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家族久居洛阳,世代为官,祖先曾经荣耀,到他出生已经式微。元稹八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衰,赖母支撑。《旧唐书》载:“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元稹天资聪颖,读书刻苦,15岁参加朝廷举办的“礼记、尚书”考试,实现两经擢第;23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28岁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授左拾遗,职位为从八品。
他曾于799年初仕于河中府。在此期间,遇驻军骚乱,借友人之力救护了远房姨母一家,赢得表妹崔双文的好感,生发恋情,也就是《西厢记》的来源,此乃题外话。
初登官场,元稹意气风发,他接二连三地呈折子。进谏内容小到给皇子选保傅,大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权幸的抨击。很快,元稹得到了唐宪宗的召见。可以说,元稹所做的事情是分内的事情,可是因为锋芒毕露,触犯了权贵,自然引起了宰臣的不满,当年九月,就被贬为河南县尉。这次贬官,开启了元稹波折不断的贬谪生涯。
公元810年,元稹弹劾河南尹房式(开国重臣房玄龄之后),被召回罚俸。也是凑巧,元稹途经华州驿馆时,又因争一间上等客房与宦官仇士良、刘士元等发生冲突。遭仇的漫骂和刘的鞭打,并被赶出了上等客房。原本是宦官仗势欺人,但却被宪宗以“元稹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也亏得这次贬谪,才有这一组五律组诗《楚歌》十首。读这十首诗,会想起杜甫的一些组诗,史的厚重与深思,诗的沉郁与联想,让人沉迷期间,难以分辨历史与现实的界限。
值得一提的是,810年,元稹被贬江陵参军时,杜甫之孙杜嗣业,奔波前来求元稹为其祖父撰写墓志铭。元稹知杜甫是个落魄文人,对其部分诗作亦有推崇,但并未有过详尽的阅读。当他翻看杜甫诗稿,不由得惊叹拜服,当下引为隔世知己,挥笔写就《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洋洋千言,首次将李杜并称,肯定了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李白,可以说是元稹第一个将杜甫抬举到“诗圣”的地位的。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其一
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
当璧便为嗣⑴,贤愚安可分。
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
纵有明在下⑵,区区何足云。
⑴“当璧”句:《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平王遂为冢嫡。
⑵在下:蜀本、卢本作“君在”,似是。
其二
陶虞事已远⑴,尼父独将明⑵。
潜穴龙无位,幽林兰自生⑶。
楚王谋授邑,此意复中倾。
未别子西语,纵来何所成⑷。
⑴陶虞:古代传说之圣君陶唐与虞舜之并称。陶唐即唐尧,帝喾之子,姓伊祁,名放勋,初封于陶,后徙封于唐;虞舜,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于虞,故称。
⑵尼父:对孔子之尊称。《礼记·檀弓上》:“鲁哀公诔孔丘曰:‘……呜呼哀哉,尼父!’”郑玄注:“尼父,因其字以为之谥。”父,同“甫”,对丈夫之美称。
⑶“潜穴”二句:谓孔子空有其德而无权位,不能发明先圣之大业,只能怀德自处。
⑷“楚王”四句:《史记·孔子世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其三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⑴。
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⑵。
生居宫雉閟⑶,死葬寝园尊⑷。
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⑸。
⑴“平王”二句:楚平王为楚共王之第五子,以诈杀子比及令尹子皙而自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乃施惠百姓。后听信无忌之谗言,疏太子建,杀建太傅伍奢及其子尚。无极,即楚大夫费无忌,以善谗著名。事详《史记·楚世家》。王,原作“生”,据蜀本、卢本、全诗、胡本及何焯校改。极,原作“复”,据蜀本、杨本、董本、马本、全诗及文意改。
⑵“子建”二句: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无忌日夜谗太子建于平王,平王召建太子太傅伍奢而责之。伍奢知无忌之谗,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无忌曰:“今不制,后悔也。”于是平王遂囚伍奢,杀之。事详见《史记·楚世家》。
⑶宫雉:皇宫之围墙。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之单位。此代指皇宫。
⑷寝园:皇帝之陵园。古代帝王之陵园皆有寝殿,故云。
⑸“岂料”二句:楚平王囚伍奢,使召其二子,奢曰:“尚之为人,廉,死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伍尚赴召,而伍胥出奔吴。后伍胥佐吴王阖闾伐楚,“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奔吴士,指伍子胥。郢,楚之都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其四
惧盈因邓曼⑴,罢猎为樊姬⑵。
盛德留金石,清风鉴薄帷。
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
万事捐宫馆,空山云雨期⑶。
⑴“惧盈”句:《左传·庄公四年》:“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斋,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
⑵“罢猎”句:楚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听,姬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尝听朝罢宴,姬问之,曰:“与贤者虞丘子语。”姬掩口而笑。王曰:“所笑何也?”姬曰:“虞丘子相楚十馀年,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是以笑也。”于是,虞丘子乃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三年而霸,樊姬之力也。樊姬,楚庄王夫人。事详见汉刘向《列女传·贤明传》。
