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束带发狂欲大叫”——天热、事多,杜甫很烦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束带发狂欲大叫”——天热、事多,杜甫很烦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月6日,47岁的杜甫写了一首《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的七律,当时他由左拾遗贬官华州司功参军,他的贬官与一场惨烈的战役的最高指挥被贬有关,把这个话头先留着,先来读诗: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①,对食暂餐还不能②。
常愁夜来皆是蝎③,况乃秋后转多蝇④。
束带发狂欲大叫⑤,簿书何急来相仍⑥。
南望青松架短壑⑦,安得赤脚踏层冰⑧。

注释:
①庾信诗:“五月炎蒸气。”
②蔡琰《笳曲》:“饥当食兮不能餐。”
③《杜臆》:皆是蝎,谓已皆是蝎,又加以多蝇,此极状其苦。【顾注】韩退之诗:“照壁喜见蝎。”退之谪官回家,故以为喜。少陵贬官他适,故以为愁。物亦系乎人情哉。
④《诗》:“营营青蝇,止于棘。”《诗传》:“青蝇,比小人也。”
⑤陶潜诗:“束带候鸡鸣。”《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神仙传》:刘根状若发狂。赵大纲曰,昌黎云:“人各有能不能,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即此诗意也。
⑥《唐书》:切于簿书期会。
⑦张衡《四愁诗》:“侧身南望涕沾襟。”潘尼诗:“青松荫修岭。”江淹诗:“风散松架险。”注:“松横生曰架。”
⑧《楚辞》:“层冰峨峨。”王嗣奭曰: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为《试进士策问》与进《灭残寇状》,不过挟长官而委以笔札之役,非重其才也。公厚于情谊,虽邂逅一饭,必赋诗以致感佩之私,傅垂名后世。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

评注:
《瀛奎律髓》:老杜诗岂人所敢选?当昼夜着几间读之。今欲示后生以体格,巧取(《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等)“吴体”五首如此。【按:吴体,诗体之一种。语言通俗,取譬浅俚,有江南民歌的风味,故称。吴体的流行与杜甫有密切关系,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故与律体不同。《杜诗详注》引清 黄白山说:“吴体诗,乃当时俚俗为此体耳。诗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
《杜臆》: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州掾,长官自宜破格相待。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椽畜之,其何以堪?故借早秋之热,蝇竭之苦,以发其郁蒸愤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自足蝎”,谓蝎已自足,又加以“转多蝇”,上下呼应,极状其苦。
《瀛奎律髓汇评》:许印芳:虚在原选拗字类。此诗之前有拗体四首,其佳者已抄入第三卷中,劣者抄此一首。何义门;此篇在“古诗”中,非“吴体”也。纪昀:此杜极粗鄙之作。
《读杜心解》:惜苦热泄傲吏之愤,即嵇叔夜“七不堪”意。老杜每有此粗糙语。《杜诗镜铨》:邵云:作律诗读尤老,张上若云:公以近侍出为外掾,簿书琐悉,非所能堪,故因苦热欲弃宫南游以避之也。

打破规矩 直抒胸臆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是杜甫于乾元元年(758)由左拾遗遣贬官华州司功参军时写的。全诗八句,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打破了律诗的常规。拗语(句)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不合规定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一句中前面该平处用仄,后面该仄处用平,是谓本句自救;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是谓对句相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清王轩《声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这首诗开头连用四个仄字声,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打破了律诗的常规。面对此诗,有人怀疑“此必赝作也”,持此论者朱瀚认为:“命题既蠢,而全诗亦无一句可取,纵云发狂大叫时戏作俳谐,恐万不至此,风雅果安在乎?”赵大纲则认为:“……此叹苦热,亦见狂态也。”《杜臆》对这诗有精当的剖析,说明少陵如此写法,是有道理的:“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掾畜之,殊失大体,故借早秋之热,蝇蝎之苦,以发郁伊愁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肯定了杜甫在诗的开头连用四个仄声字,又用数个拗语,表示以发狂大叫微露其不快之意。杜甫在这诗中采用大量拗语,挣脱声律常规,以出奇制胜的手法,使律诗夭矫多姿,用来表达特殊情绪。此诗挣脱声律常规,是有他的尺度的,他在第三、第七句用了平声拗语,便在第四、第八句用仄声拗语来补救,这样损之使其失谐,复益之使重归于谐,可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少陵高明处。

