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魏万之京,怕友人耽于行乐、岁月蹉跎;
高适别董大,怕友人前途寂寞、无人相识;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只沉浸在离别一刻的时空之广袤与人生之渺小的感受之中。
宋代词人张元干,送曾与自己一道寄情山水的友人前往临安,估计友人将从此飞黄腾达,写词送别曰“此去登瀛须记,今夕道山同醉。”
“登瀛”和“道山”,两个含有浓郁道教色彩的词语,分指出仕与归隐两种不同的人生境况。
中国古代的老庄智慧,重在无知无求、返璞归真,但后世的道教则从来没有教人摒弃感官享受、世俗功名、现世追求,反而对这些汲汲以求。
词中“登上海外瀛洲仙岛”一事可以用来指代世俗的成功,不难让我们窥得道教与老庄智慧在根本上的相异之处。
道山同醉的朋友,一朝登瀛而去,曾经亲密的二人很可能将由此在各自不同的生活境况中渐渐疏远。尽管词人期望着能够“春殿明年人共指”,却还是流露出他对人生处境、社会角色即将发生变化的淡淡迷惘,以及对人生无常、穷达难料的轻轻喟叹。
谒金门·道山亭饯张椿老赴行在
[宋]张元干
风露底。石上岸巾愁起。
月到房心天似水。乱峰清影里。
此去登瀛须记。今夕道山同醉。
春殿明年人共指。玉皇香案吏。
(选自《花庵词选》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