⑶“襄王”四句: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其五
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
临难忽相感,解纷宁用言⑴。
何如晋夷甫,坐占紫微垣。
看著五胡乱,清谈空自尊⑵。
⑴“宜僚”四句:春秋时楚国勇士宜僚,姓熊,居于市南,因号市南子。楚白公胜谋作乱,将杀令尹子西,以宜僚可敌五百人,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既不为利谄,亦不为威惕,卒不从命。白公胜不得宜僚,反事遂寝,而白公胜、子西两家之难解。事详《左传·哀公十六年》。市南,原作“南市”,据何焯校及《左传》改。
⑵“何如”四句:晋王衍,字夷甫,好庄老之言,常执玉柄麈尾,清谈玄理。衍虽位居三公,而不以国事为念,北方五胡扰乱中原,无所措置。及为石勒所俘,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紫微垣,指中书省。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五胡,指东晋至南朝初在北方先后建立政权之匈奴、鲜卑、羯、氐、羌。
其六
谁恃王深宠,谁为楚上卿⑴。
包胥心独许,连夜哭秦兵⑵。
千乘徒虚尔⑶,一夫安可轻。
殷勤聘名士,莫但倚方城⑷。
⑴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为上卿。
⑵“包胥”二句: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计攻破楚国,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请求救兵,遇阻,在秦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十一年六月,大败吴国军队。事详见《左传·定公四年》及《史记·楚世家》。
⑶千乘:兵车千辆。古代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⑷方城:春秋楚国北部之长城,由今之河南方城县循伏牛山北至今邓县,为古九塞之一。此泛指防御工事。
其七
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
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⑴。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
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⑵。
⑴“宣明”二句:宣指后梁宣帝萧察,明指后梁明帝萧岿。察为南朝梁武帝萧衍孙、照明太子萧统第三子,降魏后被立为梁王,寻即位于江陵,史称后梁。察卒,谥曰宣皇帝。察传位于其子岿,岿卒,谥曰孝明皇帝。传位至岿子萧琮,为隋文帝所灭。后梁仅有江陵一带狭小之地,故云。
⑵“唯馀”二句:武皇指梁武帝萧衍。衍治国乏术,佞佛有加,广建佛寺,并多次舍身,终困饿而死。事详《梁书》本纪。开圣寺,在荆州四望山。《续高僧传·隋初荆州四望山开圣寺释智旷传》:“以开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望开圣寺,春秋七十有五。”
其八
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
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⑴。
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
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⑵。
⑴“死别”二句:谓江陵地处蛮荒,自京城贬谪此地,与亲友有死生之别,而自江陵被召还京城,顿有起死回生之心。
⑵“巫峡”二句:谓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事已成遥远之历史。荆王,指楚襄王,楚地即古之荆州之地,故云。
其九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
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黄牛漩⑴,惊冲滟滪堆⑵。
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
⑴黄牛漩:指黄牛滩。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宜都西陵峡中有黄牛山,江湍纡回,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语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
⑵滟滪堆:长江瞿塘峡口之险滩。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七·夔州》(卷一四八):“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馀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谚曰:‘滟滪大如襆,瞿唐不可触。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唐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唐不可窥。’”
其十
八荒同日月⑴,万古共山川。
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⑵,愤愤屈平篇⑶。
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⑴八方荒远的地方。《关尹子·四符》:“知夫此物如梦中物,随情所见者,可以凝精作物,而驾八荒。”《汉书·项籍传赞》:“并吞八荒之心。”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唐韩愈《调张籍》诗:“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⑵“栖栖”句: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关中大乱,王粲赴荆州依刘表,不被重用,郁郁寡欢,游当阳城楼,眺望远方而作《登楼赋》,抒发久滞他乡而才能不得施展之情。
⑶屈平篇:指屈原《哀郢》。清王夫之《楚辞通解》认为,《哀郢》为楚国郢都(即江陵)被秦将白起攻破而东迁于陈之事作,“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