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藏友刘老转来一枚老照片。拍照的男主人,西装革履、手托婴儿。旁边的女子,端庄秀丽、笑容甜美。合影的三人,极像是一对夫妻与差不多百岁大小的幼婴。站在家门口的石阶之上,想象那是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一日。
看到照片,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却说不出它的具体方位。虽说记忆中观海一路29号的样子与照片不尽相同,但建筑本身的石阶入户与拱形结构的楼座底层,在风格上还颇有相似之处。如果老楼不在观海山的周围,很大的可能它就应坐落于老城区的一隅所在。
几位朋友,也说面熟。在尚未找到答案前,倒是很偶然地从1986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册《青岛建筑》找到答案。该书是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负责编写的。它以彩色照片和实例图为主,将青岛市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庭院房屋、特色小品等编印成册,是一份难得的城市建筑资料。
老照片的房屋,收录在“建筑小品”的类别,标明为“信号山支路某宅入口”。从彩色图片看,正是拍照时的入户之地。
信号山支路,在山体的东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这条大段的石阶路加之南端的小段,全长有一百七十多米。自北向南,它连接起齐东路、信号山路、华山路。据了解,信号山的东侧马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开始修筑。而后围绕新的城市道路,陆续建起的一座座单体小楼,大多为国内的上层社会人士所居。
照片中的两大段楼梯,共有十四磴左右。拍照的男主人,站在前段七级石阶的倒数第四磴,女主人则在第三磴的位置。另外,在“建筑实例测绘”中,也将此楼的入户立面、平面、侧立面的示意图附在该书的最后部分。
彩色照片的拍摄,应在书册出版前的某个时段。与黑白照对比,楼梯左侧的长条石板以及堆砌的石块,在纵向切面和表层的部位明显光滑。除去岁月的磨损与风雨的冲刷等外部因素,所见彩照上的石材有可能是后来被更换过的。
这栋别墅定然有着不同的构造特点和建筑风格,才让它成为书册编辑的选材目标。与此同时,老照片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场景,或许更能让人讲述一段城市发展脉络的难忘故事与无限记忆呢。
2023.3.4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