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丨走向拉萨 - 世说文丛

胡香丨走向拉萨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西藏,既被人们称作人间圣地与梵天净土,也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与生命禁区。作为前者,它对世界各地如缕不绝地朝它走近的人们具有永恒的吸引力作为后者,它也对以各种方式朝它靠近的生命具有永远的挑战性……

1山谷马帮.png
山谷马帮


如果我挂了,一定要把我埋深点……”

4月4日下午15点左右,我们驶出成都两小时以后,在新津县泉水乡邮政所门前遇到一队骑自行车进藏的自费旅行者,一行四人,带队的是四川简阳市人52岁的黄仁义,还有一位在深圳打工的四川峨嵋山女孩石敬。
刚一启程,就遇到同行者,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大家便站在邮政所门前,互相留影,彼此询问行程安排,希望沿途多有相遇。
他们此次骑行的活动名称是“中国人首次自行车环华五万里”,纯民间自费组织,跟我们几乎同时从成都出发,首段路线也是川藏线,只是在新都桥分线处,他们将走北线,我们将走南线。
石敬是一个户外旅行发烧友,曾两次西行,走访高原大大小小的古文化遗迹,沿途写下数万字的随记,并于徒步走高原的过程中曾登上珠峰大本营。这次在网上看到“环华”活动的消息时,正在深圳打工,跟发起人黄仁义先生取得联系后,立刻辞了工作,借钱买了自行车和必需的户外装备,就上路了。她看上去比较纤秀和文弱,而且是第一次在高原上长途骑行,看到的人都比较担心她能否坚持得下来。她也表示没有十足把握,但会尽最大努力。
分手时,石敬给了我们一个网址,说沿途只要有可能,他们会随时在网上发布行程消息。
此后,我们一路上再未相遇,有时也能打听到一些他们的消息,听说石敬高原反应很厉害,一直在流鼻血,不知道是否已经返回。
回到西安,登录他们的网站,看到了石敬在上面贴的随记,她果然是在翻越折多山、高尔寺山和剪子弯山时,高原反应很强烈,脸和四肢浮肿、流鼻血、呕吐头痛欲裂,一路靠喝红糖水补充体力。同伴怕她出意外(这种情况很容易转成肺水肿,治疗稍不及时就会没命),几次三番劝她挡车返回去,都被她拒绝了,还跟同伴开玩笑说“如果我挂了,一定要把我埋深点,不然风吹起了我岂不凄凉”。
其实,大多第一次走川藏线的人,都是在这里因为连续翻山和海拔骤然升高而出现高原反应的,坚持过这一段,慢慢便适应了。

作者与环华五万里骑行队,左二女孩是石敬,中间是他们的领队黄先生.jpg
作者(右一)与环华五万里骑行队,左二女孩是石敬,中间是他们的领队黄先生


“看人家!”

骑自行车穿越川藏线,无论怎么想都要比开越野车艰难和危险的多,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多少带一些苦行的色彩。但在我们随后见到的另外两位骑自行车走在这条线上的人时,情形却大不相同。
4月8日,从桑堆往稻城的路上,我们见到一对英国青年。
那时我们刚刚翻过一座4000多米的山口,问路边的修路工人这是什么山,说就叫无名山。其实这条路已经不是川藏线了。我们是从理塘开始离开川藏线,改向南行,经过四川和云南曾经为了“香格里拉"域名,彼此打口水战打出名了的四川稻城县和云南中甸县(现已改名为香格里拉县),走滇藏线,到西藏芒康后再回到川藏线。
我们正在下山的时候,就听见前面王斌和王普在开玩笑说“嗨,你看人家”,我和小潘坐在后面,不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很着急。直到车停下来时,才看见左前方两个外国人正蹬着一辆加长的双人自行车上山。
交汇时,他们也停了下来,王普用英语跟他们打招呼并彼此攀谈,知道他们是一对英国情侣,先坐飞机到昆明,再转中甸,自行车也是一起托运过来的,从中甸开始骑自行车,上川藏线,到拉萨。样子既轻松又潇洒,不以任何名义,只是个人旅行,骑自行车在外国和在本土一样,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说完话,他们又要上路,两个人同时上车,喊“ONE、TWO、THREE,GO”那样子看上去比我们这辆见爬坡就“开锅”的吉普车轻松多了。

同行的英国情侣.png
一路骑行的英国情侣


“人有信仰,真比任何财富都要强百倍”

比起骑自行车的几位,我们之前见到的两位徒步朝圣的僧侣,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境界与精神。
那是4月7日下午四点多,我们连续翻过四千七百米左右的剪子湾山和卡子拉山,一直行驶在人迹稀少的四千多米高的山道上,阳光很亮。风很大,人多少都有一些因高原反应引起的不适,有些昏昏沉沉的。就在这时,我们远远看到两个徒步拉着架子车的人,一前一后走在我们前方,走两步就停下来磕头,一看便知道是长途朝圣的信徒。
到了跟前我们停下来询问时,才知他们是从山西五台山去往拉萨布达拉宫朝圣的僧侣。前面的师傅法号叫广深,后面的师傅法号海新。他们磕的头叫五体投地,跟我们常见的藏族信徒们磕的长头不一样,是先双膝着地跪下来,弯下身体,同时双手在正前方手背朝上手心朝下采按于地面,深深磕下头去,直至额角及地,然后收身起立,拉起车子,往前方方正正跨三步,再停下来,放好车子,重复前面的动作。
他们是2002年9月从五台山出发,一路这样磕过来。从峨嵋山到这里,他们用了半年时间,预计明年这时候可以到拉萨。
他们吃的干粮和一切极简单的生活用品全都带在身后拉着的架子车上,比一般的架子车稍微长一些,上面有拱形顶棚,晚上就睡在车子里。

2作者与海深法师(左).jpg
作者与海深法师(左)在路上  王斌  摄


他们虽然一直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行走并磕头将近两年时间,各自身上陈旧褪色的僧衣却仍显干净整齐,神情也不显丝毫疲惫、倦怠和邋遢,尤其是前面的广深师傅,说话声音始终祥和平缓、不疾不徐,神色宁静、安详、温和,瞬息间会让与他面对的人变得内心安宁而旷达。后面的海新师傅,看上去要年轻一些,也显得沉默和木纳、厚朴一些,一直一言不发,只是很虔诚地磕头,想来是广深的弟子。
交谈中,广深师傅一直跟我们说着旅途愉快,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告别前因问及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对佛的这种虔敬,以及一路上如此风餐露宿、毕恭毕敬的朝拜辛不辛苦等等,广深师傅说:僧人们的朝圣礼佛是为普渡众生,只有佛法广大无边,才可以转变万事万物,可以消除灾难。祝你们旅途愉快,阿弥陀佛。
离开广深师傅很长一段路程了,王斌依然感慨多多地说:真不容易,看到他们,就知道我们终究还是俗人,驾车也罢、骑自行车也罢、徒步也罢,都算不了什么,更没有任何可值得炫耀和张扬的。人有信仰,真比任何财富都要强百倍。

3从五台山去拉萨朝圣的僧侣海新法师.png
从五台山去拉萨朝圣的僧侣海新法师


原载《新西部》2004年第六期



胡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胡香丨走向拉萨》 发布于2022-8-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