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读李白两组七绝组诗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读李白两组七绝组诗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公元757年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干支纪年为丁酉鸡年。这一年唐王朝发生了很多事情。这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二月肃宗集诸道兵于凤翔,准备收复失陷的京师长安,八月肃宗遣大将郭子仪攻长安,九月二十八日唐与回纥联兵收复长安,九月二十九日肃宗遣使入蜀奏请太上皇回京,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返至凤翔。肃宗命精锐骑兵三千迎接。十二月三日,玄宗至咸阳,肃宗备法驾迎于望贤宫(今陕西咸阳东)。十二月二十一日,玄宗临宣政殿,把传国玉玺授与肃宗。这一切对经历大乱的大唐王朝都是好消息,可是对诗人李白而言,好消息却让他身陷绝望。这年,他在年初和年末分别写了两组各十首七绝组诗,分别是《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九疑为萧士赟所作)》和《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两组诗真实地将诗人的浪漫与现实的残酷记录在案。

先来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疑为萧士赟所作,姑抄于此)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李白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这组诗是随军途中写下的。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诗人设想“西入长安到日边”,残酷的战争在他浪漫的笔下成了谈笑凯歌还的游戏,肮脏的政治在他眼里风轻云淡,永王被他理想化了。

其实,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他和所有的王子一样,都觊觎那顶皇冠,渴望登上巅峰,君临天下,可是,太子李亨抢先一步,于至德元载(756)七月十二日,李亨接受朔方军的拥戴,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尊玄宗为太上皇。

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而此时,已经是太上皇的玄宗却急催李璘上任江陵招募兵马,新旧《唐书》都指,玄宗的用意一方面为了对付乱局,另一方面希望李璘作为南方四道节度使,占据半壁江山。李璘自以为是玄宗李隆基的臣下,自然没有把身在灵武,已经登大位的新君李亨放在眼里。而局促于西北灵武、凤翔一带的肃宗李亨当然要把拥兵数万,带着父亲旨意的弟弟视为头号大敌。

永王李璘对肃宗李亨的威胁有多大?任士英在《唐肃宗评传》中分析道,如果等待李璘坐拥江淮,有南方资源作后盾,逆流而上收复洛阳,再入长安,哪怕李亨当一段时间皇帝,这把龙椅也是坐不稳的,所以,李亨急不可耐地否定了谋士李泌的献策,放弃主攻燕军大本营范阳,再收两京的大战略方向,而勒令李光弼、郭子仪从河北战场掉头抢攻长安,以期收复京师为自己的皇位奠定基础。

《旧唐书》说,李亨得知李璘领着兵马下江东后,希望招抚他去灵武朝见,李璘不从。《新唐书》指,李亨下令让李璘解散队伍,回成都去太上皇身边,李璘也不听,坚持要去扬州。然后有襄城郡王李偒劝说攻取金陵,把试图割据的态度给坐实。

《新唐书》还说,李璘不光是不听肃宗的命令,而且也不愿意回成都玄宗身边,意在暗示李璘招兵以后意图不轨。等到唐肃宗以唐玄宗的口吻下命令,让李璘交出江陵的权力,自己一个人回到蜀中地区。见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李璘手下的人十分清楚,李璘和肃宗之间的对决展开了,李璘阵营开始动摇,有人决定投靠唐肃宗,其中包括高适。由此可见,同样都是诗人,高适的政治洞察力远远胜过李白。李璘手握重兵,以为有实力和朝廷分庭抗礼,以援助张巡的名义,擅自带兵出征,这给了朝廷平叛的理由,唐肃宗命高适等人带兵前去讨伐李璘,要知道高适曾是李璘集团的核心人物,如今让他带兵领前来攻打,无疑大大动摇李璘的军心。757年二月二十日,永王李璘兵败被潜杀之于传舍,作为叛王幕僚的李白第二次从政就这样悲惨地以失败告终,留下的《永王东巡歌》成了罪证,论罪当诛。亏得李白早年曾救过郭子仪,此时功勋卓著的郭子仪对落了难的李白仗义相救,《新唐书》记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苏轼写有《李太白碑阴记》,他为李白做了如下辩解:

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璘,此岂济世之人哉? 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不亦过乎?
曰: 士固有大言而无实,虚名不适于用者,然不可以料天下之士; 士以气为主,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必不肯附权幸以取容,其肯从君于昏乎?
夏侯湛赞东方生云:“开济明豁,包容宏大。陵轹卿相,嘲哂豪杰。笼罩靡前,跆藉贵势。出不沐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介。雄节迈论,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吾于太白亦云。
太白之从永王璘,当由迫胁;不然,璘之狂肆寝陋,虽庸人知其必败也。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璘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辨。

关于这组诗,历代评论如下:

《蔡宽夫诗话》:
太白之从永王璘,世颇疑,《唐书》载其事甚略,亦不为明辨其是否。……然太白岂从人为乱者哉?盖其学本出纵横,以气侠自任,当中原扰攘时。欲藉之以立奇功耳。故其《东巡歌》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亦可见其志矣。大抵才高志广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难。

《韵语阳秋》:
安禄山反,永王璘有窥江左意……白传止言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遂逃还彭泽。审尔,则白非深子璘者。及观白集有《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乃曰:“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又云:“我王楼船轻秦汉,却似文皇欲度辽。”若非赞其逆谋,则必无是语矣。

《归田诗话》:
老杜诗识君臣上下……太白作《上皇西巡歌》《水王东巡歌》,略无上下之分。二公虽齐名,见趣不同如此。

《诗源辨体》:
太白之从永王璘,由于迫协,东坡尝辩之矣。其《忆旧书怀》诗云“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协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大”是也。或以太白《永王东巡歌》为累。《东巡歌》十一首,第九首昔人辨其为伪,其他篇篇规讽,无一语许其僭窃,乃以为太白累耶?

757年年底,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在浔阳入狱,后虽经郭子仪相救,还是被判罪在并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正是在这样心境下,十二月,诗人写下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这一组诗。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一作似)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一作林)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一作新)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誇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唐宋诗醇》评曰:“述当时事何等明白,可作诗史。”严羽以为:十首皆于萧条奔寄中作壮丽语,是为得体;举秦蜀形势不忘故都,是为用意。

《上皇西巡南京歌》描述事件的诗句只有6句,分别是:“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上皇归马若云屯”和“少帝长安开紫极”。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南京”(成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论者以为李白是在被判有罪,流放夜郎,处于非常悲痛的心境下写下这组诗歌的,然而纵观全诗十首,却不见一字一句的悲怆。史家对李白写下此诗的用意历来有争议,一说是颂歌,意在为唐玄宗的还朝而感到欣喜;另一说认为是反讽唐玄宗的逃跑主义,看似歌颂,实为讽刺。清代王琦注引严羽《沧浪诗话》评《上皇西巡南京歌》组诗云:“十首皆于萧条奔寄中作壮丽语,是为得体。举秦蜀形势,不忘故乡,是为用意。”而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此组诗歌云:“以哀景写乐景,以乐景写哀景,倍增其哀乐。”讽刺也好,歌颂也罢,李白留下的诗就在这里,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吧。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读李白两组七绝组诗》 发布于2022-7-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