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帝丨我在庙里住了十天(1) - 世说文丛

杜帝丨我在庙里住了十天(1)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jpg

一直想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住些天,归隐山林,躲避酒局饭局,清净清净肠胃。借与一哥们打赌的机会,我提了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两件换洗衣服,洗漱用具,跑到崂山太清宫去了。
托熟人介绍,住在太清宫的“太清山庄”,房间在东北角,一个僻静优雅的平房院落,随着山势高低建造,门前是遮阳挡雨的红色廊檐,院里种着一片片的花,有月季和牡丹,还有高大的紫丁香树和丹桂树,空气里花香氤氲。上面的照片是宋志坚在院里给我拍的。
“这里环境太好了,安静幽雅。”开车送我来的宋志坚有些神不守舍,他问:“能不能我也在这里住几天?你跟庙里领导商量一下。”
我当然愿意有人作伴,想想接下来的许多天,我和素不相识的道士们一同念经打坐,多寂寞啊,晚上的山里肯定会漆黑一片,我曾经在崂山北九水住过,根本见不到一丝光亮,这里更冷清,没有山民和住宅,会不会有恐怖的动物出没?
我给太清宫的道长打电话,道长同意了,让我去他那里再领一份饭票。同时道长通知我,晚上讲经堂有课,是道友们轮流讲的,如果参加,请我们6点半准时到场。另外,每天早晨的念经打坐,在山上的“混元殿”进行,5点准时开始,尽量不要迟到。

3.jpg

我们房间西侧住着一个从西安来的道士,我和宋志坚与他聊了一会,据他自己讲是来交流学习的,在这里已经住了两个多月。小伙子五官端正,身材高挑,有一米八的样子。我们正在说着话,一位村姑来找他,姑娘见我和宋志坚在旁边,脸有些红,说下午再过来吧。
西安道士说不要紧,这两位是刚来的。
姑娘说她来拿换洗的床单,后勤道长嘱咐她客人的大件衣服由庙里来洗。
我和宋志坚赶紧告辞,我们回到了自己房间,心里思忖,道士也谈恋爱?那个来找西安道士的姑娘,听口音明显是当地附近的村民,他们如果真有点事,能成吗?不过,也许人家只是一般交往,不应该因为一方是道士,就给正常关系贴标签。
安顿好不久,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下山去吃饭。
太清宫院内分几个部分,有供游人参观的景点区,钟楼、鼓楼、元辰阁、元君阁,包括道士们宗教活动的主要殿堂“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以及“海印寺遗址”、“蒲松龄塑像”、“绛雪”耐冬树、“康有为石刻”等,还有道士们饮食起居的生活区,这里有他们集中的宿舍、办公室、食堂、仓库等,学习区有讲经堂,包括道教艺术团、武术团练功表演的场地。最后是太清宫的后花园、墓地,这里有著名的匡常修道长的灵塔。

2.jpg

我和宋志坚住在生活区里,进出都在太清宫的东侧门,饭票就是出入证,其实时间久了,那些被庙里雇佣的村民都已经熟了,脸是证件,男女老少出入其间如履平地。
吃饭时发现,这里的餐厅不叫餐厅,也不叫食堂,更不是酒店,这里是“斋堂”,仿古建筑,青瓦翘檐,东西长条形的平房,面积有百多平米的样子,铝合金大窗,大理石地面,明亮干净。西头是一个挺大的神龛,通电的红蜡烛永远在燃烧。占据房间最大面积的是两排饭桌,桌两旁是一个个带着雕刻的笨重太师椅。
中午在这里吃饭的人不少,当然大部分是道士以及道姑,这从穿戴上一目了然,他们都穿着统一式样的青灰色或蓝色的道袍,打着绑腿,黑色布鞋。
后来我从太清宫附近的“道教文化纪念馆里”看实物得知,道士们穿的这种布鞋叫“十方鞋”,寓意“云游十方,无量度人。”因为道教注重云游嘛,十方鞋上两侧的十个白色小孔,代表着东西南北等十个方位。其实十方也泛指四面八方、各处各界,道士提倡云游世界,既是道教修持励志的手段,也是对道士信仰和意志的艰苦磨炼。哈,现学现卖。
斋堂里也有社会上的人,有熟识的道士照应着,告诉他们从哪里取公用碗筷。我看到太清宫的一把手李道长,正在陪着几个官员模样的人就餐,厨房的服务员给他们端菜送饭。斋堂没有单间,长条大餐桌上也没有级别,李道长和官员们吃什么,我们一览无余,他们吃的与食堂里的人一样,当然都是素菜,萝卜、白菜、豆腐,主食是馒头和米饭,还有地瓜、饼子。
外面吃饭的桌子上放着几个塑料食品盆,里面是不同的小咸菜,随便取用。
进庙之前我曾在网上查过资料,了解道士的生活起居,网上介绍道士的“规诫”不少,例如见面时“拱拳礼让”,吃饭时“噤声”,我当时还嘀咕:吃饭时不准说话,鸦雀无声,那该多压抑啊。
其实没那么严重,我看到许多人在斋堂里说话,有的还轻声谈笑。
道士们吃饭很快,从敲钟进斋堂,11点半开饭,好像一会儿工夫,有不少道士已经吃完了,鱼贯而出,到门外洗刷碗筷。那两个取饭菜的窗口,很快关上了。看来这里的人非常遵守作息时间,令行禁止,有点部队的味道。
饭后散步,我和宋志坚在太清宫里转悠,我们拿着庙里山庄房间的钥匙,口袋里还有吃饭的饭票,理直气壮的四处乱走。
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太清宫,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三面环山一面海,北面依着老君峰,西面是一望无际碧蓝如缎的大海,整个院落郁郁葱葱,植被茂密,满眼花影簇簇,树影婆娑。

