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高丨走近一个追梦者——赵守高老师访谈录 - 世说文丛

赵守高丨走近一个追梦者——赵守高老师访谈录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赵守高.jpg

写在前面

这是七年前,我在送走2006届毕业生时,与我的课代表的一次访谈。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自白”,或者说是我从事教育大半生的“总结”。
题目中的“追梦者”一词,出自我的自制名片“教书匠、孩子王、追梦者”。这是我1997年时的“自诩”。虽有调侃、戏谑之意,也不乏真诚表白。那时,“梦想”一词,还没像如今这样时髦火爆,但我却在所有网站的自我介绍中都用了这个词。不是我比别人高明,有预见性,而是它是我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寄托。一个人活着,就有梦想。不然就是行尸走肉。只不过梦想有所差别而已。叫花子梦想别人能施舍一块大饼;捡煤核的老太婆梦想冬天炉灶里有烧的;贫困山区的儿童梦想有一本好字典;而“天上人间”的大款、大官梦想的却是倾国倾城的美色;石油大王梦想的可能绝非一套经济房……我追的梦,可能比捡煤核的老太婆高尚不了多少,但我却矢志不渝。
访谈里我坦诚地谈到了我的经历,我的很多教育观点。尽管这是一种学校任务性的官样文章,要弘扬主旋律,其中有不少苍白的大道理,甚至有一些别扭的官腔,有些生硬,有些古板,有些老套,但我觉得它基本上还是真诚的,基本上说出了我的真心话。代表了我的性格,我的思想。所以我还是十分珍惜的。最近,从学校搞到了这份电脑稿,特发在这里,一是敝帚自珍,二是供大家批评,可惜篇幅太长。

赵守高老师(以下简称赵):青岛超银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40余年,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市教学能手
采访人:刘××(以下简称刘)青岛超银中学初三·八班学生,语文课代表。
采访时间:2006年6月××日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采访您。作为您的学生,今天是第一次与您这样面对面地进行谈话,十分荣幸。
:谢谢!很高兴接受我的大弟子、三年语文课代表的采访。现在学习很紧张,这样的机会不多。我也希望把这次采访作为我在生活和教学工作上的一个总结,对我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认为您的一生中有两个最大的主题,一个是献身教育,一个是钟爱文学,究竟是什么让您和这两个词结下不解之缘的?
:我很佩服你的观察力。你对我的认识够准确和深刻了。的确,我的一生与文学和教育连在了一起。对文学的钟爱是一种缘分,一种爱好,也可能是性格使然。
我小时候生活很苦,性格内向,是书籍成了我心灵的慰藉,心灵的朋友。所以我从小学三四年级就从零碎的纸片和大小不一的书中读出了人生、人性、情感、思想、幸福、悲伤。文学给了我很大的欢乐、满足与充实,我自以为在文学的浸泡、陶冶中,我与“人”的境界接近了,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较为明晰和深刻了,所以我感谢文学,它是我生命、精神的一个重要支柱、寄托。像我这样一个不吸烟、不嗜酒、不品茗、不弈棋、不玩牌、不恋歌、不曼舞的人,文学自然成了我最大的爱好和享受了。
至于教育,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让我走上了三尺讲台。由于小时候不善言谈,所以我的第一堂课真不知道是怎样熬下来的。后来我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家庭,走进社会,才真正认识了教育。教育给我打开了一扇世界的窗口,我懂得了,教育不仅是几个汉字、几道习题、几个字母,教育是一首伟大的诗篇,教育是一门塑造人的灵魂的最重要最高超的艺术。从此我把“谋生”的手段变成一种艺术的创作,一种人生的追求。我忘不了柔石小说《二月》里的萧涧秋,也忘不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我的献身和付出,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很高的荣誉,第一个教师节,我被授予省“优秀教师”时,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我竭尽全力了,也就问心无愧了。我在教育上是有理想和追求的,但目前教育的现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我的年龄和体力不可能做出更多的事情,所以心中还是有许多遗憾的。

