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白波丨美术家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12) - 世说文丛

张白波丨美术家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12)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第五章   我的版画创作(1980—1988)

(一)开创拓彩版画新风格

虽然我是业余画家,但多年来我的版画创作一直没有中断。1980年以前我从事木刻版画创作,这在本文上篇已有叙述。自从开始担任美术班班主任,便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确实无暇顾及版画创作,所以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像样的作品问世。不过我所酝酿已久的拓彩版画创新,正在发酵。

我多年来一直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华滋养我的艺术创作。进入1980年代,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美术思潮的汹涌澎湃,国内版画界也兴起了观念更新,探求新材料、新技法、新风格的创作热潮。这时我当然不会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既不想继续在国内木刻版画队伍中拥挤,也不愿意一窝蜂赶时髦地在西方文化中重塑自己,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和修养积淀,我将目光投向了汉画像石画像砖。

12-1.png
作者在进行版画创作

中国汉代留存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以其丰富的现实生活描绘和浪漫奇幻的想象内容,以饱满充实的画面构图,生动古拙的造型以及深沉雄健的艺术气势,展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曾是民族历史上一座艺术丰碑。面对汉画像砖画像石,我不禁深深为其简约概括、沉雄大气的形象所震撼,更被那些斑驳的残缺,浮雕的造型张力所诱惑。于是我试图把这种斑驳残缺之美与现代版画意识连接起来,一种新的版画形式就呼之欲出了。

我尝试用石膏制版。通过实物体积和肌理的翻制利用,通过雕刻刀法的恣意发挥,在版面上制造出各种点、线、面、体叠加交错的痕迹。这些立体痕迹表达着形象,携带着激情,蕴含着力度,超越了常规版画的语言技术规范而充满着三度的造型趣味,完全是对常规版画平面语言的突破和改造。

按照我的创作理念,依然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不忘表现现实生活。

1982年春天,我已不再担任班主任,我向学校领导提出要到灵山岛去体验一下渔民的生活,搜集创作素材。王诗均校长不仅答应了我的要求,还担心我的安全,主动提出要我带一个学生陪同。然后我就带着美术班的班长张玉清一起乘轮渡先到了黄岛,黄岛区的区委宣传部部长亲自用伏尔加小车把我们接送到积米崖码头,又登船去灵山岛。张玉清告诉我,他这是第一次坐小轿车。

12-2.png
《夜渔》(拓彩版画·张白波作于1984年)

在岛上住了几天,通过漂泊在海上打渔,颇有感受,回来经过酝酿构思,创作了拓彩版画《夜渔》。这幅作品曾发表在《版画世界》,并被用作期刊的封面,后来还被当做拓彩版画的范例印制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的彩页上。

同样是这次体验生活的收获,后来我又创作了拓彩版画《载月归》。1984年,这件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银奖。这届全国美展山东省只有三件作品获得银奖,属山东省所获的最高奖(另两件是连环画和年画),这不仅为青岛市争得了荣誉,也为青岛六中的美术教育扩大了影响。

在这几年,我创作了不少相关海和渔家的拓彩版画作品,像《渔忙》《鲅鱼时节》《月亮船》《晚潮》《小岛》系列等。这些作品大都参加各种展览,其中《小岛晨》1987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

随着拓彩版画创作探索的逐渐成熟,我的创作审美指向也越来越清晰。这种版画就是要把虚实相映的立体痕迹之美,随意赋彩的拓印色彩之美,原始手工劳作的手感之美,凝结在作品中,以形成一种印痕淋漓尽致的版画艺术风格。这种版画源自于中国传统的艺术基因,经过画家在创作观念上的更新,制作技术上的发展完善,以及融入时代的审美气息,它已形成相当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气派的版画新品种。我的这种创新通过作品的不断推出,得到了美术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于后来申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12-3.png
作者发表在《齐鲁画刊》上的拓彩版画论文

