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中国人的信天不是信仰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中国人的信天不是信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一定不要迷信文化名家、大家。经验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一些文化名家、大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理论思想大都不可信。

我曾经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里批判了当代国学大师汤一介对北宋哲学家张载“横渠四句”这个伪命题的推崇。今日指出宗教哲学家何光沪教授的一个不当说法。
 
我以前谈过,今人的尚古思想意识源远流长,是创建中国文化的先秦人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先秦人虽然百家争鸣,却有着共同的尚古思想,都认为三代是理想的社会。实际上三代并无完整的文字记载,都是传说。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三代连文字都没有成熟,哪来的理想社会?要知道,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啊!

其实尚古是一种腐朽的思想意识,直接束缚中国人接受先进文化,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尚古思想在今日重新泛滥,是个很应该警惕的思想潮流。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宗教哲学家何光沪也不甘寂寞,跟着尚古思想潮流大谈特谈中国古代的信仰。他认为中国古人崇拜天,崇信天道,信天命,便是一种信仰的表现。

何光沪教授似乎也想步国学家的后尘,将现代中国在古代中国文化那里找到“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于是何教授首先想到了古人信天。但是何光沪教授这个说法太轻佻了;这个想法离历史事实太远了。

不要说尚古思想的人动辄将现实与公元前的古代挂钩很可笑;就是终生研究信仰问题的何教授,是否弄明白了什么是信仰。看来,何教授并不清楚这个问题。否则他不会说公元前的古代中国就有信仰,这个信仰就是信天。所以这里有必要搞明白什么是信仰。通过对西方文化几十年的研究,通过对“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这个论断的深入认识,我发现信仰不是教科书上说的那点意思。也不是何教授所理解的那么简单浅薄。

信仰就是:绝对相信超世俗、超自然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信徒全身心无限崇拜的对象。对信仰的绝对相信,是无条件、无目的、无功利、无原因的相信,也就是迷信。迷信在有信仰的民族那里不是贬义词,而是指对信仰表现出一种虔诚的、纯粹的情感。所以迷信是对信仰的专用语言。因为人世间除了信仰,没有值得迷信的对象。

所以有人说,信仰是一种情感现象。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是中国文化都是世俗的,中国文化里没有先验问题、没有先验论。先验问题与先验论都是有信仰的民族才有的文化现象。

创建中国文化的先秦人普遍奉行“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拥有这样价值理念的民族怎么可能有信仰呢?《道德经》里有天的概念,有“道”的概念,但天与“道”不是信仰。《道德经》的出发点与思想立场都是世俗的,其所有的思想都是回归世俗社会的。老子穷根究源,是想找到世界与世俗社会的本源,而不是确立信仰。所以《道德经》里不乏智慧的思想,却都是世俗的,不是信仰意义上的大智慧。再说中国人即便信天,也不是信仰意义上的绝对相信。而是出自世俗目的的信天。这种信天怎么能理解为信仰呢?

实际上何教授有所不知:没有信仰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严重缺陷!中国文化如果有信仰,中国人不至于长期受尽贫穷的煎熬;不至于在农业文明社会里长期停滞不前;不至于被黑格尔批评“中国没有历史,只有王朝更替”;不至于中国文化没有科学、没有逻辑学、没有数学、没有自由民主价值理念,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不至于“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贪污史”;不至于两千多年的教育一直是戕害人性的“政教合一”的教育!

何教授说中国古代有信仰,除了说明他不清楚什么是信仰外,也说明他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缺少必要的了解。或者说他的了解太肤浅了。他没发现周有光先生的著名告诫:“从世界看中国”是他老人家留给中国学界最重要的精神遗产。这句告诫含有的极其深刻、极其重要的意义,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思想启蒙。也就是说,何教授不会“从世界看中国”。所以他的那些谈中国、谈中国文化的文章,大都乏善可陈,不值得认真阅读。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中国人的信天不是信仰》 发布于2023-3-1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