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奢侈的穷游之“深南”行思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奢侈的穷游之“深南”行思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从哥伦布出发,除了在肯塔基加油,在纳什维尔吃晚饭的短暂时间,在车上整整呆了十个小时,别说开车的柯马克需要好好休息,就是我们这些坐车的也感到了疲劳,进入阿拉巴马州境时,还开玩笑说终于“情归阿拉巴马”,而真在午夜进入伯明翰郊区的一个小酒店时,真正的感觉是“梦到伯明翰”。虽然伯明翰DOWNTOWN一片灯火,但疲劳至极的我们对这座南方名城的庐山真面已经无心关注了,进到旅馆倒头就睡,起得床来已经是上午十时,匆匆吃过早饭,去到最近的加油站加油。
伯明翰(Birmingham)是美国阿拉巴马州最大的城市,建于1871年,当时是以工业城市来建设的,有一部分参与建设伯明翰市的原住居民是英格兰裔,因此它的名字源自于英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伯明翰。在美国旅行,看到的地名很多都是欧洲某个地方的地名的重复,这正好说明这个国家的特点:这是一块试验田,是不同的国别不同民族怀着梦想,带着信仰前来“拓荒”的。
知道伯明翰这座城市是因为一起影响美国历史的爆炸案和马丁路德.金著名的《寄自伯明翰监狱的来信》。记得刚到美国,为了学习英语,收听过美国之音的一个教学节目,2013年9月15日播出的一期节目讲的就是有关伯明翰的内容,50年(1963年9月15日)前的这个日子,伯明翰市的一个非裔美国人教堂发生了一起爆炸案,造成4名女孩死亡。这场袭击发生的时间是在华盛顿大游行的不久以后,在那次游行中,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的激动人心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而不到3个星期之后,这个教堂被炸,炸弹爆炸时,这些女孩正在参加教会主日学。这次爆炸成为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运动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50年后,奥巴马总统签署法令向这次袭击的4位受害者授予国会金质奖章。为了向她们致敬,该教堂的彩色玻璃碎片被送到了史密森学会的非裔美国人历史国家博物馆。捐赠者是白人基督教牧师Norman Jimerson的孩子。他在爆炸发生几小时后收集了教堂残骸碎片作为证据。当时其他一些白人官员谴责他参加了这些女孩的葬礼。在访谈节目中,Norman Jimerson牧师的儿子Randall说,他父亲从这场悲剧中拿回的物品让人回想起他们家庭的过去。他说,他的父亲希望这些物品也能够成为这两个种族关系恢复过程的一部分。
1997年斯派克·李(《丛林热》《黑潮》编导)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大历史中的小事件——回顾美国历史上的1963》,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和美国新闻电影评论协会最佳纪录片,影片以丰富的影像资料和视觉语言,给人们提供了太多太多的讯息,而最让人记住的正是一些有价值的“碎片”。爆炸发生在人们以为最安全的教堂,那里是人们祈祷和平和自由的圣殿,而四个小女孩就是在教堂的地下室里被炸死的。事件的发生地由于其特殊性,而使得事件的解读很容易被指向神圣宽容的宗教文化内涵,与种族主义非人性行为的荒谬无道。孩子们本来是在这里祈祷和平,却反而被暴力给夺去了生命。行为和结果的巨大反差,使得这一事件立刻在全美的黑人甚至白人中间激起了强烈反响。残忍的暴力行为也给亲人和亲属留下了沉重的记忆。教堂尚且如此,不知道还有哪里更安全,该事件的发生,也使得黑人的命运博得了更多的富有理性和良知的白人的同情和声援,反而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转折性的契机。种族歧视,本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四个女孩被害一事,在众多暴力事件当中,因其集结了无数盘根错节的矛盾,并最终成为美国6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运动的转折点。纪录片全方位地切入该事件,从而折射出宏大历史事件走向的逻辑痕迹,非常具有说服力。时隔半世纪,美国政府和民众犹在回顾反思这一事件,并以此为镜鉴,避免陷入种族隔离的迷障。一个人内心的伤疤最好别去揭开,经常揭开来会增加挫败感。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疤却需要经常揭开来,一个民族和国家不能没有痛感,否则就会整体麻木,群体堕落,只会在历史的磨道上打转,不断重复错误,失去升华的动力和前行的能力。一个国家能够从错误或者罪恶的泥淖里挣扎出来,才能走向和解、走向公正进而走向幸福。