:您刚才动情地给我们谈到了文学。教课时您也曾给我们提到过很多作家、作品。我知道您读了大量的书,您能否谈一下一生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有哪些?
:可能因为条件所限,我读书没有什么计划,基本上是逮着什么读什么,所以比较杂。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历史的书,都读。甚至自然科学书偶尔也涉猎一下。让我说影响大的书有很多,随便列举几本。《牛虻》是我认识的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使我懂得了“献身革命”的内涵,一个革命者的坚强和毅力;《家》让我这个长在新中国的学生第一次感性地认识了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冷酷、黑暗、腐朽以及对人性的扼杀,同时,也使我清醒地看到封建社会这条又粗又长的大尾巴,在今天还不时地晃来晃去;《简·爱》这部书我读过了两遍,我不仅为书中高尚的爱情所打动,更为主人公简·爱精神上、道德上的美感力量所折服,她的“我们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是平等的”的话,影响着我的一生;《第三帝国的灭亡》算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大部头作品,读它的时候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繁忙的教书之余,非常认真地读了一个多月,仅读书笔记就记了三大本。它使我认识了什么是战争,法西斯的残酷,人类的浩劫,和平的不易和脆弱。“和平主义”思想可能就在那时扎下了根。此外像《斯巴达克斯》《白奴》《一生》也都值得看一看。
顺便提一下,你们学习任务重,没时间读大部头作品,有些好的杂志可读一下,特别是《读者》。我劝你们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读一读。它高雅、渊博、深邃、隽永、平和,可以滋润我们的人生,抚慰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语文水平。

:刚才您谈了读书。从您谈话中我们似乎觉得除了读书以外,您几乎什么爱好都没有。您不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单调了,太贫乏了,甚至有点苍白,有点遗憾?
:的确,我的爱好不多。好像生活缺少一些色彩。这是我的缺点,想办法改正吧。不过除读书外,我还有一些爱好,你们可能不知道。比如美术、书法。我从小学时就喜欢参观美展,至今坚持不懈。到外地去,有美展我也总是挤时间去一下。所以,你让我谈当今青岛乃至全国的画家及作品,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张朋、赵建成……书法我也喜欢,对青岛全国的书法家及作品也感兴趣。启功、刘炳森、沈鹏、高小岩、修德……除此以外,我还比较喜欢看电影(文艺片,经典片),电视,特别是访谈片、专题片,比较关注。
等离开教坛后,我想培养一些爱好,丰富晚年生活,比如登山,旅游,垂钓……不然生活的确太单调了,人到世上走一趟不容易,应该活得充实,丰富多彩。谢谢你的关心。

:您以前曾说到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很苦。能跟我们谈一下您的学生时代的生活吗?这可能涉及到您的私生活,希望您能满足我的愿望。
:没关系,我觉得我这人还是蛮“透明”的。我的学生时代可没法与你们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出生在最黑暗的四十年代,上学时,新中国百废待举,一穷二白;上中学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饿得浮肿。那个时期,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书报(中学时才可到图书馆借阅,也少得可怜),所以从物质到精神,都没法与你们相比。但我觉得我的学生时代很快乐,很充实,因为读书、求知其乐无穷。高中时参加学校文学社的活动,担任校报的总编,与我的恩师探求学问,在“文山”“学海”中攀登、遨游。应该说是十分充实与满足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那时的学校政治上搞极“左”,学生的思想很禁锢、压抑,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很保守、封建,不像你们今天阳光、新潮。其中最令我痛苦和难忘的一件事,是因为我写了一首《读〈革命烈士诗抄〉后感》的诗,被认为政治上有问题,升学时被盖上了“不予录取”的印记,而剥夺了升大学的权利,使我大半生历尽坎坷。所以,我特别羡慕你们这一代青少年,不仅物质生活上幸福,精神生活上也是遇到了一个非常开明、正常的时代。你们应该好好学习,有所建树。

:对不起,没想到勾起您不快的回忆。这有些沉重。不过,您提到了您的恩师,他们会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吧?
:的确是这样。我小学时的孙老师曾因对说过“老师就是你们的好朋友”这句话,改变了我小时候孤僻的性格,我终生感谢她,2003年我还在《青岛日报》写文章怀念她。高中时的语文赵老师也使我终生难忘,他无私地借给我大量的书读,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辞海》这一大辞书,就是他借给我用的。而作读书笔记、剪报等习惯,也是受他影响养成的。我常对同学讲的“经师易遇,人师难逢”这八个字,就是他上课写在黑板上的,今天,我当了老师,就时刻把这句话牢记心中,鞭策我的言行。当然还有很多老师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不一一列举了。我很赞赏中国的那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今天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恩师的辛勤培育,我将终生铭记。

