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出离尘世不求仙——解读苏轼的一首“梦”诗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出离尘世不求仙——解读苏轼的一首“梦”诗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宋绍圣二年,苏轼已经习惯了在惠州的贬居生活,秋天,任职广州府提刑的表兄程正辅来惠州巡查,表兄弟冰释前嫌,苏轼得正辅照顾,饮食起居有了很好的保障。人在逆境中,稍微一点关爱就比平时珍贵许多,感慨也就多起来,梦也就多了,十一月初九,苏轼做了一个梦,梦的是和人谈论神仙道术话题,梦里还做了一首诗,诗序详细写了诗作的背景。尽管纪昀《纪评苏诗》中认为:“此只可入说部作谈柄耳。”但考虑写作背景,这首诗值得细读。
诗如下:

十一月九日,夜梦与人论神仙道术,因作一诗八句。既觉,颇记其语,录呈子由弟。后四句不甚明了,今足成之耳。

析尘妙质本来空,更积微阳一线功。
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濛濛。
养成丹灶无烟火,点尽人间有晕铜。
寄语山神停伎俩,不闻不见我何穷。

解读:
析尘,脱离世俗。首楞严经曰:“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相。”
微阳,阳气始生。《逸周书·周月》:“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
妙质,意为美的资质、才德。汉·祢衡《鹦鹉赋》:“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煇。”
一线,指日影之长。冬至后时光每日增加一线。
耿耿,明亮貌。《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李善 注:“耿耿,光也。” 唐 韩愈 《利剑》诗:“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
濛濛,迷茫貌。《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 汉 郑玄 笺:“归又道遇雨,濛濛然。” 汉严忌 《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吉师老 《鸳鸯》诗:“江岛濛濛烟霭微,绿芜深处刷毛衣。” 
闭门,《云笈七签(卷三三)杂修摄·行气》:“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
息,《说文》:“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段玉袋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本义是“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庄子》:“生物之以息相吹世。”《晋书·许迈传》:“许迈服气,一气千余息。”
丹灶,炼丹用的炉灶。《别赋》:“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养成丹灶,谓道家炼丹养身。
人间,尘世。《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晋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点尽句,《云笈七签(卷七十一)金丹部·赤铜去晕法》:“取熟铜打作叶,长三寸,阔三寸,取牛皮熟煮之如粥,以铜叶内中,以盐封之内炉中,火之,令烟尽,极赤,出冷之,于砧上打之,黑皮自落。”王文浩云:“此取譬也。”晕铜:指铜绿,铜表面所生成的铜锈。
寄语山神句,典出《传灯录》:寿州道树禅师得法于北秀宗,在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有一野人,常化作佛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膏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学周按:苏轼贬惠州,年五十七,写这首诗年五十八。进入暮年,远离庙堂,已经没有多少盼头了,他此时活得特别自我,“寄语山神停伎俩,不闻不见我何穷。”正是此时心声!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出离尘世不求仙——解读苏轼的一首“梦”诗》 发布于2022-12-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