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璞、于学周丨台湾与青岛的京剧情缘 - 世说文丛

刘智璞、于学周丨台湾与青岛的京剧情缘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台湾京剧观演风尚之基础奠定于日治时期,当时京剧由上海及福州传来,营业演出清一色是海派京剧,并无任何京朝派剧团,海风俨然一股时尚潮流刮袭台湾,不仅在绅商、文人阶层流行,亦以商业剧场公开售票方式受到庶民喜爱,从1895年至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为止,来自上海以演出海派京戏为主的京班超过40团。台湾学界一般认为,正宗的京派京剧进入台湾,应以1948年底“顾剧团”抵台演出为标志。顾正秋出身上海戏校,坐科时蒙受各方名家指点,并正式拜入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门下,在台北“永乐座”演出的剧目,多半以唱工见长、遵循传统的骨子老戏为主,台湾学者王安祈认为她的艺术具备“京朝派──京剧之正宗象征”的实质内涵,因此,顾正秋之“顾剧团”抵台,向来被视为台湾战后京朝派京剧奠基的起点。说到台湾京派京剧在台湾奠基,还是后来台湾京剧的发展、流派的传承都和山东有着很深的渊源。

顾正秋1929年出生于南京成长于上海,“孤岛时期”(1937-1941)上海畸形繁荣的商业演剧活动,充分提供其汲取戏台养料的环境。她于1939年考进上海戏剧学校,坐科六年期间得到学校重点栽培,各流派名家如芙蓉草、魏莲芳、黄桂秋、张君秋、宋德珠、朱琴心,以及昆班“传”字辈艺人朱传茗先生,均曾受聘至戏校亲授其拿手剧目,而后更在校方安排下得拜梅兰芳为师,成为梅门入室弟子、梅派正宗传人。顾正秋崭露头角甚早,1945年戏校毕业,曾经三度短暂在上海“皇后戏院”与“黄金大戏院”演出营业戏,合作者纪玉良、李宗义和谭富英均为名家,而后自组“顾剧团”到南京、徐州、蚌埠及青岛演出,主次要配角多为上海戏校“正”字辈同学。1947年,出科2年的顾正秋携胡少安等来青岛演出,使她一炮而红。尽管是60多年前的事情了,著名的青岛地方史专家鲁海先生回忆起这段盛事,仍然是历历在目:“顾正秋第一次来青岛,是1947年冬天。据我所知道,顾正秋上海戏校出科的时候搭谭富英班,不是很红。她后来挑班和胡少安在南京到徐州,平平。1947年冬天来到青岛,《四郎探母》《王宝钏》《玉堂春》三天打炮戏就火了。签了一个月的合同,场场爆满,甚至于卖站票。所以全国报纸说,顾正秋红在青岛。媒体这一渲染,顾正秋就红了。其他各地也上座很好。1948年‘永安’又和她签了一个月的合同,顾正秋就又来了青岛了。还是场场爆满。第二次期满后回到上海,从上海然后到了台湾。”

1948年底,“张翼鹏与筱刘玉琴剧团”已先后在新世界戏院和“永乐座”演出将近半年,决定返沪过新年。“永乐座”在日治时期是电影与传统戏曲混杂演出的戏院,战后处于半歇业状态,“上海美猴王”张翼鹏的演出为剧院票房带来起色,经理刘正明看到京剧的票房价值,打铁趁热,亲自到青岛邀请顾正秋来台演出。“顾剧团”到台湾之后接下部分张翼鹏和筱刘玉琴的班底,让剧团增加了不少实力。顾正秋于同年12月20日登场,三天的打炮戏是:《玉堂春》《红鬃烈马》《四郎探母》,这和她在青岛唱红的戏码完全一样,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就不得而知了。连续半个月,顾正秋所演兼及梅尚程荀各流派名家的看家剧目,且多为唱工戏。出乎顾正秋意料,台北观众相当捧场,天天满座,一票难求。1948年12月28日台北报刊《财神爷》有如下报道:“顾正秋偕老生胡少安,于廿日登台永乐戏院。营业鼎盛,卖座空前,廿日夜戏,在十八日晚去买票,已卖出十分之八,这亦难怪,初期露演,当有人捧场,可是现已出演四五天,戏票仍是无有,虽头三天预定,又是到头一天去拿票还是十五排,不然就是边上,请你饱闻厕所异味,与之交涉,是自找难堪,大有‘要就拿走,不要就算’的态度,毫不客气。”

玉堂春_副本.png
《玉堂春》剧照

青岛与台北,都是“京”“海”交汇的码头,观众对于她的表现,自然都给予高度肯定,热烈的掌声,连连的喝彩,表达的是对顾正秋的认可,更是对“京派”京剧的认可。首场演出《玉堂春》,顾正秋对这段著名的流水板的独特演绎,比如“苏三离了洪洞县”的“苏”字,由原来的平音改为一波三折,这样一改,更加充分展示苏三此时复杂的内心情感,达到了“一句苏三惊四座”艺术效果。台湾工商界著名人士,后来担任海协会会长的辜振甫先生对顾正秋的演唱有这样的评价:“清脆洪亮的嗓音,细腻传神的表演竟出自一个20岁的姑娘,太让人难以置信了,我在瞬间就被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第二天,全部《红鬃烈马》顾正秋前后正宗青衣的王宝钏,中间刀马旦的代战公主。第三天,全部《四郎探母》,顾正秋前后铁镜公主,《巡营》中反串杨宗保,更是让观众如醉如痴,“永乐座”真到了一票难求的境地。顾正秋凭借其出色的演技,被当地观众誉为“台湾梅兰芳”,“顾剧团”也成为联系山东乃至大陆和台湾菊坛之间的桥梁。