:谈完了老师,您可否谈谈您的学生?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赵老师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学生身上学到的最多的是什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教学的40年中,有很多学生超过了我,无论是事业、文学还是人品。有的被保送到清华,还有的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工作室命名。我的一个学生从清华到美国留学,出国前特意来看我,听说在美国也小有成就。我教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班长,带着同学一起去偷学校树上的桃子,我罚他在校园里站立,事后想想,尽管他做的不对,但我不应该罚他站,他毕竟只是个孩子,毕业后每年春节他来看我的时候,我一提这件事,他就笑着说没关系。他度量大,胸怀广,这是我一辈子也不能比的。咱们同学中也有,比如你吧,性格豁达,胸怀坦荡,一个女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再者,你生活很乐观,永远都是那么快快乐乐的,这点赵老师也做不到。刘×,文章很老成,思想深刻,读书很多,赵老师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没读过他这么多书,文章写不到这个水平。

:赵老师,我可没您说得那么好。谢谢您的夸奖。谈到学生,话题可多了,我想先请您谈谈对现在中学生的看法。
:当前的中学生很苦,我曾把你们戏称为“第三世界的苦娃子”。我认为古今中外像你们这样苦读书的少年是“空前”的了,是不是“绝后”,现在不敢谈,但在中国现社会应是最苦最累的了。因此,我觉得你们是很优秀的一代学子。当然也有一些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只是占少数。谈存在的问题非常复杂,在此只能简而言之。
一、由于你们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欠缺、脱节,使你们自身具有若干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亲戚等尊重、体谅不足,强调个性(甚至自私)的自由多,对自己的社会义务责任考虑少;二、自制力差,对社会的各种诱惑抵御能力差,容易随波逐流;三、追求享受、时髦、排场,相对的朴素、节俭做得就不够好;四、对学习成绩很重视,对自身修养、素质的关注较淡漠。因时间关系,只能笼统提提,恕不举例了。

:现在中学生,我认为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早恋,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关于“早恋”,这已是老生常谈了,是个陈旧而又陈旧的话题。我也谈不出什么新东西。你想听什么?实话实说,好吗?其实这是很自私、很平常的事情,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我的观点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进入青春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发生男女相互爱慕,甚至相恋的事情很正常。可以理解,也应给予宽容。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想想吧,现在的青少年,由于营养的过分丰富,社会环境的熏陶,特别是当前影视、书刊、网络的影响,你们生理的发育、成熟期都大大地提前了,出现早恋是社会的必然。作为家长、老师不应吃惊、见怪,也不必谈虎色变,而应承认现实,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地讲,我是不赞成早恋的,承认不等于赞成。青少年渴望长大,渴望成熟,但事实上还没长大,还不成熟,感情上易冲动,但理智上还不沉稳,不可能处理好“恋爱”这一人生的大课题,因此只能在美好的“恋爱”前加一个“早”字的定语。“早”意味着什么?青涩、苦涩、苦痛乃至夭折。有人说它像玛蒂尔德的那串“项链”,虽有片刻的欢乐,却带来十年的辛酸。所以我劝青少年耐心一些,慢慢长大,有了理智的成熟后,再去采摘那爱情的花朵,千万不要过早地去采,它不仅使爱情的花儿夭折,还会刺伤你的手,刺痛你的心,影响学习,贻误人生。最好能清醒地把握自己,把青春的萌动控制在适应的位置上,最高的境界就是把它变成“少年美好的友谊”。当然这很难,这需要清醒、理智,这也是你们最缺少的。要知道“青梅竹马”的情愫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又确实太少了,还是面对现实吧。说了这么多,你不一定满意,不过再浪漫的早恋,也要在现实的土壤上才能生存,青少年还是把精力用在刻苦学习上,为将来的前途拼搏,那时爱情自然也就有生长开花的土壤了。

:按照一般规律早恋会影响学习,但是也有特例(具体例子就先不说了)。有些同学为此两人互相鼓励,成绩提高不小,进步相当大,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至于你说的两个恋人因互相鼓励,学习成绩提高的“特例”,我不敢说没有,但毕竟是个例,是凤毛鳞角,个例不能代表一般、共性,所以不能以此为借口,一叶障目,为“早恋”开绿灯。是不是说得尖刻了些,不知你同意否?

