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鸿丨传奇司马相如(二一 上林著赋    二二  谕巴蜀檄) - 世说文丛

何美鸿丨传奇司马相如(二一 上林著赋 二二 谕巴蜀檄)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二一  上林著赋

经数月的长途跋涉,司马相如阔别多年之后又重返京师长安。踏进长安城,司马相如有种迷离惝恍如梦乍回的失真感。长安城已然不是记忆中的样子。那密集而气派的楼宇、热闹而繁华的阛阓皆非以往,仿佛十多年前在京师为景帝武骑常侍的光阴如过往一场模糊的梦寐;又仿佛过往俱是真实,眼前的一切才是幻境。
但那重檐飞角、斗拱交错的皇宫大殿还是从前那般富丽堂皇,光影琉璃。只是在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建筑中,又多出了几处巍峨的贝阙珠宫,几处宏伟的高台厚榭。熟悉而又显现出陌生的环境,勾连起司马相如于昔时遥远而迟滞的回忆。
司马相如顺利来到未央宫前殿觐见天子。之前汉武帝听闻到写作《子虚赋》的作者竟还在世时就颇感惊讶,当司马相如终于风尘仆仆来到殿前自报出姓名时,坐在金銮宝殿上的汉武帝望着眼前这名魁梧轩昂又文质彬彬的男子,着实又一次感到了惊讶——因狗监杨得意说自己与司马相如从小一块长大,汉武帝便能猜测到司马相如应与杨得意年龄相仿;但当见到司马相如本人,汉武帝发现司马相如看上去比杨得意委实小许多,两人根本不像同一年代之人。汉武帝惊讶司马相如竟是如此年轻且俊美异常;气质如此雍容典雅,仿佛不是来自凡间,而来自如他所著的《子虚赋》中描绘的那样仙境般的地方。高颜值总是极易征服人心,而况还是这样一位旷世才子。汉武帝立刻便对司马相如产生了极大好感。
汉武帝向司马相如求证道:“《子虚赋》可是出自长卿之手?”
“是的,臣宦游梁国期间所著。”司马相如拱手回答。
“长卿这篇辞赋真乃旷世奇文,朕一连读了好几遍。”汉武帝赞道。
司马相如知道这是展露自己才华的机会,于是拱手道:“这篇赋写的只是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写成之后再进献给皇上。”
原来,在赴京之时,司马相如就思虑着既然汉武帝如此喜欢此赋,那就投其所好专门为他再写篇类似的辞赋。于是在赶赴京师的路途中,司马相如就在脑海酝酿构思,等抵达京师,他的腹稿也差不多初具了雏形。
“那敢情好!”爱好文学的汉武帝满心欢喜,旋即命尚书赐予司马相如上等的彤管和木简。同样迷恋文字的汉武帝很想看看司马相如将写出如何一篇比《子虚赋》更上乘的奇文。
在司马相如赴京的这段时间,汉武帝也通过杨得意和枚皋等人探听到了司马相如过去曾为父皇的武骑常侍,后又去梁国投奔了叔叔梁武王的一些经历。汉武帝猜想那篇《子虚赋》的构思或许得益于那美丽的梁园胜景。
 “你要为朕写天子游猎赋,那就得去上林苑看看走走,对你的构思也许能提供些灵感。”汉武帝对司马相如道,“过两天我准备去上林苑田猎,长卿陪朕一同前往吧!”
