒斯登,从小在纳粹德国统治下成长,他的阿姨因病被强制送医,最终死在纳粹组织的安乐死集中营,这段童年的真实记忆,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1961年葛哈.李希特在柏林围墙建成前成功逃往西德,并进入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他的作品形式包含抽象艺术、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摄影及利用玻璃媒材等。在艺术概念上追随毕卡索和尚.阿尔普等人,创作形式多样化,藉着绘画动作和媒材的相互扰动而成,呈现出虚幻的空间。对李希特来说,现实是一连串新尝试的组合,需要去被理解与重现 ,于是他以笔重现围绕在他身边现实的世界。2012年十月,李希特的一幅作品Abstraktes Bild 在拍卖会以3,400万美元拍出,创下在世艺术家拍卖的最高价纪录。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观影记——这些年看过的电影(32)》 发布于2022-6-2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