:您说得很有道理,我还想问一个现在来说为时过早的问题;上高中后可能面临文理分科,不知赵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指教?
:你能提这个问题,让我想不到,说明你们真长大了。不过我的观点,仅供参考,最终还得你们自己拿主意。我最怕误导你们的理想选择。我觉得有条件的话,还是上理科。鲁迅在“遗嘱”中曾说:“不做空头的文学家。”他的儿子周海婴长大后就上了清华。将来的时代是高科技发展的社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掌握一两门专业知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比较而言,学理工科就业的出路广,社会需求大一些。如果爱好文学,学理科的,业余同样可做出成绩,像郭沫若、鲁迅都是学医的,连毕淑敏不也是学医的吗?

:我想请您谈一下当前的教育问题。正如您所说,您曾戏称我们是“第三世界的苦娃子”,我们现在的确是身心疲惫,有一点我不明白,中国提倡素质教育,可我感觉现在仍然还是应试教育,完全没有素质教育的感觉。
:报纸上说得震天响,但那都是大理论。我觉得实际上我们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初中升高中是考试,以后还有升大学,考研、考博,甚至考公务员,都是考。这不是应试教育,又是什么?你们要考上大学,工作才好找。初中升高中这仅仅是应试教育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还长着呢!你们要有心理准备。现在家长为了让孩子升高中就花大力气,所以学生半夜都学习,我反对这样,它扼杀了孩子的梦想,扼杀了孩子的天才。韩寒反对应试教育,他文章写得好,所以他可以反对,同学们也可以反对,但反对不了社会的大潮,像超银,如果不讲升学,那同学都考不上高中怎么办?无可奈何花落去。生活的现实社会中有个杠杆、价值取向,目前教育的杠杆就是考试,所以只好暂时把个人的爱好收起来,这很痛苦,但也没办法。“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可没有支点呢?只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了。

:那中国什么时候应试教育才能改革?
:我看不到,你们也看不到,很多先进国家也是应试教育,如英美等国家。国外名牌大学都要高分才能上。目前看,以分取人,起码还是比较公平的。

:马上临近中考,您认为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复习方法才好呢?
:现在毕业班同学进入中考前的复习阶段,功课紧张,负担加重,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中考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谁不重视,谁不拼搏?除非是白痴。中考前晚上开夜车也是正常的,短时间减少一些睡眠时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也只能如此。至于如何安排复习时间可以因人而异,“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不必千篇一律,不必在意什么“潮流”。比如有的同学晚上不能熬夜,早晨起早复习,也是可以的。总之,“时间是挤出来的”,不管是“晚睡”,还是“早起”,悉听尊便。目的只有一个,圆满完成复习任务,创造优异成绩,升入自己理想的中学。

:在采访您之前,我也向许多同学征集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个同学,说您是个感情很细腻的人。其实周围有一些同学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这些同学对您的感情您感受到了吗?
:我是个性情中人,多情,痴情,感情很细腻,邹校长看了我的一些文章以后说,我是个感情很细腻的人。某些同学们虽然不善表达的感情,但我感受得到,在这里谢谢大家。