这话正应和了司马相如的心意。司马相如谢过天子,又被安排在皇宫内的宦者署暂居了下来。宦者署还是十多年前他为武骑常侍时的规模与格局,但出入宦者署的早已不是先前的人员了。司马相如辗转打探先前武骑同僚周良的音讯,得知数年前周良就早已返回了故乡,其他人员已不知归处。物是人非,司马相如恍惚间又有了迷离如梦之感。
十多年后,召回朝廷的司马相如陪侍在汉武帝身旁,再次来到上林苑。此时的上林苑,经过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重修与完善,已非景帝时期的那个小格局的上林苑了。那泱漭浩荡的八川之水依旧声势迅猛,澎湃汹涌;天然雄伟峻峭的崇山覆盖着葱茏蓊郁的深林巨木,丛生着香气芬烈的奇花异草。满山遍谷都是新筑成的雕彩饰玉的离宫别馆,高出云表的亭台楼榭,绵延相连的辇乘阁道。刹那间司马相如仿佛又重回到那风光无边的梁园,与梁王一干文学侍从互相唱和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而皇家上林苑此刻的场景与气势远比梁苑更雄伟更瑰奇,司马相如为眼前焕然一新的景物所震慑,灵感也如这上林苑的八川之水奔腾高扬。因先前已有腹稿,不多久,司马相如便完成了又一篇赫赫有名的《天子游猎赋》。
《天子游猎赋》承接《子虚赋》的内容,采用问答体式,引出天子上林之事,极力空间的繁细铺陈与渲染,将宇宙六合、草木山川用整齐排偶的句式尽收笔端,结构宏大,内容广博。此篇亦称《上林赋》,后人将《上林赋》与《子虚赋》一起合称《天子游猎赋》。《天子游猎赋》也有遭人垢议之处,比如遣词用语繁难艰涩,极度的空间排比令文章丧失了真情实感。甚至有人认为司马相如这两篇辞赋是“虚辞滥说”,根本特色只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
但瑕不掩瑜。不可否认,这两篇大赋,代表了西汉辞赋的最高成就,成为了汉赋创作的经典范式,奠定了司马相如汉代辞赋史中不可抹杀的文学地位。司马相如也因之在后世获得了“辞宗” 、“赋圣”的美誉。赋是汉代文学创作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而研究汉赋,司马相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天子游猎赋》对于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篇大赋从某方面讲也是西汉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一个见证。原本感喟书缺简脱而广开献书之路的汉武帝得此辞赋如获珍宝,旋即加封司马相如为郞,秩俸六百石,随后命人将《天子游猎赋》誊抄,藏于皇宫延阁之内。
汉武帝爱好文学,也是西汉唯一一位有辞赋作品传世的皇帝。即位后汉武帝便延揽了一批文学侍从。吴国人庄忌之子庄助是最早一批来到皇宫的,随后又有枚乘之子枚皋、吴人朱买臣、中原郡东方朔等人的加盟。但自司马相如到来,汉武帝对他尤为青睐,经常与司马相如闲聊有关文学的话题。司马相如由此感激天子,虽表面上两人为君臣关系,但在司马相如内心已视天子为知己莫逆了。
之前司马相如在京师任武骑常侍时,景帝一年难得几回去上林苑狩猎。对于景帝刘启,狩猎更像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而到了他儿子汉武帝刘彻这里,去上林苑狩猎俨然稀松平常的事——经常不需要什么仪式,也无需太多的人马,纯粹出于一种个人喜好,带上贴身侍卫和其他一些经常陪伴左右的随从就成。兴致来时,汉武帝经常命御者长驱上林苑的丛林腹地,然后亲自张弓搭箭格杀猛兽。
受到汉武帝格外垂青的司马相如于是得以经常陪侍天子左右,一起去上林苑狩猎。之后他不少文章灵感于是都缘于这水木清华的上林苑。
有一次,汉武帝与一帮侍卫在上林苑狩猎时,遇见一头样子凶猛的黑罴。黑罴在众人的箭镞中负伤而逃,汉武帝不顾随从劝阻,想要亲自猎杀这头猛兽。于是他边拉开弓弦边命御者一路追赶。那黑罴被逼得走投无路,转身向着汉武帝车驾反扑过来。汉武帝大惊,张开的弓箭射落在草丛里。幸亏及时跟上来的几名侍卫齐力合杀,才将黑罴毙命。
司马相如很有些担心汉武帝的人身安全。回想起梁王患热病而亡的畴昔,自己已失去一位知己,他感到更不能又失去了汉武帝这位知己。于是司马相如花数天时间写就散文《上书谏猎》,然后抽空呈给天子,语警意深地婉劝天子“祸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作为一名帝王不应迷恋游猎,要多注意自身安全。
汉武帝阅罢《上书谏猎》,频频点头称赞。与其说汉武帝是认可了司马相如文中的观点,毋宁说汉武帝更是为司马相如文章横溢的才华所折叹。司马相如的文章最终往往只是起到了劝百讽一的效果。
当然汉武帝有时率众人马来上林苑,名为狩猎,实则只为散散心,看看上林苑美丽的景秀风光。他经常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能否捕获到猎物倒在其次了。有时诗兴大发,汉武帝就在上林苑的别馆内向他的臣子们吟咏自创的辞赋。而一提起辞赋,汉武帝就最喜欢与司马相如聊这方面的话题。
汉武帝为文通常较快,常常下笔立就;而司马相如为文通常较缓,常常要构思好些天才能完工。几乎每次完成之后汉武帝都感叹自己文笔不如司马相如。有一次,汉武帝带领随从去上林苑狩猎,过宜春宫时绕道途经秦二世墓。司马相如见秦二世墓的格局完全迥异于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与普通百姓坟茔没有什么不同,不禁心生感慨。汉武帝对司马相如道:“爱卿与朕以此秦二世墓为题各写篇赋如何?”
