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疫中读诗·《秦人谣》 - 世说文丛

学周丨疫中读诗·《秦人谣》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秦人谣》是中唐时人古之奇的诗作,古之奇不是有名的诗人,传世诗作仅此一首。

兹抄录如下:

微生祖龙代,却思尧舜道。
何人仕帝庭,拔杀指佞草。
奸臣弄民柄,天子恣衷抱。
上下一相蒙,马鹿遂颠倒。
中国既板荡,骨肉安可保。
人生贵年寿,吾恨死不早。

注释

微生:
(1)细小的生命;卑微的人生。唐骆宾王《萤火赋》:“彼翾飞之弱质,尚矫翼而凌空。何微生之多踬,独宛颈以触笼。”唐李商隐《过楚宫》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宋苏轼《谢除侍读表》之二:“奉永日之清闲,未知所报;毕微生于尽瘁,终致此心。”宋杨万里《宿龙回》诗:“大熟虚成喜,微生亦可嗟。”(2)复姓。春秋时鲁有微生高(《汉书·古今人表》作尾生高)、微生亩。见《论语·公冶长》《论语·宪问》。本诗应取第一意。

祖龙:
(1)特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唐胡曾《咏史诗·东海》:“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2)凡指帝王。唐温庭筠《湖阴词》:“祖龙黄须珊瑚鞭,铁骢金面青连钱。”此诗中祖龙指晋明帝为泛指。按,《晋书·明帝纪》:“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

尧舜:
唐尧和虞舜的并称。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帝庭:
(1)天庭。《书·金縢》:“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孔传:“汝元孙受命于天庭为天子。”(2)宫廷,朝廷。汉班昭《大雀赋》:“翔万里而来游,集帝庭而止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3)祭天神之庭。《汉书·郊祀志上》:“鼎宜视宗祢庙,臧于帝庭,以合明应。”颜师古注:“帝庭,甘泉天神之庭。”诗中取第二意。

指佞草:
又称“屈轶草”。传说中能识别奸伪的草。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尧时有屈轶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宋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多惭指佞草,虚效倾心藿。”亦省称“指佞”。唐李咸用《题友生丛竹》:“指佞不长生,蒲萐今无种。”宋范仲淹《和庞殿院见寄》:“直节羡君如指佞,孤根怜我异凌霄。”

奸臣:
指不忠于君主,弄权误国之臣。《管子·七臣七主》:“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奸臣。”《后汉书·皇甫规传》:“大贼从横,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谴诫累至,殆以奸臣权重之所致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择官》:“内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妒善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民柄:
对臣民的赏罚之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既有利权,又执民柄,将何惧焉?”杜预注:“赏罚为民柄。”

恣:
《说文》:恣,纵也。《淮南书》: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注:“放也。”《庄子·大宗师》:遥荡恣睢。李注:“自得貌。”诗中乃是恣意放纵之意。

衷:
《说文》:“衷,里亵衣。”。段玉裁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衍义:通“中”。内心。

抱:
抱,字在“扌”部,是个会意字,从“手”从“包”,“包”字并作声符。本义作怀抱解,如小篆的字形就是人张开双臂,作围合的动作怀抱着孩子。后引申用手和胳臂作围合的搬、举动作都叫“抱”。《说文》:“捊,引取也。从手,孚声。抱,捊或从包。”段玉裁注:“后人用抱为裏袌(怀抱)字。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正字通·手部》:“怀袌之袌亦作抱,转为去声,即怀抱之义。”“抱”是“捊”的异体字,后来俗用以代替“袌”。指胸怀,人体胸腹之间的部位。
衷抱:意指心胸,心意。

马鹿颠倒:
用“指鹿为马”典故。《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钜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赵高弗见,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见邯曰:“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新唐书·元稹传》:“彼赵高,刑馀之人,傅之以残忍戕贼之术,日恣睢,天下之人未尽愚,而亥不能分马鹿矣。”

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韩非子·孤愤》:“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汉桓宽《盐铁论·申韩》:“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

