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光秃,裸露。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出处
《韩非子·十过》。
原文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候,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
奚谓好音?……(晋)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征。”公曰:“清征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征者,皆有德义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听。”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征乎?”师旷曰:“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而闻乎?”师旷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今吾君德薄,不足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听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已,则穷身之事也。
译文
十种大过:第一是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危害。第二是贪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第三是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他国没有礼貌,最严重的能造成丧身之祸。第四是不去倾听治理国家的建议,却沉溺于“五音”的协调,盲目追求所谓的治世之音,这反而会走上穷途末路。第五是贪心无度,刚愎自用,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第六是荒淫无度,荒废政事,这会亡国。第七是远离中枢四处游逛,不听规劝,这会使自己身临险境。第八是有过错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这会惹人耻笑名声尽丧。第九是对内不自量力,对外盲目信任外力,这会最终削弱自己的国家。第十是国力不强却蛮横少礼,不能用谏臣之言,这会断子绝孙亡国灭种。
……
什么叫追求治世之音?……平公问师旷说:“这叫什么曲调?”师旷说:“这就叫清商调。”平公说:“清商调是最动听吧?”师旷说:“还比不上清徵调。”平公说:“能弹清徵调让我听听吗?”师旷说:“不能。古代听清徵调的,都是德义兼备的君主。现在您的德薄,还不够格来听。”平公说:“我所爱好的只有音乐,希望听一下。”师旷不得已,拿过琴来弹。弹了一遍,只见有十六只黑鹤从南方飞来,停在廊门顶上。弹第二遍,鹤排列成行。弹第三遍,鹤引颈鸣叫,翩翩起舞,音调达到宫商的尺度,乐声震天。平公非常高兴,在座的人也都欢喜。平公拿起酒杯站起来向师旷祝贺,回到座位上问道:“音乐没有比清徵调更美妙的吗?”师旷说:“是清角调。”平公说:“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过去黄帝在泰山上会合鬼神,大象驾辕六条龙拉套,木神在两旁伺候,蚩龙开路,风神扫除尘埃,雨神冲洗道路,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飞蛇匍匐在地,凤凰翱翔上空,大会鬼神,作成清角调。以您的德行,现在不能听它。听了,恐怕会坏事。”平公说:“我老了,只喜欢听听音乐,希望听到。”师旷不得已弹奏起来。开始演奏时,有黑云从西北方升起;随着弹奏,大风刮来,大雨随后降下,撕裂帐幕,毁坏食器,掀掉廊瓦。在座的人四散逃跑。平公惊恐害怕,趴在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因此瘫痪。所以说,不去倾听治理国家的真知灼见,却追求五音和谐造成的太平假象,最终会使自己走上末路。
五音
又称“五声”,即中国古代音乐中记谱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古人之所以将五个音阶取名宫、商、角、徵、羽,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据《礼记·乐记第十九》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大意是说,音乐源于人们的内心,乃表现内心情感的声音,如果成文,就是音乐。而治世的音乐健康快乐,所以政通人和。乱世的音乐幽怨而愤怒,政治就混乱、腐败。国破人亡时的音乐是哀伤而忧思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是困苦的。说明音乐是与王朝政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继而又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不乱,则无之音矣。”认为五音有着丰富的内涵,宫、商、角、徵、羽各有所指。这就是宫调犹如君,商调犹如臣,角调犹如民,徵调犹如事,羽调犹如物。只有这样,五音才会不乱,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平淡和不协调的声音了。由此可见,五音不仅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专制制度提倡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而且极富哲理和层次感。
演化
《汉书·卷七五·夏侯胜》中,始有用“赤地”和“千里”来组词,加强形容荒凉景象的范围之广。
汉宣帝即位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下诏为武帝立尊号和庙乐,群臣立马表示赞同,并纷纷提出方案,只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他说︰“武帝虽然有驱逐四夷、开拓疆土的功绩,但是也因为他穷兵黩武,奢侈浮夸,以致国力耗尽,百姓流离失所,半数人口死亡,甚至出现蝗灾频发,寸草不生绵延数千里的景象,以至于发生人吃人的惨象,国家遭到这样的损失,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武帝既然对人民没有什么恩泽,实在不应该为他制定庙乐,予以尊荣。”夏侯胜谴责汉武帝时,便用了“赤地数千里”来形容武帝当朝时灾荒严重、民不聊生的可怕景象。后来成语“赤地千里”就此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灾荒后广大土地寸草不生的荒凉景象。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