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上述几句话略作解读,以供参考: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不管冬天如何冰天雪地、严寒难熬,总会过去。温暖宜人的春天必然到来。这句话的哲理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句话却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
乾隆统治下的文字狱,制造了中国人风声鹤唳的恐怖时期。一句话,一首诗,都可以招来杀身之祸。那时的文人恐惧无奈,不敢进行文化创作,都噤若寒蝉,只好搞考据去了。所谓乾隆盛世其实是中国有史以来专制主义统治最黑暗、最反动、最落后、最严酷的时期。但是乾隆统治的“冬天”过后,并未出现中国人的“春天”。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中才出现中国人的“春天”,那是乾隆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事了!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乾隆统治的“冬天”里,看不到“春天”的到来!
雷海宗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思想创见的历史学家。他在1957年进入漫长的“冬天”后,没有看到“春天”的到来就含冤去世了!甚至他没有看到自己的代表作《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在四九年后出版!
所以有必要提醒读者,不可一厢情愿地在“天人合一”中拿自然界的规律,比附人世间的现象。人世间的现象是没有规律的。历史是没有规律的。谁说他发现了历史规律,他那是把自己看成是人间上帝了。
(2)情感是条无序的河流——这句话是托尔斯泰说过的。
情感犹如江河奔流一样,是不可阻挡的。但江河奔流是不受理性控制的,流到哪里算哪里!人的情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托尔斯泰的全部小说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情感是条无序的河流”。小说中成功地表达了这个思想,可能是托尔斯泰的小说“无与伦比”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文学界真正搞明白了“情感是条无序的河流”这个思想的作家不多。戏剧家曹禺深谙情感的这个奥秘。所以《雷雨》是不朽的。
(3)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犯罪——这句话是欧美人常说的箴言。
所谓音乐,除了在非正常社会(例如劫夫当年为政治需要编造的那些乐曲)之外,音乐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表达。爱是情感的灵魂。世上没有无爱的音乐。
孩子能喜欢音乐,说明孩子的情感与音乐产生了共鸣,说明孩子有爱心。一个被爱心浸淫的孩子是不大可能犯罪的。当代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当代青少年有爱心吗?学校里没有了人性爱的教育,只灌输政治化的“爱心”,是当代中国教育必定失败的主要原因!
(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是西方文化里的箴言。
之所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发现问题很难,提出问题更难!当代中国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普遍失败,主要是教师提不出问题来。提不出问题来,课堂上讲什么?教师只好照本宣科。这是当代中国教育几十年没有改变的落后现象。
教师的主要任务体现在把课本上的定义、原理、道理、定理、定律、法则,及其它要讲的东西,变为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课堂教学就是展示问题、讲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或旁征博引,或举一反三,或信手拈来、或深入浅出——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了!最终的“答案”——问题解决了,那都是这个过程的水到渠成而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道理就在这里。
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提不出问题来,并非是教师固有的现象,而是中国人普遍提不出问题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造成这个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向学生灌输“是什么”,不培养学生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习惯。这种不会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普遍存在教条的、僵化的习惯意识——这是中国文化里缺少创新思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5)打倒语法家——这句话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箴言。