司马相如应允。汉武帝回皇宫后不久即完成,司马相如次日才写就。司马相如《哀秦二世赋》是整个赋史上第一篇直斥秦朝暴政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开后代抒情小赋的先河。汉武帝阅罢司马相如仅一百五十多字的《哀秦二世赋》,又生感慨道:“真是好文不在短长啊。朕想起《诗经》里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区区八个字,就把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写活了。哀悼秦二世这辞赋,朕洋洋洒洒七八百字,却未及长卿百来字感情蕴藉、议论精辟啊。”
感慨一番后,汉武帝玩笑着对司马相如道:“倘用朕写作的快速,换爱卿的迟速,如何?”
司马相如拱手道:“于臣是可以,不知于陛下如何?”
汉武帝哈哈大笑:“爱卿快速了也可以有朕的水平,但朕迟速了却达不到爱卿的水平啊。”
君臣之间的这种交换文思的玩笑,在宫廷之内实属罕见。因为汉武帝的热捧与推崇,司马相如成了当之无愧的宫廷第一辞赋家。

二二  谕巴蜀檄

司马相如虽一开始就因《天子游猎赋》加封为郎,秩俸六百石,但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职务,说白了这个郎官就是一个低级闲职。或许自古洎今,政治在文化面前总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在政治面前常常处于弱势与下风。进入宫廷的司马相如虽然可称为文化的幸运者,但在政治上并未得志。司马相如不甘于在汉武帝面前只作为弄臣式的人物存在,自收到天子诏书之日起,他的内心就时常涌动着年少时匡君济世的梦想。他一直暗暗等着有一天能实现这政治抱负的机遇。
而这一天,终于在司马相如驻京师数年后等到了。
原本,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心中,也有一个涌动了多年的梦。那是关于开边拓疆、四方来服的梦。在汉武帝执政初期,政权尚不稳,经济还有待进一步繁荣。他只有韬光养晦按兵不动。待沉淀多年积蓄的力量准备得充分了,汉武帝这颗勃勃雄心便渐渐开始向着异域延伸。当然,对于北方日渐强大起来屡屡进犯边境的匈奴,大汉暂时还无法完全与之抗衡,还在考虑是被迫接受战争还是接受和亲方式解决纷争之间摇摆。之后汉武帝采用韩安国的建议选择了和亲。而对于遥远南方的东越和南越,汉武帝于建元五年派大行王恢准备攻打东越,东越王很快被其部属杀死用以回报汉朝;然而当王恢借助兵威派番阳王唐蒙出使南越想要使其向汉称臣时,南越王却态度模棱,只一味用好酒好菜招待唐蒙。唐蒙在筵席间品尝到枸酱——那是一种用蒌叶的果实制作的果酱,味道鲜美,香气芬芳。他感到讶异,便问枸酱何来。南越王也不是特别清楚枸酱产地,只知来自一条牂柯江,流过番禺城下。
唐蒙为人性情粗犷,却又粗中有细。其实早先他便听闻过蜀地出产这种带辣味的枸酱,于是返回长安后,他立即找来蜀商询问,原来这枸酱是蜀地独有的产品,他们有人偷偷拿到夜郎国去出售。
夜郎是中国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其地理位置就在牂柯江边上,距离南越不过一江之隔。
唐蒙旋即发现了通往南越的新路径,于是向汉武帝上书,指出沿富饶的西南地区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并在那里设置官吏,再利用夜郎当地精兵制服南越相对比较容易。