创作背景

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失去做“京官”的机会,政治生涯基本结束。杜甫的这次被贬,源于其为房琯上书辩护。两《唐书》和《藏书》称,房琯与杜甫为布衣之交。杜甫由长安逃至行在凤翔,拜右拾遗,是由房琯所荐。房琯是官二代,其父房融曾为武后时宰相,神龙之变后被整肃,流放钦州,病死。房琯少好学,以廕补弘文生。博学多闻,与吕向隐居陆浑山读书。开元十二年(724)献《封禅书》,官至给事中。天宝五年(746)谪守宜春,“所在为政,多兴利除害,缮修庙宇,颇着能名”。安史之乱前夕拜左庶子,迁刑部侍郎。随玄宗奔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受命前往肃宗处送交传国玉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房琯传》:“肃宗以琯素有重名,倾意待之,琯亦自负其才,以天下为己任。时行在机务,多决之于琯。……寻抗疏自请将兵以诛寇孽,收复京都,肃宗望其成功,许之。”

房琯打算用车战法收复,但泥于古法,以二千辆牛车打头阵,在步骑兵左右掩护下出击,监军邢廷恩又急于促战,结果在陈涛斜(又称咸阳斜,今陕西咸阳东。因其路斜出,故曰斜。)被安禄山军击溃,四万唐军全军覆没,史称陈涛斜之战。杜甫作《悲陈陶》云:“盂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大败后,“琯等奔赴行在,肉袒请罪,上并宥之琯。……犹待之如初,仍令收合散卒,更图进取。”唐军收复长安后,房琯随肃宗回京,被授金紫光禄大夫,封清河郡公。晚年喜听门客董廷兰弹琴,董廷兰依仗房琯的权势,招纳贿赂,被御史弹劾,至德二年五月贬房琯为太子少师。时任左拾遗杜甫为他打抱不平,  在《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写到:“窃见房琯,以宰相子,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必位至公辅,康济元元。陛下果委以枢密,众望甚允。观琯之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况画一保泰,其素所蓄积者已。而琯性失于简,酷嗜鼓琴,董庭兰今之琴工,游琯门下有日,贫病之老,依倚为非,琯之爱惜人情,一至于玷污。臣不自度量,叹其功名未垂,而志气挫衂,觊望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新唐书》卷二百一杜甫本传:“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庭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关于杜甫这次上书救房管,一般都认为他是出于个人交情,清人熊宝泰《杜甫》诗云:“千秋诗史有谁知?房杜交深患难余。”然而,毕竟房琯被弹劾事出有因,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卷三中就说:“琯之衄师非无罪,而杜之救琯为徇私矣。”房琯于幹元元年六月被贬为邠州(今陕西彬县)刺史,颇着政声。乾元二年六月拜太子宾客、上元元年(760)四月,改礼部尚书。不久,出京为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刺史,八月,改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市)刺史。代宗即位,拜为特进、刑部尚书。广德元年(宝应二年七月改元广德)八月四日于赴任途中卒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僧舍,葬于阆州城外,年六十七,追封为太尉。而杜甫于幹元元年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尽管级别与他的左拾遗差不多,还是七品八品的低层阶小官,但毕竟伺候的是州牧而非皇帝,距离皇帝远了,“致君尧舜”的目标更难实现,这就难怪他“束带发狂欲大叫”了,很快,他连这个职务也辞了,从此辗转于幕府,过上了乞食生活,从此在仕途上一蹶不振,再也未能咸鱼翻身。官场少了一位低品级的小官,诗坛崛起了一位伟大的诗圣。幸与不幸,如何评说?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束带发狂欲大叫”——天热、事多,杜甫很烦》 发布于2022-8-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