说到顾正秋和京剧,青岛老乡台湾著名的艺人凌峰先生感慨颇深:“京剧是炎黄世胄的一个很重要的凝聚力,它像一个纤绳一样,把我们捆在一起。尤其是漂泊五湖四海的时候,一听到京剧的话你会吓一跳。当年的顾正秋,当时无论扮相无论唱工,在整个的旦角,在青衣这方面,,当时的顾正秋根本是无法替代的。我父辈那一代,都是她的‘粉丝’。”

顾正秋在台湾所演出的剧目大都是正工青衣戏,如梅派的《凤还巢》《贵妃醉酒》、程派的《锁麟囊》、尚派的《汉明妃》、黄派的《春秋配》等等。有时也贴花衫花旦戏,有荀派的《钗头凤》,甚至还演过《巴骆和》里兼武旦与泼辣旦于一身的巴九奶奶。总之,在“永乐”五年推出的剧目,几乎涵盖旦行各个流派的主要剧目。这不仅代表顾正秋个人艺术造诣之高深,更重要是,台湾和京剧的联系,已由“萌芽期”以打为主的“单一海派京剧”,扩大到“京剧唱、念、做、打并重的综合艺术的全面展示”。“顾剧团”在台北“永乐五年”的辉煌,对台湾京剧的影响超过了半世纪。“一代青衣祭酒”的地位无可撼动。

在青岛唱红,到台湾扎根,顾正秋用京剧把两地拉近,实际上,1948年底青岛和台湾京剧关系非常密切,青岛与台湾的京剧缘,不止因顾正秋一人,对此奇缘,鲁海津津乐道:“1948年底,大陆到台湾去了四个剧团。很有意思,这四个团都和青岛有关系,有三个团留下了,顾正秋的班,周麟坤的班,戴绮霞的班,这三个团都留下来,还有一个班不是从青岛去的,就是言少朋、李蔷华的这个班,19 49年6月从台湾回来,1950年来青岛,以后就留在青岛了。这四个班很有意思,三个班从青岛去的留在台湾了。一个班不是从青岛去的,但是回来后落户青岛。”

1953年,顾正秋告别了舞台,飘然隐退,这时,台湾的京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凌峰回忆:“顾正秋之后,新起来一代出了个徐露,后来还有魏海敏、郭小庄和王海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振祖,王振祖办了一个复兴戏校,这是民间办的戏校。他培养了他女儿王复蓉,还有很多复字辈的演员。”如果说顾正秋是台湾京剧的奠基者;那王振祖则为台湾的京剧延续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王振祖是20世纪30、40年代享誉全国的名票,他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盐务局工作。酷爱京剧的王振祖曾拜在京剧大师王瑶卿的门下,随梅兰芳的师兄王蕙芳学艺,专攻梅派青衣,多次得到梅先生的点拨,他的唱工可以说虽无激越高亢之声,却有余音绕梁之妙,他的纯正的梅派神韵深受山东观众喜爱,从而有了“山东梅兰芳”的雅号。

1949年,王振祖携言少朋、李蔷华等组建“中国国剧团”到台湾演出。但时间不长,剧团就解散了。王振祖先生出于对京剧在台湾长久发展的考虑,开始着手筹办戏校。1957年,王振祖办起了台湾第一所正规的京剧学校――复兴戏校,聘请了周正荣、章遏云、高德松等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任教,首批招进了130多名学生。为了办学,王振祖甚至典当了夫人的首饰。但复兴戏校仍然是财务拮据,校舍破落,师生更为清苦。蒙前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等工商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使复兴渡过了难关,经过几年的努力,六十年代,复兴戏校可说撑起了台湾京剧的半边天,校友人才济济,叶复润、曲复敏、王复蓉等“复”字辈的学员根基扎实,至今仍有多人是剧坛骨干。到王振祖1980年逝世之前,20多年时间里,复兴戏校多次组团足迹遍布欧美的20多个国家,对传播京剧这一国粹艺术作出了贡献。

60多年过去了,如今,海峡两岸的京剧交流日趋紧密,每当我们看到这些,就格外怀念60多年前,为青岛与台湾之间京剧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进入耄耋之年的顾正秋女士也念念不忘她心中的青岛:“永安戏院每晚满座不说,而且有站票。在换场时间,台下一片跺脚声,我以为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站票观众时间长了脚冷,只好踏步,借以活动取暖。按说这种情形会使秩序不好,影响台上唱的情绪,但事实并不然,只要演员出场,台下就会鸦雀无声。所以,我觉得青岛的观众们都是懂得听戏的主儿,他们极尊重演员,他们全神贯注的在听、在看……演出之余,我们去逛公园,看神社(日本大庙),到海水浴场去玩。可惜的是那里并未春暖花开,樱花只有些红蕾………”在这字里行间流露出顾正秋对青岛的深深眷恋。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智璞、于学周丨台湾与青岛的京剧情缘》 发布于2022-7-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