汉武帝依允了唐蒙的计策,命他为郎中将,率一千大军及负责粮草辎重人员近万人从巴蜀筰关进入夜郎。因为道路不通,西南夷君长中势力最大的夜郎侯问唐蒙:“汉朝与我国相比哪个大?”我们所熟知的成语 “夜郎自大”就源于此。唐蒙夸耀了一番汉朝的广大,并慷慨地给予了夜郎侯及周边小城镇的百姓很多赏赐。夜郎侯暗自认为长安至夜郎道路险阻而遥远,威胁不到自己什么,便爽快接受了向汉称臣的盟约。随后夜郎国被朝廷设为犍为郡。紧接着唐蒙便调遣巴郡、蜀郡的官吏兵卒各五百人修筑开通夜郎及西面僰中的道路,又征调西郡水陆两路运输员一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然而过了两年多尚未完工,本来这种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已增加了民众负担,有人逃跑有人自杀甚至有人反叛,唐蒙又用战时法规擅自诛杀了几个不听指挥的巴蜀渠帅,一时巴郡蜀郡百姓感到极为震惊和恐惧,因而引发了不小的骚乱。
而唐蒙粗暴的征调方式引发的骚乱,却给司马相如带来了政治生涯的契机。
汉武帝元光五年,巴蜀百姓引发骚乱的消息传入朝廷,汉武帝想在朝廷中选派人员赴巴蜀去谴责唐蒙的做法,“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给巴蜀的百姓做安抚工作,以平息百姓骚乱。司马相如认为展示自己政治才干的机会到了,于是主动向汉武帝请缨,陈述自己是蜀郡人,由他以老乡的身份出面去做巴蜀百姓的安抚工作比较合适。
汉武帝觉得司马相如言之有理,而司马相如本就是他跟前的红人,又加之事情比较紧急,于是汉武帝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随后便派遣几名随从与司马相如一道前往巴蜀地区。
天气日渐炎热,司马相如带着随从每天不停快马加鞭, 经常于晌午顶着火热的骄阳在驿道上疾驰,夜幕降临时分仍行程在半路上。好容易在驿站安顿下来后,他还要在心里筹划用怎样的方式把巴蜀百姓的事情处理妥当。他需要将巴蜀百姓惶惧的心态、皇帝安抚百姓的仁德还有唐蒙鲁莽犯下的罪责三方面兼顾平衡。司马相如最擅长的还是写,当然此刻他不能写什么辞赋了,他须写一篇奉辞伐罪的檄文,恩威并施警谕巴蜀官兵这次征发兵役的意义。——尽管汉武帝并未有让他来写这样一篇檄文的要求。司马相如习惯了在行经的路途中构思酝酿,思考良久,终于在行进巴蜀的途中,于好几个晚间休息的空隙完成了一篇《谕巴蜀檄》。
司马相如想起自己已很多年没回蜀郡老家,很多年没见到爱妻卓文君了。起初进京的那年,他和卓文君不断鱼雁往来,有时他的回信尚未寄出,就收到卓文君的来函。卓文君的信笺里大都是绵绵不尽的情话,偶尔提及的一些家庭琐事仿佛都是为着那些无尽的思念做点缀。次年,两人的书信相对少了些,或许卓文君在慢慢适应郎君不在家的日子,但每个季度司马相如都会收到卓文君的信。而此刻,司马相如正行程在通往巴蜀的路途中。在地理位置上,成都就在百里之遥,他很想看看阔别多年的妻子,跟她叙叙家常,看看她这些年有无变化。可是,这些念望只在司马相如的脑海一掠而过。公事紧急,他不能抽身去成都。尤其当年离家时,曾亲笔在升仙桥上提下的誓言还一直在他心底,或许那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的题词仍在那桥柱上,常年经风受雨,等着他有朝一日的锦衣昼行。这么多年,他的机遇才刚来,他还没等到那种体面的方式回家的时候。因此,这次司马相如来巴蜀,并未书信给卓文君知晓。
司马相如和随从抵达巴蜀地区,巴蜀两郡太守都赶来迎接。他们已早听闻皇帝派遣来处理此次事宜的司马相如也为蜀郡人士,而当司马相如到来,见是一位看上去文质彬彬又器宇轩昂的男子,与外表粗犷的唐蒙截然不同,于是都不由对司马相如心生好感和敬畏。而其中的蜀郡太守文翁就是后世著名的大教育家,汉代循吏第一人。这种时刻,司马相如对他们态度也是知高识低,不矜不盈。他们陪同司马相如一起直赴挨近夜郎唐蒙所驻的工地,恰逢一群被征用的当地巴蜀士兵正与唐蒙及下属官兵口角不断。两边人员之间推推搡搡,剑拔弩张,似乎要起大的冲突。正是五黄六月的天气,毒辣辣的烈阳直射似令在场的每个士兵都汗水涔涔,血脉贲张,似乎暴怒的烈焰行将从对峙的每个人心头点燃。
司马相如身旁的随从断喝一声:“住手!”