打倒语法家不是真要打倒语法家,而是用这种偏激的说法表达了一个真理:不管怎样学习语法、学习写作理论,也学不会写文章!学会写文章的唯一途径是读书。多读多练是写好文章的不二法门。一个人不懂语法,只要读书多了,并勤于练笔,勤于体会、思考,便肯定会写文章;一个人即便把语法学得滚瓜溜熟,把写作理论掌握得了如指掌。不一定会写文章。
英国人的这句古老的箴言是写作经验的总结。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体科学的发达,揭示了这个经验的秘密在于:写作是一种潜意识储存释放现象。这种释放过程是:在大脑启动写文章的运动后,储存在潜意识里的文字语言便会自动流出到了笔下。这种“自动流出”过程并不受大脑支配。即文字语言从潜意识里出来不是一种大脑选择的结果,而是不受大脑支配的潜意识自身的运动。这种潜意识自身运动的奥秘是,不但会选择恰当的字、词,还会选择最生动、最精辟、最有光彩的句子。所以语法及写作理论在这个释放中并不起作用。这种潜意识释放现象,说明潜意识里储存的文字语言越多,越有利于这种释放过程中的自我选择——好的文字语言会争先恐后地涌入笔端。
所以写作需要灵感,作者只有在灵感中才会出现潜意识释放兴奋。释放只有在精神兴奋中才会出现文字语言的“争先恐后”,笔下的文字才可能成了文采飞扬的文章。
这个写作原理有力地说明:读书是写好文章的不二法门——读书越多,潜意识里的文字语言储存越多,越有利于释放过程中的优化选择。读书少,这种潜意识储存自然少;不读书,则没有这种潜意识储备。所以不读书的人动笔时“没有话说”,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笔者一再批评语文教师的作文课:课堂上那些作文指导都是没有用的废话,说一千遍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要说学生写作文时没有人会考虑那些“作文指导”,没有人会按照“作文指导”写作文。写作文都是学生动笔写中的“潜意识释放”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教师的那些“作文指导”都靠边站了!
实际上语文教师扪心自问:自己写文章时,难道还可能考虑“作文指导”里的那些清规戒律与方式方法吗?教师写文章也是一种不受意识支配的“潜意识释放过程”!如果语文教师明白了这句“打倒语法家”暗含的道理后,应该把“作文指导”课,改成阅读欣赏课。
不过“打倒语法家”这种偏激的说话方式,是中国人所陌生的,甚至是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只会盯在字面上感到“打倒语法家”不可思议!却不能看到:这种偏激的语言表达方式,实质上是用极端的说法——这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的语言方式,突出了真理的意义!真理在“极端“”的震撼中放出悦目的光辉。
中国人受“中庸”及“话到舌边留半句”的影响,说话写文章往往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重点不突出、要害不触及,意思不明白、关键不明确——这种普遍长期存在的不良文风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中国人把这种讲不明白的话,视为有学问的表现!若有人故弄玄虚地讲不明白——这样的话竟被视为大学问了。例如“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是什么?其实作者也不明白。老子不过是用一个“道”概括了他的不明白罢了。后人竟把作者不明白、谁也说不明白的“道”神乎其神了,研究了两千多年的“道”,至今也没有人搞明白“道”是什么。其实“道”就是个子虚乌有的“说不明白”!你拿着“说不明白”当大学问,不是自欺欺人吗?
再如“天人合一”比老子的“道”还要早很多年。还要玄乎!其实“天人合一”是个根本就不成立的伪命题。历代硕学大儒拿着这个伪命题研究了三千年了!至今还在研究。研究出什么来了?除了那些毫无科学道理的比附说法欺世盗名外,就是让自己陷于伪命题的“怪圈里”终生走不出来。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中国文化的的创新,浪费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天就是天,人就是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天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有自身的生存状态。怎么能“合一”呢?中国人找这种“合一”三千年了,找到了吗?奇怪的是,在科学是生存常识的今天,还有人拿“天人合一”这个伪命题当宝贝作为博士生的必修课。不是很发人深省的吗——新文化运动一百年后的中国人怎么了?
