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庆丨人证——电影《保你平安》观后 - 世说文丛

王起庆丨人证——电影《保你平安》观后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电影《保你平安》所述:落魄的中年男子魏平安以直播带货卖墓地为生。他的客户韩露过世后被网络造谣抹黑,导致误解者迁墓的举动。魏平安坚守信用,为辟谣而冒险奔走调查,最终为寒露争来了清白的“身后名”,他自己也成了受欢迎的网红。
文学创作常有“旧瓶装新酒”的说法,而对《保你平安》这部电影来说则相反,用“新瓶装旧酒”来形容它更合适。这样说并无贬义,而是说它的形式创新很吸引人,也制造了不少看点。说“旧酒”是指它的文学主题是常见的,比如纯洁的情爱、情未了的执念、高尚的职业道德感等。
先说这部电影的形式感。它全然是当下的,如:手机微信传递信息、网上主播、网络爆料等。再加上它的幽默感,模拟侦破片的办案线索,模仿恐怖片的紧张感,如激烈的追车,追完了汽车,再追火车,相当刺激。这部电影的票房肯定没有问题。
故事背景地是大连市。人物寒露人很美,她长睡的那处墓地也很美。绿色草坪上现代风格的墓碑面向绵延的群山,那会是风水先生看好的地方。在影片中,“平安”这个噱头是有张力的,保平安不仅是对“还没活完”的人的事,也是对“活完了”的人的责任。没有平安,只有为平安而奋斗。人物的幽默对话,苦笑的面容,应算是一种平安的宽慰吧。
整部电影竟是为了证明一对已亡的年轻恋人的纯洁而拼命(因为牵涉到迁墓之事)。网络成为一个全新的叙事平台,“浪漫故事”在网上展开。事发于网络爆料,亦成于网络爆料。网络谣言坏事,“冲突”也只有从网上去谋求解决。如今,对于观众来说这已经是熟悉的事情了。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循环引申”。意即某些一般的人性特征,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出现,但它总要被引申到一些特殊的故事里,而且是真实的故事。比如爱恨情仇,有万千不同的叙事,万千不同的版本。
影片中有两个呼应的情节设计:一是魏平安为澄清寒露被栽赃一事甘冒风险,不懈奋争;一是魏平安的女儿为澄清同学被诬陷一事而不顾威胁,证明了同学的无故(有个同学偷了钢笔后塞进另一个同学的琴盒里),也使自己解除了困扰(她腿上有不愿暴露的胎记)。同一种困境,同一种可贵的品德,在两代人身上都得到了引申。
那么栽赃或诬陷这种品性,是不是一种更常见的“引申”?这里说的不限于某种诬陷行为,更是指一种普遍的心态。当有人特别用心地看着你的某种行为失误时,性质上已把别人的钢笔偷偷塞进了你的琴盒。那是要用你的“非我”栽赃你(相对于真我而言),要有一个“物证”来满足自己。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这不是“人证”。或许你会想起那首凄婉的“草帽歌”和日本电影《人证》。在欲望、自私、无情行为的掩埋之下,人证是多么困难。
我们的“官本位”价值观就是典型的物证之法,本色的人会被它证得不见踪影,证成一群权力崇拜的奴隶。法利赛人把一个被抓的妓女带到耶稣面前,让他裁决,企图使耶稣陷入两难的境地。耶稣却巧妙地应对,并赦免了妓女的罪。神要以救赎把人从罪里“证”出来,世人却要把人“证”在罪里。
说到了这里就看出这部电影的一个局限性。网络上要证寒露是一个“台女”,而魏平安则要证明她不是这种身份。全力围绕着“身份”而打转,而没有往人的内心深处,往灵魂飞跃的高处推进。这是我们文化上的局限性,《保你平安》这类电影是很难解除这类“偶像崇拜”之轭的。

w700h350z1l10t10866.jpg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起庆丨人证——电影《保你平安》观后》 发布于2023-4-1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