唐蒙及那些推搡的官兵纷纷攘攘的嘈杂霎时凝固了般全停顿下来。他们都知道是皇上派人过来了,于是人群迅速不自觉地分成两拨侧立两旁,在中间空出一条道来,然后他们看见一位玉树临风又知书达理的书生模样的男子走在了中间。
司马相如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打量了一下在场成员。他一眼认出了唐蒙。唐蒙与司马相如在京师时私下并未有过交道,甚至在朝廷之上彼此也未见过几回。唐蒙只知道司马相如这个人,因擅著辞赋而受宠于当今天子。他以为司马相如的到来只为受皇帝命令讨伐自己,内心有些惶然又有些暗自不服。司马相如旋即令身边随从宣读这篇代表朝廷谕告巴蜀百姓的檄文,全体官兵于是跪下听令。
檄文开始并没有立刻指责唐蒙,事实从谕告的对象和内容来看也主要是针对那些被征的巴蜀百姓。文章首先指责蛮夷专权已久而未受声讨,由此道出这篇檄文的缘由;紧接着用北匈奴被征讨、西域康居被臣服等来表现大汉的赫赫声威;用铺陈边境各属国 “皆争归义”现状指明归顺汉朝已是大势所趋,再用巴蜀百姓虽被征招却只是运送物资而无战争之虞来震动和安抚人心。对唐蒙的指责只用“非陛下之意”给轻轻带过了,而最后指摘被征召却逃跑或自杀的巴蜀“行者”有“不忠死亡之罪”,让巴蜀官民能够懂得君臣礼义、为国尽忠效力成了檄文重点。
如果司马相如仅只是传递汉武帝的旨意去指责唐蒙和安抚巴蜀百姓,那么朝廷接下来想要开通西南夷的工作就难以为继了。司马相如将通西南夷纳入朝廷开边与反击匈奴的大格局中,以人臣之道作为规范、以声名功烈作为追求来开导教化巴蜀边民,并阐述巴蜀官吏应尽的职责,对所有人员既起到了威慑,又起到了安慰的效果。
司马相如这篇檄文保持了他文章整饰华丽的一贯风格,虽有点虚夸,却文势气魄,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也是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篇成篇檄文。
檄文念完,人人都信服且谢恩。那些原先起冲突的被征巴蜀行者终与唐蒙这边的官兵相安无事,巴蜀两郡太守于是敦促他们继续筑路工事,唐蒙悬着的一颗心也落了下来。他从文章里听出来,檄文里很多皇上未曾传递的信息,司马相如完满解决了,司马相如对自己的工作是支持的,甚至对自己将巴蜀渠帅杀死这事真正都未予以反对。由此唐蒙对司马相如感到心悦诚服。司马相如用这篇檄文,兵不血刃化解了一场随时可能出现的暴动。(待续)


汉武帝.png


何美鸿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何美鸿丨传奇司马相如(二一 上林著赋 二二 谕巴蜀檄)》 发布于2022-8-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