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丨火柴的点滴记忆 - 世说文丛

张敏丨火柴的点滴记忆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小时候,与母亲和三奶奶住在老家蓬莱的密汾桥北街。火柴是日常的必需品,当年生活条件落后,加之政局不稳,到了晚上只能靠一盏自制的煤油灯照明。生火做饭、点灯照亮,离不开早已听惯和说惯了的洋火。只有三奶奶总是把火柴叫做“杵凳儿”,长大后慢慢知晓那是“取灯”的两个汉字。
 
6.jpg

取灯是火柴的俗称。据说是在竹片或松木片上涂硫磺,用来引火和点火的工具。现代意义的火柴,是靠摩擦发力和化学材料产生燃烧的新发明。因它从国外传入,所以就有了洋火的说法。
 
7.png

老家的火柴是在哪里出产的,从来没有留意过。那时的烟台、龙口、莱阳等地,包括临近的青岛地区已有不少的火柴生产厂家。再早些年月,从日本进口的东洋火柴,到达烟台港后也有四处分销的渠道。而大名鼎鼎的山东民族火柴工业的先驱丛良弼,他的故居就在家门外的密汾桥南侧的花市弄,这些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8.jpg

十四岁时,我只身从蓬莱到了青岛。在几个不同处所的做工,都涉及帮杂的点火做饭,火柴也就常常划来划去。那时并未在意是什么牌号的火柴,只是洋火的叫法远比火柴更多用、更接地气。
 
1949年后,火柴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火柴的生产和销售实行统一管理,产品由各地百货批发公司包销。1952年我在青岛百货站的储运科工作,后来正好就接到去仓库装运火柴的任务。
 
9.jpg

记得台东的丰盛路和德盛路附近,有火柴的专用仓库。因大部分生产的仍是硫化磷火柴,且是不用木箱和纸箱的软包装方式。装货要使用绳子封车,时而会出现因捆扎用力导致火柴封包受到摩擦而冒烟的情况。为此,仓库和车队格外谨慎、有效应对、重点预防,以避免可能有的事故发生。
 
火柴仓库的保管员是艾铭勤,后来他担任百货站人事科的科长。火柴的经销归属大百货批发部,具体由业务科的盖竹铭负责。想想,这已是近乎七十年前的事儿了。
 
10.jpg

自六十年代开始,安全火柴正式取代旧有的硫化磷火柴,青岛火柴的出口也大踏步迈向国际市场。在日常生活中,洋火的名称依旧盛行,只是原来说的洋火是进口的,而青岛的火柴出口世界各地又成为进口国角度的外来之火。

1964年,我在美术公司的同事张维镇,为山东外贸轻工公司设计了出口专用的“双喜”商标。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双喜成为出口火柴的代表。这种以商标名称替代火柴或洋火的说法,就像是火柴的代名词。
慢慢流传下来,双喜是火柴的事实比洋火就是火柴的说法似乎更有意义。同时,它也更加令人欣喜和自豪。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敏丨火柴的点滴记忆》 发布于2022-7-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