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庆丨读经的体会(2) - 世说文丛

王起庆丨读经的体会(2)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圣洁的冠冕

《马太福音》1~2章记载耶稣降生和婴孩时期的事情。至第3章,施洗者约翰出现,接着讲到耶稣从加利利出来,到约旦河接受约翰的施洗。中间有30年的空白,即耶稣青少年时代的事迹没有记载。但《路加福音》第2章则有一段记载:耶稣12岁时随父母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并在圣殿里与教师问答。少年耶稣与教师的聪明应对,让父母感到希奇。“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巴克莱的《马太福音》注释,参照了其他史料,试图填补这个空白,因此对耶稣30岁以前的生活情景做了想象性的描述。他想象少年耶稣坐在拿撒勒的山顶上,望着地中海蔚蓝色的海水,也望着山下“沿海之路”上来往的商旅。耶稣的故乡拿撒勒是通往世界的门户,“从小的时候他所见到的一切,已经把上帝的世界介绍给他了。”
少年耶稣居住在一个好地方,并生长在一个好家庭。注释文特别讲述了耶稣担起了长子的责任,以及他对贫苦生活的了解和悲悯。又引用了巴栗爵士的一句话:“我能够回顾以往,而不发现一件小事是留下没有做好的。”巴栗爵士说的是他对已过世的母亲尽到了应尽的责任,这是追忆者感到幸福的根源。巴克莱议论道:
“假使耶稣在小的工作上失败了,救世主的伟大工作,决不会临到他身上。他在小事上忠心,所以能够有把握接受大的工作。我们必须记得,在每日生活的责任中,我们决定自己的命运——到底是赢得,还是失去一顶冠冕。”
读到这些话,不免为之一激,就像赤身掉进了冰窟。这段话把人的日常修为说得何其重要,哪怕一点点不慎的行为,都会卸掉责任,失去一顶圣洁的冠冕。回顾过往,自己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人面对某种不幸的遭际时,会想到一种“命运的因果”,感慨说“命该如此”。其实,更为具体而实质性的是“行为本性的因果”显现,应该说“罪该如此”。
没有做好,悔之晚矣。但仍有盼望,要重生。顶礼耶稣基督圣洁的冠冕。


耶稣.png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起庆丨读经的体会(2)》 发布于2023-1-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