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是父是子  初发嘉州 - 世说文丛

学周丨是父是子 初发嘉州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宋嘉祐四年(1059)10月,苏洵父子三人离开家乡眉山,走水路前往汴京,办理注官手续。两年前,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还没来得及尽情享受新科进士的喜悦,即获丧母噩耗,按惯例,二人回乡眉州为母亲守丧。按年头,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早在夏天,苏洵便致书欧阳修,云秋后赴京师。秋凉时节,爷儿仨从眉州上船,顺岷江而下,第一站便是嘉州,也就是今天的乐山。据《苏轼年谱》考,离开眉山的时间是十月四日或五日,眉州到嘉州,水路一两天的路程,到嘉州的时间大约是六日或七日。在嘉州,他们遇见了一位名叫郭纶的英雄,这位曾在西线疆场上跃马横刀的壮士,定川寨一战中,面对敌军毫无畏惧,冲锋陷阵,奋勇争先,在河西一代无人不知。他没有在西域的流沙与尘埃中湮没,却被朝廷一心媾和的政策尘封,在嘉州谋了一个监税的临时职位糊口,苏轼、苏辙在这里见到了他。二人都为他写了诗,苏轼写的是一首七律,苏辙是一首五古,题目都是《郭纶》,苏辙还加了注:“纶本河西弓箭手,屡战有功,不赏。自黎州都监官满,贫不能归,权嘉州监税。”亏得两位大诗人的诗作,让郭纶名垂青史。今天看苏轼诗集,第一首便是《郭纶》,这首诗虽是苏轼少作,但几百年后,编修《四库全书》的纪晓岚评论说:“写出英雄失路之感”。

10月13日,三苏从嘉州出发,开始了奔赴京师的行程,写下《初发嘉州》的同题诗,他们出发的一刻的心境都写在诗中。
老苏的《初发嘉州》是这样写的: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老苏的诗突出强调了“速度”,他希望快快去到京城,可是又对速速远离家乡而伤感。这首诗两个词“心期”与“忽失”给人印象深刻,老苏对两个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儿子即将在京城展开的人生充满了期待,而对快速离开的家乡则是一片惆怅。

大苏写的《初发嘉州》是一首五言排律: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当时,苏轼二十四岁,正是英气勃发的年纪,一首五言排律一气呵成,“朝发鼓阗阗”冲口而出,造语俊爽,全篇节奏轻快,气韵洒脱,格律谨严。开篇与结句叠字词“阗阗”“潺潺”,篇中联绵词“奔腾”“旷荡”增添了音节之美,读来朗朗上口,不忍释卷。诗中写舟发嘉州时的景况心情,特别是描绘奔腾的江水从大佛脚下流过,锦水渐远、闽江清澄的雄秀景色,末句“久立水潺潺”隐含对故乡的眷恋,情景交融,情思绵绵。

小苏的《初发嘉州》是一首五言古诗: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自注:璞),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二十一岁的苏辙写下的五言古诗颇有点老成持重的感觉,其中“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让人想到很多年之后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写的“高处不胜寒”“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等,则充满哲思。二人个性于此可见一斑,知子莫若父,老苏早就在给二子取名时,就判定两个儿子的个性差别。在《名二子说》中,老苏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文中说车上的各个部位“皆有职乎车”,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车轼“若无所为者”,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轼并非真没有用处,它是车子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故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因此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更是车外之物,更无职乎车;但车行“莫不由辙”,仍是必不可少的。因它是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说它“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冲和澹泊,深沉不露,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虽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得以悠闲安度晚年。二苏一生,兄弟情深,每当做哥哥的苏轼落难,都是弟弟苏辙托底当他的倚靠,弟弟倒像长兄一般。
从嘉州出发,一路水上颠簸留下若干诗篇,《初发嘉州》是第一首,后来,父子三人把舟行途中所作诗文总计一百多首编辑整理成集,并命名为《南行前集》,也作《江行唱和集》。此集收录苏轼诗42首,这是现存的苏轼最早期的作品。此后,他们又把登岸后沿陆路前往汴京途中所作诗文,合编为《南行后集》。

sansu.png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是父是子 初发嘉州》 发布于2022-11-6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