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丨物外 - 世说文丛

阿龙丨物外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海州赴密州,十一月初三到任,为官太守。秋冬之交,满目苍凉,地博而荒颓,比之江南风物寥落很多,苏轼戏称“桑麻之野”。他在这片饮食起居均不太适应的土地两年,熙宁九年十二月,辞别时诗答继任者孔宗翰:“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肤……”尽是对密州百姓的怛恻之情,难为当地谋平安的怪责之意。

刚到诸城那会儿,苏轼见境内百姓于田野道边忙着用蒿蔓杂草将死掉的蝗虫包裹起来,挖地深埋,便知受了蝗灾,下车打问,当地官吏道:“蝗不为灾。”有的睁眼说瞎话:“蝗虫来,为田地除草。”苏轼见过蝗虫漫天飞舞,起落时绿洲变赤地的景象,愤然道:“将谁欺乎!”上任不到二十天,即上书朝廷,请求豁免秋税,建议用青苗钱贴补民生。密州两年,除治盐拿贼,抗拒朝廷大小官员“造律”欺压地方,出奏百姓谋生之苦,还为本地弃婴做了一件看似微末之事,今日看来,却意义深远。蝗灾、旱灾、盐灾、盗灾、官灾……致使民间贫弱,苏轼下乡探访时,一路简行,时见荒野弃婴,心实难安。他筹措一笔经费,凡养不起婴儿的家庭,由政府每月给米六斗,劝令不要抛弃,一年以后,骨肉之爱生成,就不会再抛弃了。这看似书生意气的施政,温暖了一方土地,弃婴减少,人口回升,人伦之灾缓解。

寂寞孤独是苏轼的生命状态,又因此让他持有豁达朗观。前者源于出仕之多舛,后者源自内心之丰润。一实一虚成就了苏轼。若说苏轼算不得成功的政治家,却不能否认他是出色的文学家。怀才不遇的耀眼之光让他身后留下许许多多文化畅想的遗迹。历史最终给了每个人最贴切的结局。熙宁八年,出任密州第二年夏,苏轼偶然发现破败荒芜的官舍北一座废弃的旧城台,稍加修葺,就成高而明的休闲之地,登台四望,马耳山、常山若隐若现,穆陵幽然如城,潍河浩渺北去,视界很好,风景壮阔。他去信让为官济南的老弟苏辙取个名字。深谙苏轼者莫如苏辙。苏辙很快回信,建议叫“超然台”,并解释说:“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场,浮沉于荣辱之海,嚣然尽力而忘返,亦莫自知也,而违者哀之,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耶!”熙宁九年中秋佳节,苏轼与僚友会饮于超然台,欢愉之际,抬头望大而圆的月亮,竟只一枚,子由老弟可也在遥看这轮明月?团聚的人们如何晓得世上的时间不是倒计的呢?苏轼悲从中来,大醉,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孤高的词句,超脱了物的羁绊。

苏轼进士及第,一生出仕,屡遭贬谪,若无旷达胸襟,如何安身立命?迁徙流转任中,“东坡处处筑苏堤”,其中烟柳笼纱的“苏堤春晓”已是杭州西湖的十景之一,至今游人如织。被贬安徽阜阳时,苏轼率众疏浚颍州西湖,筑长堤成景。再贬广东惠州,苏轼已年近六旬,他捐助疏浚惠阳西湖,修长堤一条,后人亦名苏堤。苏堤横穿湖心,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水生灿烂,美景撩人。从超然台到苏堤,再到海南儋州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桥……一系列文化现象和结果,全非为官之便,怕与苏轼“游于物之外也”的文化视野、文人睿智多有关系吧?

歌德说:“人生苦短,勿饮劣酒。”有时候我们会问:历史这个操蛋的物件,更老了还是年轻了,高尚了还是俗气了?反过来想,每一桩事情都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而可能代表着另外的事情。

写于2019年
整理于2020年

物外.jpg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龙丨物外》 发布于2023-3-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