4.jpg

我来过太清宫无数次了,只要陪外地客人到崂山,太清宫是绕不过去的地方,它毕竟是“全真派第二丛林”啊!
这次我突然发现,太清宫竟然占地面积那么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它前后左右都有扩张,多年前游人进出崂山的路,还有以前院外的竹林,现在都已经成了太清宫的“内院”。许多新建的亭台楼阁建筑,样式仿古,红墙青瓦,雕栋朱栏,飞檐翼角,大大小小的至少有十多座,院子穿院子,石路连石路,圆圆的石头门,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幸亏我对环境有些了解,还不至于晕头转向走迷路。
我和宋志坚走着,遇到一个瘦弱的中年道士,他也在散步,我问他贵姓,他说姓李。我接着问他哪里人?为什么出家修行?怎么就信仰了道教?他对我这一连串的问题,摇了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你好奇心还蛮重的来。告诉你,我来自湖北,是专门来投靠太清宫的。”
看着我和宋志坚不解的样子,道士继续说:“其实湖北也有道家修行的地方,我是觉得崂山风景美,来了,确实选对了地方。崂山真好啊,真是适合我们道家人居住。”
“那你为什么信教?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挫折?”我穷根究底。
“没有,没有!”中年道士摆了摆手,“我是真信,说到底是与道有缘啊!”
怎么是“有缘”?我看着他,期望他继续说下去。
“我父亲就是道士,文革时被撵出了庙,没有办法只好还俗回乡,后来结婚,有了我。”中年道士说话不疾不徐,他脸色有些黄,好像有些营养不良的样子。“我一心想到庙里来,拦不住,这不是缘分是什么?还是骨子里有啊!”
我和宋志坚直点头。
他能坚持一辈子吗?我心里划过疑问,没好意思直接问,我有些含蓄地说:“没人劝你,比如成家什么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啊!”

5.jpg

道士摇了摇头:“那是你们俗人的想法,我呢,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在这里吃喝不愁,每个月还有生活费,我基本上都存了起来,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没有!人生短暂,转眼就是一辈子啊。”
宋志坚说:“看来你是看透了,远离尘嚣,晨钟暮鼓,喜欢这种慢生活,慢节奏,是不是?”
“嗨,我没想那么多!”中年道士伸手理了理下巴上的胡子,他的那些胡子不成规模比较稀疏。道士摸着稀疏的胡子说:“经常有人进来,说是看破红尘,哭着嚎着要出家,可是在我们这里住了时间不长,受不了了,忍受不了寂寞啊!还有所谓追求什么真理的,说是探究宇宙,证明什么终极秘密,吆喝那么多口号干嘛?最后还不是走了?唉!都说无欲则刚,谁能舍了欲望啊!”
我还想与道士争辩几句,道士却转过身,朝另一条小路走去,只见他从腰里抽出一支乌黑油亮的箫管,一面慢慢走着,一面呜呜咽咽地吹起来,箫声委婉苍凉,我和宋志坚跟在后面,听着箫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觉得这箫声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那些青砖黑瓦,画梁雕栋,使你恍惚觉得回到了古代。
(待续)

原载杜帝语丝 2022-08-08


杜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杜帝丨我在庙里住了十天(1)》 发布于2022-8-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