离开哥伦布时,那里依旧春寒料峭,而伯明翰已经是初夏气象,远山含黛,苍翠欲滴,这让我想起一次去海南出差,住在五指山里面一处宾馆往外看去的景象,对于一个在北方长大人,南国的浓郁绿意真是过目难忘。细雨微阴中离开伯明瀚,驶上20号公路,奔向下一站——新奥尔良。
雨后的“深南”绿意浓郁,生机勃勃,车行路上,如行林中。一路之上匆匆经过的市镇有万斯、福斯特斯、尤托、利文斯顿、约克、古巴、图姆苏巴、默里迪恩、Entepnise、沃斯堡、海德堡、劳累尔、哈蒂斯堡、波普勒维尔、皮卡尤恩、环尔里、斯莱德尔……这是美国地理和政治上的“深南”,是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的地盘,路过密西西比州,柯马克告诉我,这个州的州旗还保留着“美利坚联盟国”的标志。
关于这面州旗还真值得一说,南北战争开始前不久的1861年1月9日,密西西比州从联邦分裂时,杰克逊的密西西比州旧议会大厦上升起了一面邦尼蓝旗(Bonnie Blue Flag,旗中央绘有一颗白星的蓝旗),作为独立的象征。1月26日,密西西比州正式采纳了新州旗,旗左上角为邦尼蓝旗,中间为木兰,称为木兰旗,使用至1894年。2000年,密西西比高等法院判决1906年的法律已经废除了1894年州旗,因此只能通过习惯和日常使用来判定州旗。州长罗尼·穆斯格罗夫(Ronnie Musgrove)组织了一个独立委员会拟定新州旗方案,2001年4月17日面向全州公民进行更换州旗公投。新方案将左上角的联盟国(南部邦联)战旗更换为蓝底上的20颗星,外圈13颗星代表十三州殖民地,内圈6颗星表示曾拥有密西西比地区主权的六个国家(印第安人、法国、西班牙、英国、美国和美利坚联盟国),中间的大星表示密西西比州。20颗星还表示密西西比州是美国的第20个成员。但是这面新旗在公投中以35:65落选,原旗得以继续使用。战后75年内,Vicksburg城的市民都一直拒绝纪念美国独立日,而密西西比州的州议会直到1995年才接受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今天没有一个美国人会因为密西西比州的州旗有分裂标志就觉得它不属于美国,也没有一个密西西比州的公民觉得自己因此就不是美国公民,这就是美国!
该如何平息战后的怨恨?关于南方联盟的旗帜(Southern Cross),该不该再次使用?这些问题很长时间一直困扰美国这样一个多元包容的国家,如今的南北差别依旧存在,但是仇恨的浓烟已经散尽,鸿沟变成了缝隙,差别变成一种多样性的美。在所有美国的地区中,南部的文化无疑是最具有特色的了,无论是从南部居民自身还是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来看皆是如此。美国南方以及南方所代表的“理想”,被不同的人们所惧怕、或崇敬,或痛恨、或热爱,或被作为刻板印象、或被作为正面与负面的标签,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和观点。南部和其文化被一些人所鄙视,然而其他一些人却对其抱持着强烈的归属感。一些在南方出生的人会刻意逃避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其他一些从北部南迁的移民则会坦承他们再也不想回到寒冷的北方州了。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就是写一本关于“战争与和解”的书,看看美国是如何弥合战争创伤达成民族和解,但当我走进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之中,顿时望洋兴叹,那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成果,以我这样三脚猫的功夫实在不宜去费那样的功夫制造文化垃圾。然而,回到属于自己的现实中,我还是觉得这个题目有价值。没有和解,战争就在一种持续状态之中,持续的战争终将摧毁人性中的良知,剩下的只会是仇恨,而怀着仇恨的国家和民族给世界带来不安,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也就不可能走向安宁与繁荣的。

原载作者轻博客12/11/2019 10:03:44 AM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奢侈的穷游之“深南”行思》 发布于2023-4-1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