板荡:
《板》《荡》都是《诗·大雅》中讥刺周厉王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乱的诗篇。后因以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唐太宗《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年寿:
人的寿命。《墨子·明鬼下》:“若无鬼神,彼岂有所延年寿哉!”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唐孟云卿《古别离》诗:“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古之奇其人

古之奇(?—约784年?),新、旧《唐书》均无古之奇传记。可信的资料大致如此:唐代宗宝应二年(763)登进士第。大历三年(768)任泾原节度使马璘掌书记。十一年璘卒,之奇仍留泾幕,历佐节度使段秀实、李怀光、朱泚、孟皞、姚令言。德宗建中四年(783)姚令言率师至京,之奇亦在军中。朱泚反,之奇受伪官,为泚掌文翰。兴元元年(784)泚败,之奇约于七月伏诛。事迹散见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泾源)幕》《唐诗纪事》卷二八、《唐才子传》卷三。之奇工诗,与李端交善。辛文房称其“工古调,足幽闲淡泊之思,婉而成章”(《唐才子传》卷三)。《全唐诗》存诗一首。

《全唐诗》卷二八五载有诗人李端《送古之奇赴安西幕》,诗云:

畴昔十年兄,相逢五校营。
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
堠火经阴绝,边人接晓行。
殷勤送书记,强虏几时平?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五年(770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全唐诗》存《李端诗集》三卷,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广为人知。通过上述赠诗,可知李端与古之奇颇多交集,当时古之奇是去安西幕府任职,“书记”即秘书之类文员。《唐诗汇评》称其“大历中,曾为泾州马燧辟置幕府,李端有诗送之”。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八有“古之奇”条:《秦人谣》云:“微生祖龙代,却思尧舜道。何人仕帝庭,拔杀指佞草!奸臣弄民柄,天子恣衷抱;上下一相蒙,马鹿遂颠倒。中国既板荡,骨肉安可保?人生贵年寿,吾恨死不早!”李端《送之奇赴泾州幕》云:“畴昔十年兄,相逢五校营。今宵举杯酒,陇月见军城。”时从马仆射辟。之奇,登宝应进士第。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古之奇小传一篇,其文云:

之奇,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洪源下及第,与耿湋同时。尝为安西幕府书记。与李司马端有金兰之好。工古调,足幽闲淡泊之思,婉而成章,得名艺圃,不泛然矣。诗集传于世。

传中称宝应二年(763),之奇与耿湋同时登科。耿湋,《唐才子传》卷四亦有传,其文云:

耿湋,河东人也。宝应二年洪源榜进士。与古之奇为莫逆之交。初为大理司法,充括图书使来江淮,穷山水之胜。仕终左拾遗。诗才俊爽,意思不群。似湋等辈,不可多得。诗集二卷,今传。

耿湋既与古之奇为同榜进士,二人甚至可能同为河东人,有同乡之谊。《全唐诗》卷二六八、二六九收录耿氏诗作170余首,却不见与古之奇有唱和之作。

古之奇另有《县令箴》传世被称为千古奇文,清人董诰主编的《全唐文》在此《箴》下有作者小传云:

之奇,宝应中进士,马燧辟置幕府。后污朱泚伪命,为兵部员外郎。

查史料,泾原节度使,后称彰义军节度使,为唐代节度使名,得名于泾、原二州。代宗大历三年(768),始置,治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并辖原州(今宁夏固原市),首任节度使马璘。与古之奇有交集的节度使为马璘(768—776在任),段秀实(777—780在任),李怀光(780在任),朱泚(780在任),孟皞(780在任),姚令言(780—783在任),冯河清(783—784在任),田希鉴(784在任),李观(784年—787在任)。辟古之奇入幕的应该是马璘而非马燧。马璘(721-777年1月26日),字仁杰,岐州扶风(陕西扶风县)人,中唐时期名将,出身著名士族扶风马氏,在安史之乱中展露头角,唐代宗时历任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泾原节度使,久镇边军,建立营堡,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封扶风郡王,被誉为中兴之猛将。而馬燧(726-795)是与马璘同时代的一员武将。馬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省郟縣)人。大历十年(775),任河陽三城使。大历十四年(779年),遷河東節度使,威震北方。

