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贴纸上的礼和洋行 - 世说文丛

张勇丨贴纸上的礼和洋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贴纸上的礼和洋行1.jpg

尺寸4.3 x 3.2厘米的纸片,尚无法断定它是一枚火柴盒标贴。但清晰的文字,足可说明它是大名鼎鼎的“德商礼和洋行”。略有变化的圆形方孔的双钱之图,除去左右上下顺序排列的六个汉字,就是缩写C & C代表的Carlowitz & Co.之名。
 
1845年,礼和洋行在广州创办。它是巴甲威(Carlowitz)和海谷德(Harkort)二人合伙经营的贸易公司,名称为姓氏组合的Carlowitz Harkort & Co.。1855年,海谷德回国,公司的称呼就少了他的名字,最终以Carlowitz & Co.显现。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军事和经济等各领域的侵入和渗透,礼和洋行的业务版图也在扩展。1866年进入香港,1877年进驻上海并确立为地区总部。1886年和1891年,分别在天津和汉口设立分支机构。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当殖民统治和权益攫取得到充分巩固时,1902年和1906年礼和洋行又先后在青岛和济南落地。

贴纸上的礼和洋行2.jpg
 
礼和洋行青岛分行,设立于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41号。据有关资料显示,1900年太平路上的办公楼即开始建造。待至营业,青岛分行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器和机械设备,随之从事专业的进出口和航运代理以及木材贸易等。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礼和洋行被殖民当局没收。1931年,它又在青岛重设营业机构,并选择在吴淞路52号办公。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太平路的办公楼是敌伪“新民会青岛总会”所在地。抗战胜利之际,该建筑由国民政府接收。1950年,太平路41号的位置成了太平路小学分校的办学场地,后独立为河南路小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火车站改造时学校才被裁撤。
 
作为贸易商的礼和洋行,其代理的产品都是世界品级的军火枪炮、化学材料、轮胎橡胶、光学仪器、医药用品等。在青岛分行尚未成立时,礼和洋行就曾委托德国工程师盖德兹(Alfred Gaedertz)专门到山东考察建设铁路的条件。

贴纸上的礼和洋行3.png
 
1898年4月至6月的两个半月时间,盖德兹与随行人员行程1800多公里,对山东地区建设铁路的规划做出细致的考察。最终形成的五十多页《山东省考察旅行报告》,为胶济铁路的路线选定和建设方案提供了极富经济价值的战略支持。后来,盖德兹也因之而成为山东铁路公司柏林管理层的三名成员之一。
 
有关礼和洋行在青岛的经营,所见档案似乎并不太多。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太平路41号的老楼居然还能保存至今,算是创造了不小的奇迹。虽说所见的建筑体早已面目全非,但是有它尚在,还原其本来面目的期待恐怕不会太远吧。
 
 
原载 rossen  2022.10.12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贴纸上的礼和洋行》 发布于2022-10-1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