(二)艺术成就

虽然我还是业余作者,但由于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一直活跃在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艺术家队伍中。1980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1982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这期间,我有多篇相关论文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如1983年《版画艺术》发表《借鉴、融合、新境》;1984年《美术》发表《谈拓彩版画》;《版画世界》发表《拓彩版画初探》;日本的《版画艺术》1984秋季号上发表《中国的新版画技法——拓彩版画》,以及当年的《新华文摘》发有专栏介绍等。

我的版画创新在1983年获得了《版画世界》设立的首届“版画技法奖杯”,并被命名为“拓彩版画”,在《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中被列入“新版材与新版种”的首位,其相关条目也都以我的论述列入《中国美术辞典》和《美术辞林·版画艺术卷》等。

由于多年的创作积淀和在中国版画界的影响,这期间我几乎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和山东美术家协会所有的相关活动。其中比较重要的如:

1981年,《采贝》作为1949年来山东省唯一作品入编《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

1982年,作为由中国美协从全国遴选出的160名在世画家之一的作品参加赴法国的“1982法国春季沙龙展”;

1983年,作为山东省重点作者(青岛市唯一作者)参加由中国美协组织的为期8天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创作座谈会”;

1984年,担任第六届全国美展山东省评选委员总评会委员(青岛市只有马龙青和我二人),同年应聘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画系列丛刊》编委、应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讲学;

1985年,作为山东省代表团里的青岛唯一当选代表出席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作品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

12-4.png
1985年,中国美协第四届美代会六届美展颁奖会上,左起:詹建俊(金奖)、郑爽(银奖)、张白波(银奖)、崔开玺(银奖)在一起

1986年,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美术理论会”;参加中国版画家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版画展”并获奖;山东电视台对外部录制《张白波的拓彩版画》的专题片对国外发行;

1987年,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美术馆藏品陈列展》等;

1983年,作为青岛市惟一的中学美术教师被推荐为青岛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并于后来连任四届,被任命为青岛市政协书画工作组副组长;1988年被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授予首批“青岛市专业技术优秀人才”称号,终身享受政府津贴。

在这期间,还有一件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的事。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我的作品荣获银奖,这在青岛市文化界是一件大事,我在备受表扬之余,市里领导得知我的住房十分困难,有一天,中共市委副书记刘镇带领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宋国云、青岛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宜宾一起到我家走访,探视我的住房情况,在我家聊了两个小时。随后刘镇书记批示相关部门要为我解决住房问题。

当年城市的房地产业尚未兴起,房源何其紧张,幸好第二年一些单位集资在浮山所开发了一个名为八大湖小区的青岛市第一个住宅小区,市教育局为我争取到了一套三居室的住房。在那个人人都缺房的年代,由市领导给一位画家分配住房,真是破天荒的大事,《青岛日报》还为此专门报导过。此事轰动了青岛市文化艺术界,随后市里许多文化名人纷纷写申请要求解决住房困难。但为我解决住房终究是特例,再没有第二个人得到如此待遇。后来直到上世纪末,随着城市房地产业的开发,青岛市文化局建起了三座“专家楼”,才让本市的许多文艺工作者有了宽敞的住房。青岛市领导为我解决住房,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和艺术人才的重视和关怀,我在感激之余备受激励。

12-5.png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关于解决张白波住房问题的相关内部报道

在我筹办和管理青岛六中美术班的那些年,我依然坚持版画创作,可以说获得了教学和创作双丰收。这一切,与学校领导的信任、支持分不开,也与美术组的老师们的团结和共同努力工作分不开。

12-6.png
《载月归》(拓彩版画·张白波作于1984年)

(待续)

张白波,1944年10月出生,1956—1962年初中、高中就读于青岛九中。曾执教于青岛六中,系青岛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历任山东版画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版画研究会会长,青岛市美协副主席,青岛美学学会副会长,青岛画院副院长。青岛市首批拔尖人才、终身接受政府津贴的青岛市高级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连任4届市政协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美展,并获金、银、铜、优秀等多种奖项。1999年荣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


张白波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白波丨美术家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12)》 发布于2022-8-19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