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观影记——这些年看过的电影(36) - 世说文丛

学周丨观影记——这些年看过的电影(36)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漫长的婚约》通过一位坚守婚约的女性千里寻夫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战胜国对战争的反思弥足珍贵;《英雄归来》充满了法式幽默,但笑过之后回味,这其中的玄秘处不言而喻;《彼铁卢》是一场镇压民众的记录,民主、公义与权益从来都不是白白得来的。

36-1.png

《漫长的婚约》

影片改编自塞巴斯蒂安·扎普瑞佐的同名小说,让-皮埃尔·热内执导,奥黛丽·塔图、加斯帕德·尤利尔等主演。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法国战争爱情电影,讲述的是玛蒂尔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守等待未婚夫曼尼奇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了,但一位年轻法国女子的伟大战斗才刚刚开始。玛蒂尔德(奥黛丽·塔图饰)盼来的不是未婚夫曼尼奇(加斯帕德·尤利尔饰)的荣归,而是一纸凶信:在残酷的索姆河战役中,意外受伤的曼尼奇和其他四名自残身体,拒绝投入战斗的士兵被一起审判,毫无人性的军事法庭判决将他们流放在两军之间的索姆河无人地带,处在德法的交叉炮火之中,这里无疑就代表着死亡。

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玛蒂尔德坚信自己的未婚夫不会死,而一定会回来履行两人从小许下的约定。为了证明这个几乎无法证明的事实,左腿残疾的她毅然踏上了千里寻夫的漫漫长路,伴随她的只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力量、固执的乐观和永远不会被打破的希望。她相信如果未婚夫死了,她一定是可以感应到的。

探索曼尼奇最后失踪前的轨迹,感受着他在那段动乱岁月里的惊恐,玛蒂尔德在许多和未婚夫接触过的人帮助下,逐渐走上了那条通往索姆河的不归路。无数次,她从当时曼尼奇身边的人口中得到不祥的消息,但这些打击从来无法消磨她继续寻找下去的决心。

随着调查一步步接近事实的真相,玛蒂尔德渐渐了解到未婚夫等5名不幸士兵所遭受的残忍惩罚,越来越近的真相也让她逐渐地认识到战争的恐惧,给人们留下的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害。

那些曾陪伴她艰难岁月的童年甜蜜回忆,不知是否会成为消逝感情的回响?她是否永远都无法找回未婚夫来完成这段漫长的婚约,爱情将造成一场悲剧,还是会催生一个奇迹?

对一战,法国这个战胜国的反思影片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人世间没有一场战争不是该诅咒的,战胜方尤其需要反思战争;而另一部《天上再见》也是具有深刻的反战思想。有了这样的反思,人类就有可能远离战争?现在看,很难,因为此刻一场战争正在进行中。

36-2.jpg

《英雄归来》

这是一部充满喜感的法式搞笑片,看起来相当轻松惬意,但细细回味之下,有批判有讽刺,更是笑中有泪。

骑兵队长纽维尔婚礼前被征召去参加法奥大战,从此杳无音讯。未婚妻宝琳朝思暮想,一病不起。姐姐伊丽莎白于心不忍,假扮纽维尔队长写信给妹妹。没想到接信后,妹妹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还坚持回信。为使骗局持续,姐姐只好不断编,甚至参考当时的冒险小说,把纽维尔队长写成民族英雄,说他被调到印度跟英军大战一场,一个打2000个英军。一时间,纽维尔的英雄事迹传遍小镇,居民相当兴奋,甚至为纽维尔队长立了雕像。

姐姐伊丽莎白看玩大了,不忍妹妹就这样守下去,在最后一封信里把纽维尔队长写死了。宝琳也安心改嫁了。谁知三年后,纽维尔队长回来了。不过,不是以战斗英雄的身份,而是一个落魄的逃兵。不仅落魄,而且猥琐。他在菜市场偷啃生鱼,随地吐痰,直接吐到路过的婴儿脸上,简直就是一个恶魔。万幸的是,伊丽莎白是第一个认出队长的人,她马上给钱让他消失。队长答应了,伊丽莎白也安心了。

纽维尔有了伊丽莎白给的钱,买了行头装扮齐整,以一个战斗英雄的身份重回小镇。有英雄的光环罩体,他在小镇白吃白住,还通过吹牛造势,魅惑女人们不分老幼主动献身,相当于白嫖,吸引男人们相信他在印度拥有钻石矿,纷纷送钱给他白花。

伊莉莎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无赖衣锦还乡的推手,因此处处跟他作对;而纽维尔意外“重获新生”,陶醉于众人对他的仰慕,死命地要维护谎话不被拆穿。到底纽维尔这个“英雄”能当到什么时候?

36-3.png

《彼铁卢》

影片由迈克·李执导,罗里·金尼尔、玛克辛·皮克等主演。于2018年9月1日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影片根据历史事件“彼铁卢屠杀”改编,讲述英国政府派遣军队镇压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举行的群众示威而引发一场流血惨案的故事。

剧情大概是,英国新兵约瑟夫在滑铁卢战争中激烈奋战并幸运地存活了下来,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回到了家乡曼彻斯特。与此同时,作为工人阶级代表的约瑟夫的父亲约书亚和母亲奈莉,正为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大的民主权而斗争,运动规模也日益扩大,一场盛大的工人集会终于在圣彼得广场举行,八万名运动群众一起聆听亨利·亨特的演讲,然而不幸的惨剧也随之发生。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很多流血的政治运动,看了以后,心里很沉重。

历史事件:彼铁卢屠杀或彼铁卢之役(Peterloo Massacre、Battle of Peterloo),发生在1819年8月16日的英格兰曼彻斯特。历史学家罗伯特·波尔认为,这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当时英国全国舆论都为此事感到不安,《曼彻斯特卫报》也因此诞生。

当时法国大革命理念传播,1815年结束的拿破仑战争造成饥荒、失业。谷物法的通过加剧了上述问题。工人运动与废奴运动遍地抗争,资本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男女工人要求投票权呼声渐渐高涨。1819年初,工人阶层、中产阶级加入了政治激进主义阵型。政治家亨利·亨特(Henry Hunt)组织了曼彻斯特爱国联盟(Manchester Patriotic Union),在圣彼得广场聚集和平示威,向议会施压,要求改革。不久,地方治安官拘捕了亨特和一些支持他的人,还驱散了人群。士兵马刀向前,策马冲入人群,造成18死、超过700人严重受伤。屠杀被名为彼铁卢,以讽刺四年前的滑铁卢战役。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观影记——这些年看过的电影(36)》 发布于2022-8-1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