古之奇从肃宗宝应二年(763)中进士,到代宗大历九年(774)入马璘幕府,十多年里,他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在泾原幕府,他先后为马璘、段秀实、朱泚、姚令言等担任幕僚角色。与古之奇同时或略晚的赵元一在其所著专门记载德宗避难奉天史料的《奉天录》是一书卷一有云:

上(德宗)初至奉天,用御史中丞高重杰为平虏使,屯兵于梁山之西隅也。时与李日月频战,官军大捷,后被伏兵,死于锋刃。朱泚出榜两市及置两坊门,曰:“奉天残党,蚁聚京畿。重杰等仍敢执迷,拒我天命,朕使偏师小将,果覆败亡。观此孤城,不日当破。云罗布网,无路鸟飞;铁釜盘鱼,未过瞬息。宣布遐迩,各使闻知。”伪兵部员外古之奇词也。

据此可知,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时,古之奇曾从朱泚作乱,被授为兵部员外郎的伪职。这里需要说说朱泚与“泾原兵变”,朱泚(742-784),唐朝武将,与其弟朱滔同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部将。朱希彩杀李怀仙,继任节度使后,因同姓之故对其颇加信任。大历七年(772),朱希彩被手下杀死后,朱滔率军士推泚为首,不久担任幽州节度使。建中三年(782年),朱滔在幽州起兵反唐,泚因此被免去陇右节度使、凤翔节度使等职务,留居长安。建中四年(783年),原被派往协助平定淮西节度使叛乱的泾原兵行经长安时因不满中央招待欠佳而哗变包围京师,是为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哗变的士兵一起拥立老长官朱泚为首。朱泚要司农段秀实协助他继位,秀实一口唾沫吐在朱泚脸上,大骂狂贼,抢下邻座源休的牙笏,举笏就打,将朱泚脸打破出血。段秀实最后被侍卫乱剑杀死。朱泚称帝后,国号秦,年号应天。又于三个月后改国号为汉,称天皇元年。古之奇参与朱泚作乱,是主动拥立,还是被其裹挟,因史料缺乏,已难确考。以情理论,被裹挟或者半推半就参与其事,都有可能。但从被安排担任一个“员外郎”的虚职来看,未必算是受到重用,却因一篇类似“缴枪不杀”的文告,留下从贼佐证,成为其人生污点。文人遭逢乱世,身不由己,导致选择失误的例子,历史上并不鲜见。古之奇生前虽“得名艺圃”,但并非享有盛名,死得又不明不白(据传长安克复后即杳无声息,应该是死于乱军之中),身后默默无闻,就是自然而且必然的了。《唐才子传》对古氏行迹的记述明显回避了他出任伪职之事,只称古氏“诗集传于世”,诗集却不见于史。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古氏从逆之后,自恨行迹有污,其作俱已自行销毁。二是因其附逆,作品因而被毁不致流传。

《秦人谣》臆猜

从古之奇留下的仅有的一首诗来看,他有相当的才华。《秦人谣》与后来的元白新乐府同调,而激切忧愤实则过之,而绝非辛文房《唐才子传》所称的“幽闲淡之思”风格。

从《秦人谣》中的愤激之辞来看,他对当时的朝政是有着强烈不满的,我猜测诗中的“祖龙”应该既指德宗也指朱泚。在诗中,他满怀激愤,痛斥奸臣弄权,天子妄为,上下欺蒙,马鹿颠倒;他哀叹国将不国,家更难保;他甚至发出不如早死的怨恨,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读这首诗,不由得想到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缘起的一首诗的两句:“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活在乱世,文人不幸,更不幸的是,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还写出了这份不幸!

QQ截图20221226164519.png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疫中读诗·《秦人谣》》 发布于2022-12-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