(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十八世纪清人学者孙洙(蘅塘退士)选编的一部唐诗精粹汇集。《唐诗三百首》经住了历史的检验:是众多唐诗选本中最好的读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经典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中的吟,不是诵读的意思,是写、创作的意思。古人写诗,不叫写诗,而是叫吟诗。这与古人写诗的方式有关。古人诗兴大发要写诗时,不是提笔写诗,而是把要写的诗先吟诵出来。经过反复吟诵,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用笔把吟诵的诗写下来、并张挂到墙上。然后在“背手踱步”中反复吟诵,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感到完美无缺了,才肯罢休,才能示人。所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意思是指:“唐诗三百首能背诵了,自然也会写诗了。”这里的“熟读”,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读诗的意思。而是吟诵诗的意思。古人吟诗,不管是吟诵诗,还是写诗,都是发声唱!中国古人念文字,不是今人这种用眼看中的默读。即便是文章,古人也是抑扬顿挫地发声读出情感来。这一点从古文中的语气助词特别多可以看出来。所以说“熟读唐诗三百首”的含义,是指背诵唐诗三百首。实际上这句广为人知的话,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大同小异,都是告诉人们,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学会、并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与英国人的“打倒语法家”意思有些类似。于是看来,人类文化在真理的意义上都是相通的。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出自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句话的意思与“打倒语法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着共同的意义指向:“读书是学会写文章的不二法门”。但必须指出:这里的“万卷”不仅是数量多的意思,还意味着种类多的意思。即现代人通常说的读书要在跨学科、跨专业、跨范畴中实现“通识”的问题。不管是教师、诗人、作家,或其他文学艺术家与科学家,通识是难得的文化修养,却是最重要的素质。这一点我个人深有体会:
四十年前我是数学教师。学生普遍喜欢我的数学课。有一次因故我不教数学了,学生竟因此罢课了!校长不得不让我重回数学教研组。后来校长年终总结大会上说:“学校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某教师不教数学,学生竟因此罢课了,非让这位老师教他们数学不可!这位老师的数学课教得怎样可想而知!这个现象也真是有点今古奇观了!但很值得教师们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谁能教学教到这种‘不教不行’的境界水平?”
例如,每到新学期第一堂数学课,我从不讲课本,而是告诉学生“今天这堂课不讲课本上的”。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学生“镇”住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然后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八个大字。
于是我从德国数学家高斯为什么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谈起。用一个半小时的大堂课讲了一场科学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到伽利略、到牛顿、到法拉第、到爱因斯坦……光辉灿烂的科学史,其实也是一部辉煌的数学史!并进一步提醒学生牢记: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用数学计算出来的;所有的科学定律又都是可以用数学方式予以表达的。
在这部辉煌的数学史中,我特地讲到了万有引力并非牛顿发现的。早在牛顿半个世纪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已经发现了天体间万有引力现象。但开普勒时代没有微积分数学,他无法、也不可能用微积分计算出引力的大小。牛顿之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本人发明了微积分数学!于是牛顿用微积分计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上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之间的介质无关。
这样生动形象的科学与数学事例,激发出学生空前浓厚的数学兴趣。学生所以特别尊重我,不是道德教化的结果,而是我的课他们特别喜欢听!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受学生尊重,是那课讲得确实不好啊!
(8)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更是意大利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
我在2020年的几篇文章里,都涉及到“认识你自己”的问题。例如我在有关文章里归纳的“人是什么”,都是“认识你自己”的参考坐标:
有自由意志。有思想(动词)。有个性。有灵魂。有精神家园(审美意义上的情感世界)。
所以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谈了。只是提醒大家注意:
A.既然人人都有自由意志——自我判断、自我决断的能力。那么学校喋喋不休地向学生灌输要爱这个、要爱那个,要恨什么……岂不是多余的?岂不是强人所难?
B.既然人人都会思想(动词),学校让学生“跟着说,照着说,学着说”,岂不是扼杀学生的思想(动词)这种天性?
C.既然人人都有个性,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学校教化学生在“大一统”中,一个说法、一个做法、一个模式、一样的思维……岂不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怪不得中国人缺少创造力呢!
D.既然人人都有活的灵魂,也可能有死的灵魂。其中理性又是天生的能力。那么道德说教中的那些弘扬正能量岂不是没有用的空话?
E.既然人人都有审美意义上的情感世界,而情感世界的灵魂是爱。那么学校里缺了人性爱的教育,岂不是破坏了人的情感世界?这种教育出来的学生,哪来的精神家园啊!
上述例举的几句再普通不过的平常话,之所以广为人知,所以传世不朽——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几句话都有着永久的思想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