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好吃不是馋”辨析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好吃不是馋”辨析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我在有关文章中说:“China的古老文化是一种Inferior文化”。很多人不同意,有的人还义愤填膺呢!我对他们并不介意:他们说“不同意”属于无知。他们“义愤填膺”,则是傻逼。如今的傻逼,不是如过江之鲫?
能佐证China文化的Inferior性质有太多例子,俯拾即是,例如:中国老百姓中长期流行“好吃不是馋”。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相信这句话的人,岂不知,好吃的含义与馋的含义是一样的,所以应该说“好吃就是馋”!
但是在中国文化里,这句话里的馋是个贬义词。中国人认为馋是不应该的,属于毛病。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馋不是毛病,是人天生就有的欲望!不能把正常的生理欲望视为毛病。例如性欲,实质上是一种生理欲望。能把这种欲望视为毛病?其实没有性欲才是毛病。
把馋视为毛病,既是反人性的野蛮,又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无知。
为什么说把馋视为毛病是反人性的?
馋在仓颉造字时,用馋字的左右偏旁合在一起,表达人见了美食会流口涎。也就是说,馋是想吃美食的意思。
当然仓颉造字时的馋是繁体字“饞”,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繁体字“饞”的左右两旁的意思,参考《说文解字》作详细了解。
人人都想吃美食,这是人的生理欲望,是天性。动物都想吃美食,何况人乎?
凡是天性都是造物主赋予人的秉性,或者说是造物主赋予人的能力。馋是人天生的秉性能力。
对天生的秉性能力,怎么能视为毛病呢?所以把馋视为毛病是反人性的。
在人类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把人的秉性能力视为毛病。再如,致富是人的欲望需要,是人的天性。由这种天性趋使人经商实现致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中国文化轻视经商,轻贱商人,敌视商业——中国文化里的这些价值理念实质上是否认人的致富欲望,否定人的天性。这样的价值理念及其采取的所有做法,都是反人性的。
在基督教文化里,对人的天性,对人天生的能力,无不怀着敬畏的心理——因为天性、天生的能力都是上帝赋予人的。否定天性,敌视天性,扼杀天性都是违背上帝意志的,是对上帝的亵渎,是不能容忍的。
基督教文化对人的天性持永不动摇的呵护理念与保护做法。
所以,基督教文化圈对东方文化的“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价值观,会感到不可思议。“存天理,灭人欲”若在欧洲推行,会遭到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普遍反对!
其实基督教文化也不可能出现“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是反人性的。
所以,被视为毛病的馋这个词,在西方文化里并无对应的概念。基督教世界的人不会把天性、把天性能力视为毛病。
当然,仓颉造字时的“馋”字,没有后来中国文化里的馋含有那么多的政治道德意义,仅是用馋表达了人想吃美食这种天性现象罢了。
馋成为贬义词、成为毛病,与先秦人创建的中国文化有关。
中国文化提倡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等价值理念,不提倡追求富裕生活。而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轻贱商人、轻视经商、敌视商业中,提倡重农抑商的思想,推行重农抑商的国策。
历代推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没有发展出商品经济的重农抑商这种价值观与国策,是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社会里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人长期贫穷的直接原因。
于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与贫穷的社会中,想吃美食便是一种奢侈生活想法了。馋——想吃美食便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人反对的奢侈生活追求。于是馋的原旨要义,变成了不良的想法与不好的做法。本来是天性的馋,就这样成了不应该有的毛病。
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如果不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想吃美食的欲望,这个人肯定有生理毛病了!
一种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竟然否定人的天性,扼杀人的天性能力,则是反人性的文化,这样的文化难道不是Inferior文化?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好吃不是馋”辨析》 发布于2023-2-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