:还有同学问,我们都很喜欢周杰伦、林俊杰,很喜欢他们的音乐,您对此是怎么看的?您认为什么是音乐?或许您对他们还不太能接受,也希望您能听听《发如雪》《曹操》等,看看歌词,其实他们的歌并不是像您想象中的那么肤浅,也很有文学功底,曲就更不用说了,很美。
:首先声明,我是个“音盲”。五音不全,所以自小最怕音乐考试了。但对音乐我还是十分喜欢的,而且尽力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我记得小时候就曾买了一些中外音乐知识的书读,上高中时还手抄了不少中外名歌,订之成册名为《音盲歌录》。我喜欢民乐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喜欢关牧村的女中音《吐鲁蕃的葡萄熟了》,喜欢王菲、那英的《相约98》,喜欢日本影片《追捕》中的插曲,甚至我也为俄罗斯《天鹅湖》的优美旋律陶醉。对于当代流行音乐我也决不一味排斥,像毛阿敏、王菲、那英、李娜等人的一些歌曲也够打动人的心弦的了。包括崔健的摇滚,也曾强烈地震撼我的心灵。可能由于时间、精力的关系,我不能像你们少年那样追星,对一些通俗歌曲较陌生,对他们的一些风格不理解,甚至不欣赏,应该给我一点自由嘛!提起周杰伦,我很难忘你们班在2005年元旦茶花会上,熄灯齐唱周杰伦《七里香》的情景。黑暗中,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同学,全体同学动情投入地引吭高歌,不少同学眼角还挂着激动的泪珠,这是一种“感动”,让我明白当代少年的执着、狂热、追求。我知道你们是在向我示威,向我施压,要证明你们喜欢周杰伦,不管赵老师是多么不欣赏!对此我要说:你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有自己的世界,这没有什么错!不是有位哲人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吗?你们有权利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追求。非要我表态对他们的看法,我也只好如实告之:由于自己对当代通俗歌曲欣赏能力有限,对他们几个歌手的歌听不懂,不知是唱还是念,品不出旋律来,待我以后好好学习吧!这可能是一个老年人落伍的表现吧!对你提出的《发如雪》《曹操》几首歌我未听过,歌词未看过,我一定找时间补上,不过我记得曾特意向你借过《七里香》的歌词,认真拜读了,还复印了,最终还是理解、接受不了,但愿这次能接受。

:您要是再您年轻一回,还会当老师吗?
:前边我说过了,我当老师是命运的阴差阳错,我做梦也不敢想当老师。当老师的这四十多年,风风雨雨,沟沟坷坷,有阳光、鲜花、掌声,也有阴霾、荆棘、泪水,“滋味何似任品体,自尝颇有酸甜”。不过我最深的体会是当老师的不易。“人之患,好为人师”,信夫!所以,回过头来让我再年轻,再选择,我还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贸然去挑此重担。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谈何容易?做一个称职的老师是需要一点精神和胆量的,我现在有点后怕,特别是面对现代化的新一代学子。

:您退休后打算做什么?会不会学习一下英语或学习一下电脑?
:我现在是去意徘徊,去年六月份,心脏出现问题,医生让我休息。我在犹豫不决,毕竟岁月不饶人,身体不饶人,是要认真考虑“退路”了。在退之前,我将“老骥伏枥”,“鞠躬尽瘁”,因为超银会成为我把一生的理想献给的最后的学校。前边谈过了,离开后我会锻炼身体,旅游,再就是我想到老年大学里去学计算机课程,学学上网,练练书画,写点东西,我想会有很多事情要做,闲不住的。

:我们就要毕业了,您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我对你们曾寄托过许多美好的愿望。我希望你们一个个走好、长大。从一棵小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从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从少不更事到明辨事理,但我最希望的还是盼你们长大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善良、勤劳、朴素、诚实的人,我觉得人在世上不论伟大还是平凡,能做到这八个字就是真正的好人了,这八个字包括一个好人的全部品质了。
至于目前,最好能如愿升入高中,接受完整的高中课程的教育,然后升入高一级的大学。从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你们将来最低的学历也应是大学,不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难立足。

:最后如果让您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您会怎样写?
:不是有个相声说“名片就是明着骗人”吗?虽然以前在出版社,因工作的需要曾有过“特约记者”“特约编辑”的名片,当老师就从没有过名片。
如果你真要让我为自己设计名片,我觉得这是让我给自己画像,作自我评价,这倒是很难的。想想自己的大半生,我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教书匠,布道者,苦行僧,清教徒;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无神论者,和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但这一切又似乎太多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追梦者”。画家陈逸飞不是说过“人生总在追一个梦”吗?我的60年确实在不懈地追一个梦。从少小的艰苦读书到工作后的教书生涯,我每分钟都在追求,我生命的轨迹就是由无数的追求组成的,我不敢说自己有“夸父逐日”的执着、浪漫,但我自感在追梦的旅途上从未懈怠过,也未停滞过,可以说是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就要有梦,如果没有梦,不再追梦,那么,这个人就徒有躯壳,生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非常感谢您能配合这次采访,这次采访让我对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明白了许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会是我初中生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再一次地感谢您。
:我也感谢你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采访,我们共同度过这样一段促膝交谈的美好时光,我从中受益匪浅。

:希望您今后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谢谢!

整理于2006年6月




赵守高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赵守高丨走近一个追梦者——赵守高老师访谈录》 发布于2022-7-2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