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惟有朝云能识我——记苏轼的异性知己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惟有朝云能识我——记苏轼的异性知己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王朝云,字子霞。宋代浙江钱塘人,是苏轼身边最后的女人。她是苏轼的异性知己,12岁在杭州跟随苏轼,18岁被纳为侍妾。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从最高处一下子跌落到最低谷的非常时刻,朝云执意与他一起到谪居地惠州的举动,让老东坡感动不已。他于绍圣元年十一月专门为朝云写了一首律诗,诗前附有小序,对朝云的人品与举动满是溢美之词,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朝云诗并引》:

世谓乐天有《鬻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住,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相继辞去。独朝云者,随予南迁。因读《乐天集》,戏作此诗。朝云,姓王氏,钱塘人。尝有子曰干儿,未期而夭云。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杨柳枝》,汉横吹曲辞,本作《折杨柳》,至隋时始为宫词。唐人白居易依旧曲翻为新歌,白居易有妾名樊素,善唱《杨柳枝》词,时人以曲名爱称之。白居易老病之时,樊素弃主而去。“不似杨枝别乐天”,是说王朝云不像樊素那样无情无义。清人王文诰案:“公道过都昌县,有‘东风吹老碧桃花’诗,今石刻犹存。此句似因前诗发也。”桃花,为苏东坡侍妾,此前亦如樊素离东坡而去。

络秀,晋周顗母李氏,字络秀,汝南人。顗父浚为安东将军,出猎遇雨,过止络秀家,强求为妾,父兄不许,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获大益。”遂归浚。后生子顗、嵩、谟,顗、嵩皆列显位,络秀谓顗等曰:“我所以屈节为汝家作妾,门户计耳。汝家若不与吾家作亲亲者,吾亦不惜余年!”(见《世说新语·贤媛》《晋书·周顗母李氏传》)苏东坡将朝云比作络秀,意思是说朝云你做我的侍妾太委屈你了。

周顗弟周嵩外出饮酒大醉,怒目还家,面谓周顗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臾,举蜡烛火掷周顗,周顗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苏东坡此处以阿奴比作早夭的干儿。“阿奴络秀不同老”,是说干儿未能长大成人,不能给父母带来欢乐。

“天女维摩总解禅”,即以朝云比作天女。《维摩经》载:“天女居维摩室,与舍利佛发明禅理。维摩曰:‘此天女已能游戏,菩萨之神通也。’”

《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朝云》诗,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非若乐天所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但自诧其佳丽也。”

不意,在惠州不到三年,朝云病逝,苏轼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他又拿起笔来,追和前诗,以《悼朝云并引》寄托自己的哀思:

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苗而不秀”,是孔子痛惜颜渊早死的话。《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后用“苗而不秀”比喻人未成长而早夭。南朝梁人庾信《伤心赋序》:“苗而不秀,频有所悲。追悼前亡,唯觉伤心。”

“不使童乌与我玄”,典用《扬子》:“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此言朝云所生子干儿,未一岁而亡。

“驻景”句,是说想留住王朝云的生命,可恨的是无长寿之药。“赠行”句,是说朝云临死只能以佛教中的小乘禅送行。

“伤心”二句,用白居易“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生缘”诗意。

“归卧竹根”句,典用杜甫“倾银泻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夜灯勤礼塔中仙”,是说在夜晚我点上青灯陪伴着大圣塔内朝云的灵魂。

当王朝云在栖禅山寺之东南安葬之时,苏东坡在《朝云墓志铭》中悲伤地写道: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寺之东南。生子遯,未期而夭。盖常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是归。

朝云临绝口念《金刚经》四句偈,惊动十方世界。葬后三日,大风大雨相继。八月六日一早,苏东坡与幼子苏过一起到栖禅院东南探视朝云墓,只见墓旁有巨人足迹五个,自觉奇异,于是在《惠州荐朝云疏》中写道:“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踪,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法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接引亡魂,早生净土。不论幽显,凡在见闻。俱证无上之菩提,永脱三界之火宅。”
当月九日,苏东坡在栖禅院壁上题字曰:“绍圣三年八月六日夜,风雨,旦视院东南,有巨人迹五。是月九日,苏轼与男过来观。”朝云既逝,苏东坡在孤寂之中,借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西江月?梅花》一词即为朝云而作。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又有《雨中花慢》词云:

嫩脸羞娥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凰。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难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应算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苏轼一生所作诗词有不少都是因为朝云的存在而激发了灵感,比如那首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就是苏轼初遇王朝云时的心情写照。苏轼还曾写了一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次,朝云演唱,唱到一半时,“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轼就问她怎么了,王朝云回答说:“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原来,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让王朝云泪满衣襟,唱不下去。大多数人读这首词的时候,读出来的都是一种豁达甚至是有些欢快的情调。墙里的秋千上有佳人的笑声,墙外的有心人虽然空留遗憾,但终究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尤其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那种洒脱的境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了。这么洒脱的一句话,怎么会让朝云泪满衣襟呢?因为那并不是我们一般感觉到的其中只有旷达与洒脱,而应该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悲痛。这层意思,没有人读得出来,可王朝云读出来了。只有王朝云能体会到,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苏轼只是一个墙外失意的匆匆过客罢了,所以她为之泪下。王朝云如此地懂苏轼,朝云死后,苏轼“终身不复听此词”,他是被朝云的知己之情、知音之情所深深感动,过后,却成为苏轼心中一处永远温暖却又伤痛的存在。

王朝云是能深刻解读苏轼的女人。据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王朝云一生向佛,颇有悟性和灵性,这也是她能和苏东坡心灵一致的根本原因。早在苏东坡为徐州太守时,王朝云曾跟着泗上比丘尼义冲学《金刚经》,后来在惠州又拜当地名僧为俗家弟子。临终前她执着苏轼的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王朝云去世时只有三十四岁,苏轼尊重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1096)八月三日,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禅偈:“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王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次日早晨,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前来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并写下《惠州荐朝云疏》,其中说道:“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苏轼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亭联不仅透射出苏轼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知心爱人的无限深情。

王朝云.png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惟有朝云能识我——记苏轼的异性知己》 发布于2022-8-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